适异而育:美国融合教育实践的个案分析及其启示

2023-04-15 12:35黄建辉
教育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儿童学校教育

黄建辉

融合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学界对特殊儿童隔离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到9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教育思潮、一种大教育观,其实践指向和实践意义超越了特殊儿童教育范畴。融合的目标是为所有儿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与服务,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融合教育制度体系。[1]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国家,白人至上主义渗透美国主流社会各个角落,教育领域存在的种族歧视、不公平问题久治不愈。从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到2015年《每一个儿童都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ESSA),美国联邦政府都试图以法律形式推动构建一个理解、包容、平等、多元的学校教育体系,以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求,但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仍相差甚远,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问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Gateway是美国一所招收中学生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自创办以来积极推行融合教育,为少数族裔、低收入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发展提供教育支持,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地乃至全美享有良好声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指向不仅要让每个儿童“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学得好”,要能满足不同生命特征、个性的儿童需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美国Gateway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采取了哪些路径举措,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什么启示意义,值得考察探究。

一、Gateway学校融合教育实践的发展概况

Gateway学校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西区中心,分高中部和初中部两个校区。高中部于1998年由6名学习障碍儿童的家长联合创建,旨在接纳那些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的学习障碍儿童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随着办学成功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扩大教育服务对象,2011年Gateway学校创建了初中部。目前,全校在校生人数共约800余人,其中有色人种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占80%以上,残疾儿童约占17%。[2]尽管名声在外,但学校历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并没有急于扩大规模,以控制班级规模充分保障多元化学生群体的受教育质量。这一方面是受教育资源的客观限制,另一方面是出于坚持小班化办学模式的考虑。在Gateway看来,小班化教学或者小组合作式教学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学习动机、群体依恋、出勤率以及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态度。

Gateway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小学阶段教育基础薄弱,一半以上的六年级新生的阅读水平低于全州年级平均水平。但自创校以来,全校学生的毕业率和升学率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以2018年为例,Gateway高中生的毕业率为98%、升学率为96%,其中非裔、拉美裔、残疾学生的高中毕业率达到100%。[3]而当年旧金山联合学区的高中生平均毕业率为72%,其中非裔、拉美裔、残疾学生的高中毕业率分别为52%、57%、66%。[4]

在加州学生年度进步评估中,2016-2017学年Gateway高中生的英语语言艺术成绩达到或超过州标准的比例在旧金山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三。2017-2018学年和2018-2019学年,初中八年级学生的英语语言艺术和数学成绩达到或超过州标准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州八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2018-2019学年,高中11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英语语言艺术成绩同样均优于全州11年级学生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学生文化与语言背景多元化、学习基础整体薄弱,甚至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学习障碍的情况下,Gateway学校的学生整体学科成绩、毕业率、升学率等指标能在同类或同年段学校中始终保持前列,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融合教育实践的成功。

二、Gateway学校融合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Gateway是顺应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趋势而创办的一所特许学校。按照美国教育法令的规定,特许学校在保持公立学校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公立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权通过特许契约的方式,交由私人管理公司或第三方机构管理。1991年明尼苏达州第1所特许学校产生,至2020年美国特许学校数量已经超过7000所,在校生达320万,对特许学校的各项资助资金达到4.4亿。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特许学校在满足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目标的前提下,课程教学与学校管理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5]学校之所以取名“Gateway”,寓意“为所有学生开启走向成功之门”,并将“永远不要低估你的力量”(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you have)作为学校校训,意指“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无限潜能,永不言败”。自创办之日起,Gateway便以扶助弱势群体接受高质量教育为宗旨,坚持“全儿童教育”(Whole Child Education)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包括少数族裔、低收入家庭等弱势儿童在内的在校所有儿童送入大学,希望通过恰当的教育开发儿童的全部潜能,改变每个儿童的命运,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全儿童教育”理念并不是Gateway学校的独创,从内涵上而言,其源头上可以追溯至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所倡导的儿童中心理论,强调关注和促进所有儿童的一切能力或潜能发展。从当下实践而言,全儿童教育理念是美国教育界在对传统应试教育批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育哲学,指向促进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批判者指出,2001年NCLB颁布以来,各中小学为避免被问责,采取“钻牛角尖”(drill and kill)式的测试和惩罚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却忽略了儿童的健康、福利、身体、社会、情感和心理发展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等方面发展需求,导致一部分文化基础薄弱儿童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6]“全儿童教育”倡导以儿童为本,主张儿童不因个体差异或残疾而被拒绝或歧视,应该将儿童看作一个有机体,学校教育要以每个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和学习需求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差异化规律,促进所有儿童社会、情感、认知、身体、心理以及学业等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全儿童教育”的理论内涵隐含几个基本的教育实践逻辑:第一,每个儿童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保持高标准的教育期望。第二,儿童是基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建构知识的,学校应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应性、个性化的教育情境。第三,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要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第四,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还可以培养积极的社会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业成绩。[7]这与融合教育尊重个性差异、追求优质公平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逻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经过20余年的实践探索,Gateway将全儿童教育理念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各个环节,成为实践融合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将来成为自我倡导、讲诚信、守伦理、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公民典范。在能力培养方面,专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反思能力、领导力、自我职业发展与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提供适应性教学支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文化营造方面,注重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理解,尊重和支持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多元发展,让每个学生获得被关注、倾听、支持和包容的归属感,为学生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8]Gateway将全儿童教育理念扩展至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内容及支持体系,通过教育的融合带动学校、学区和社区做出整体性转变,共同为每个儿童创设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环境,为儿童将来融入社会做好知识、能力、情感上的充分准备。

三、Gateway学校融合教育实践的路径举措

Gateway学校以全体儿童平等参与教育为理念导向,为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基础、文化与语言背景的儿童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发展教育支持体系,通过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体制和文化变革,以尊重和满足儿童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使其在诸多特许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

一是创建包容、信任、安全、支持的学校文化。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背景,支持性教育文化既能响应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应对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冲突和挫折,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当学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贫困、创伤、歧视和偏见时,非人性化的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具破坏性。为营造一个包容、信任、安全、支持的教育环境,Gateway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一,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体验校园文化。如,家长开放日、学校发展讨论会、志愿服务、感恩节、学生展览与报告会等,以增进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与认同,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真正合作伙伴。其二,建立互敬互爱、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爱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也是相互之间形成信任与归属感的基础。Gateway要求教师每天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还必须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组织和参加各种学生社团、俱乐部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集体意识,学会彼此接纳、互相尊重。因此,学校非常注重对新聘教师这方面能力、性格的考察,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必备内容。其三,为学生打造安全、平等、包容的学习生活空间。Gateway的学生来源结构较为复杂,其中大多来自经济和文化薄弱的家庭。因此,营造安全、平等、包容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和学术发展的关键。为防止校园欺凌、种族主义现象的发生,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挑战日”、迎新会、颁奖典礼、混合年级学生共进午餐、混合休息室、师生谈心等活动,组织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体验式的社交情绪训练,打破种族文化隔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抵制排斥、歧视现象,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和情感友谊。其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术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继续升学深造。Gateway反对惩罚式教育方式,对所有学生提出了高期望的学术要求,为此每年组织学生游览当地著名大学,体验大学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努力求学、继续升学、追求学术的欲望。与此同时,学校教师非常注重根据种族、文化背景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和参与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并达到较高的水平,鼓励基础好的高年级学生选修大学预科课程,为顺利升学提前做好准备。

二是根据学生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全儿童教育理念以尊重儿童经历、认知、社会和情感差异为基础,反对传统分割式、注入式教学模式,强调课程教学与儿童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状况、身心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差异显著,这对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复合型专业素养,能够关照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和适应性教学策略。针对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Gateway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采取灵活而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支持学生发展。首先,采取合作式教学。全校约有25%的学生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支持。为确保这些学生有效融入和参与共同核心课程学习,学校组织教师编写融合教育课程材料,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研讨,培养教师掌握基于学习差异的合作教学技能,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估诊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他们尽可能地融入和参与普通课程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最少限制,从而达到统一的高标准学术要求。其次,实施探究式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Gateway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年级小组、学科小组、兴趣小组方式,以项目或问题为载体,组织开展讨论、报告、实验、展示、演讲等活动,学生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时间。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丰富和引人入胜的学习任务、选择教材和提供材料信息、发展富有成效的学习小组,根据能力和知识结构差异安排小组成员的角色任务、设计学习步骤与评价标准、接受学生提问并及时提供反馈等。最后,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Gateway主张形成性评价,认为传统竞争性评价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滋生学生内部矛盾、降低个人自我效能感。学校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定为四个不同等级,一级属于较低水平、二级属于一般水平、三级属于达到预期水平、四级属于高预期水平。教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以及作品、论文、报告、作业、实验等成果展示,及时调整教育预期,激发学生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努力,直至达到期望的目标。通过营造一种对学习的高期望和责任感意识,让学生在持续的评价和改进中获得充分发展。

三是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管理、社会人际关系、学习行为习惯、独立意识、健康心理、决策与组织、团体协作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大量研究揭示了社会情感技能对个人的教育成就、工作、健康、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9]在完全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问责制时代,美国许多学校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生活技能、自我意识、社会情感等潜能开发。有研究者对美国6~12年级的1.48万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2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关怀、鼓励的环境,不超过45%的学生认为他们拥有共情、决策和解决冲突等社交能力,30%的高中生从事过药物滥用、性、暴力、自杀未遂等多种高风险行为。[10]这些因素均是导致学生尤其是少数族裔和贫困家庭学生高辍学率和低毕业率的主要原因。Gateway学校将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素养看作学生获得学业与生活成功的关键,因此不仅开设了专门的社会与情感学习课程,还制订了严格规范的“学习过程准则”(Process of Learning),密切监控与评估学生的情感、道德、习惯和心态的发展变化。该准则涵盖五个方面:学术策略,即能否利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资源高效完成任务;学习习惯,即是否具备自我组织、计划、学习的能力;自我意识与成长心态,即是否了解自己的优势与需求,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我倡导,即是否具备沟通交流、承担责任、坚持实现目标的意识与能力;团体协作技能,即能否运用良好的社交情绪与能力与他人开展合作。[11]

学校要求所有学生每学年段结束时撰写社会与情感发展自我评估报告,以便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清晰地引导。一方面,注重将社会与情感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校不仅开设了专门的社会与情感学习课程,而且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采取角色分配、作品展示、学生中心会议、读书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讨、交流、反思、合作,鼓励不同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抵制和消除种族、语言、文化、性别、残疾、经济地位歧视,增进同伴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差异,以营造一个包容、合作、安全、多元化的学校教学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修复性与教育性(Restorative and Educative)的行为支持。学生多来自社会经济与文化薄弱家庭,在小学阶段因身份、种族和文化等原因多数学生遭遇教育歧视、排斥的经历,导致进入中学阶段后,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对此,Gateway建立了由副校长、心理健康顾问、学生援助顾问组成的学生援助办公室(Student support office),在每个教室设置“平静角落”(peace corners),制订了情绪自我控制和管理的引导策略,为学生创建更为宽松、包容的自我干预环境。此外,还制定了专门的“心灵归属”(Where Everybody Belongs)过渡计划,建立修复性社交圈(restorative circles),为学生提供补偿教育支持。对存在严重的学习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学校首先不是隔离、排斥,而是采取包容的方式给予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时间,通过持续性的干预与转衔计划,促进学生有效融入学生集体和学校生活。

四是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学习支持系统。Gateway学校学生能够在基础薄弱情况下获得较高的通过率和升学率,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学校创建了校内与校外有意义的联系与合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高期望的教育标准及强有力的学习服务保障体系。首先,在学校内部构建了多层次学习支持系统。在学校层面建立了有效的学生发展指导框架与标准规范,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学习中心主任、学生援助工作者、学科和年级主任、学术顾问组成的学校教学领导团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就课程教学、学生管理、教师专业支持等普遍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教师层面构建了基于学生学习差异的三级学习干预支持系统。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层次水平与特殊学习需求提供相应干预模式,如为学习障碍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延长学习服务时间、提供额外的学术、实践指导以及音乐、艺术和体育方面的参与式学习体验。教育者根据学生对干预的反应来判断学生干预的偏好,并由此判断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频率,使学生的潜在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让学生能更充分地认识、理解和发展自我。其次,建立优质、高效的教师合作教学团队。Gateway学校的教师团队有三种形式:年级小组、学科小组、自由合作小组。不管采取哪种合作形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计划与学校目标保持一致性,以教师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驱动个人的专业发展。学校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帮扶指导,通过以老带新的师徒制指导、现场教学观察反思、组织专业发展研讨会等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运行模式,并接受学校持续的教学实践评估,确保能够为学生多元化需求提供有效支持。最后,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为消除不良外在环境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Gateway与社区组织、社会服务提供者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为处境困难学生及其家庭提供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支持。如组织学生参加犹太人职业服务组织(Jewish Vocational Services)实习计划、市长青年就业与教育项目(the Mayor’s Youth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Program)等,为学生提供就业、进修、实习机会并开展专门培训。与旧金山基督教青年会城市服务局机构(the YMCA Urban Services Bureau)合作,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危机介入、药物滥用预防、家长教育、职业教育等服务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学习专家合作,为14~22岁特殊教育学生制定情绪与行为干预方案。[12]学校通过引进社会化服务,强化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转衔过渡奠定坚实基础。

四、经验启示

反对教育歧视、尊重儿童差异、促进所有儿童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融合教育的核心要义,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政策法规中也给予反复强调。[13]然而,由于种族歧视,美国少数族裔、低收入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仍然长期客观存在,且根深蒂固。在此背景下,Gateway的探索与实践才显得个性鲜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不同社会和国情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运行机制各具特色。虽然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美国的教育模式,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Gateway学校以全儿童教育理念为指导,采取积极营造安全、包容、信任、支持、激励的学校教育环境、构建适应儿童差异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支持策略、重视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多层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保障支持等实践举措,促进儿童教育与发展环境改善以及潜能开发,对我国中小学推进融合教育发展、构建兼容并包的学校教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是树立高期望教育目标,构建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融合教育是指向所有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每个儿童的成长历程与环境、身心发展程度各不相同,若要把融合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只有消除传统的教育等级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应教尽教的现代育人理念,提高教育预期目标,构建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Gateway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小学阶段教育基础薄弱,进入Gateway接受中学阶段教育后,他们的学业、社会情感等身心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参与就业和继续升学的竞争力显著提高。这得益于学校为所有学生树立了高期望的教育目标,并通过创建包容、支持性的学校教育文化,构建激励性、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机制等融合教育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追求进步的欲望。

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曾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教育发展至今,我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应试教育色彩依然浓重,素质教育推进举步维艰,各学校的教育模式理念、路径方法大同小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理念与目标要求依然有差距。如有学者所言,教育公平并不仅仅是平等的准入门槛和投入,还应该确保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教育路径、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进度能够实现个性化,并以此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14]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优质、公平的教育。融合教育强调以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撬动“适合的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支点[15],这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带来整个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学校应对所有学生保持高期望教育目标,营造一种尊重、接纳、支持的人文环境,激发学校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课程观变革,探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在互相尊重、包容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

二是强化课程内容育人价值,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是课程文化成果的体现者。Gateway学校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化,少数族裔学生占相当大比例。为彰显社会正义与尊重学生差异,Gateway从尊重多元文化差异、促进种族、民族、文化、阶级、性别相融合的视角推进课程教学。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倡导项目探究式、分组合作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多层次的学习支持系统。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旨在促进家校合作的开放日活动、消除种族文化隔离的“挑战日”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著名大学游览活动,以及组建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组织的俱乐部、不分年级的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充分享受安全、开放、自由、积极的校园生活,同时赋予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社会和情感充分发展机会。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以应试为导向,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被严重弱化,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空心人”“边缘人”。

融合教育超越了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范畴,是建立在多教育主体协同合作基础上的大教育观,目标指向使所有儿童获得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融合教育面向所有儿童,反对教育歧视和惩罚,这必然会促动应试教育的积弊,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义,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行的发展,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应置于育人的语境下进行,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增强知识学习与育人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观问题。在学科知识教学中,要避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问题,鼓励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强化对学生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和行为习惯、情感意志养成的考察,真正让课程教学回归到人的本身,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是构建课堂教学共同体,激发学校教育实践的生命活力。共同体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是指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或共同信仰、价值目标、规范体系,关系稳定而持久的社会群体。[16]学校教育是一种面向生命主体、体现生命意志和促进生命发展的复杂而多样化的人为实践活动,而课堂则是教学实践发生的主要场域。因此,课堂教学共同体既包含共同体具有的一般的普遍性意蕴,又包含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具体性意蕴,它由具有自我统一性和自我完整性的师生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对话、合作、交往为主要形式进行交互式教学、建构教学意义而形成的较为开放的环境系统。[17]Gateway学校针对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学业基础薄弱的特点,组建了由副校长、心理健康顾问、学生援助顾问构成的修复性与教育性行为支持小组,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心态的发展变化。年级小组、学科小组、自由合作小组积极开展合作教学,课堂上通过角色体验、作品展示、学生中心会议、读书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抵制和消除种族文化歧视和增进同伴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差异。教师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小组通力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提供多元化支持。

融合教育强调根据学生不同需要构建课堂教学共同体,寻求的不仅是知识的理解、获得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且是学会共存、合作、交往的过程,旨在创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课堂教学是一种追求确定性和践行程序化的技术操作,对秩序和确定性的迷恋使课堂的有机性被肢解,生命活力丧失。[18]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忽视学生真实生命成长需要的同时,自身的生命成长的价值也被忽视,强调的仅是教育的工具价值,使学校教育丧失了“生命性”,丧失了“魂”。[19]融合教育是指向完整生命成长历程的教育,需要学科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树立主体合作意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应增强教书育人的角色意识,重构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和职责,能够采取灵活策略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应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和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对复杂的课堂环境的适应性。学校管理层应从教育整体和大局出发,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和自主性,盘活课内外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与活动过程,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生活、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关联,激发教育教学实践的生命活力,促进所有学生获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服务与潜能发展。

四是完善家校社共育机制,营造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成长最重要的教育参与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需要给予积极关怀的个体,被置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中心。长期以来,美国少数族裔、低收入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的低成就率和高辍学率,使得Gateway学校充分意识到家庭、社区参与到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以教育的融合来促进社会的融合。因此,学校积极倡导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旨在通过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经历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学校采取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发展建设讨论会、志愿服务小组、教师招聘、感恩节、学生展览与报告会等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构建真正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学校采取与社区组织、社会服务提供者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犹太人职业服务组织实习计划、市长青年就业与教育项目、旧金山基督教青年会城市服务局机构等社会项目,为处境困难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职业发展、危机干预等社会化服务支持,消除不良环境对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基于共同的教育愿景,家庭、学校、社会彼此合作,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积极倡导建立起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和家庭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育机制,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在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权利和义务边界,达到异质互补、同质共进、平等互融的育人效果,避免出现教育主体的缺位、越位与错位,甚至是相互“角力”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协作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协同育人属于低层次的、松散的,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家校合作陷入低效能困境;二是建立在以问题解决基础上的救急式合作关系很容易顷刻瓦解,难以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21]因此,发挥家校社共育的整体效果,不仅需要精准定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在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权利和义务边界,还需要行政部门发挥决策引导作用,完善相应的支持机制和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保障。我国虽然在政策层面强调家校社共育督导评估的重要性,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还未被完全纳入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因此,建立家校社共育评估监测体系,落实各方责任、开展有效监督,不仅直接决定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形态及其实践机制运行效果的发挥,而且有助于为家校社共育政策的落地生根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儿童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