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职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3-04-12 15:04王堂祥
职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

王堂祥

摘 要: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中职学校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本文以黔江区民族职教中心为例,探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促进武陵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所起的作用,以期打造武陵山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提供样板,为同类型地区的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职学校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具有精湛专业技能、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才。黔江区地处重庆东南部,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身的地区。黔江区位于武陵山地区腹地,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承担着为武陵山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中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各行各业对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力量储备。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技能人才更受到重视,当前社会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需求。

(一)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国家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以及社会发展,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家更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中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多措并举,全方位培养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

(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更是企业、行业的紧俏人才。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求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更受企业追捧。对学生而言,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快就业,实现技能提升。黔江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对当地学生来说,掌握一门技术,精通一项技能,毕业后进入优秀企业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应用与专业技能培训,以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习与实践,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提供实力与资本,确保学生在行业内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向着大国工匠的目标奋进。

(三)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中职学校是地区内开展职业与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能提升等的重要场所。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重庆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重庆市“雙优”A类中职项目建设学校,是黔江区中等教育环节重要的技能人才培养中心。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黔江区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促进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黔江区脱贫攻坚成果,打造地区发展人才动力航母。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毕业后成为企业主要岗位骨干人员,助推企业发展,推动行业升级。

二、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一)组建职教集团,形成培养合力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发展,承担着黔江区高技能人才培养重任。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牵头组建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以渝东南、湘西、鄂西、黔东北等武陵山地区的职业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为主体,本着协商自愿、优势互补、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的原则,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跨省市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自2013年1月成立以来,现有集团成员单位101个,吸纳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67家和职业院校34所。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6家,高校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籍学生20万余人。集团内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德育工作、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5个指导委员会,以武陵山地区为中心,跨省市建立学校、企业联合体,发挥集团培养合力,为武陵山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服务渝东南,开展社会培训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位于重庆东南部,服务渝东南义不容辞。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拥有价值7 000万元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开展以社会培训为主要抓手的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基础。校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发挥职业学校的人力优势、设备优势、场地优势,为渝东南地区的技能人才社会培训提供积极帮助,服务渝东南。2017年—2019年,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累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9 948人,年均培训达3 316人。三年间培训高级工以上人才累计达2 511人,年均837人,高级工以上培训占培训总人数的25%,高效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作用,完善渝东南技能人才培训保障体系。2020年,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先后开展了电工进网作业、电子商务、护工、黔江卷烟厂内训师、农村实用技术、濯水中学小导游、社区老年、雨露计划扶贫(汽修)等项目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培训区域涉及黔江、西阳、秀山、彭水等区县,累计培训共184天,人次2 045人,1 332课时,收入65万元。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开展中短期培训,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三)构建专业群,校企工学交替

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通力合作,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确保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坚持以育人为本,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和工学交替为改革方向,充分结合办学实际,形成了独具本校特色的“一式两化”“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三重身份”教师管理模式,达到了“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一技之长”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专业群,形成基于群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联合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建设旅游服务专业群。建立“学校+乡村+企业”产教联盟,构建“课岗融合、专通结合,淡旺互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公共平台+专业群公共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选修模块”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内善外建”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内修外培、内培外引”打造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技术研发、培训、服务和咨询等多元服务平台,对接国际标准,引入优质资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双核心,带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形成交互式服务专业群;实施“工学结合,专业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学科交互、主辅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资源库共享;打造一支能提供社会技术服务的高素质专业群教师队伍。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与企业定制合作,形成“三年一贯季节性淡旺互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生产旺季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训;生产淡季学生在校学习或在企业强化技能培训,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突出成效:一是解决了校内实训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的问题;二是解决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实训指导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解决了企业生产旺季“用工荒”的难题。

(四)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技能

黔江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聚集主要地区之一,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丰富多彩。依托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团,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族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牵头编写《武陵山民宿民风普及读本》作为公共课读物,编写《武陵山民族音乐》《武陵山民族舞蹈》《武陵山民族服饰》民族文化艺术校本教材,将其作为部分专业必选课程教材。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竹铃球、蹴球、陀螺、脚马竞速等民族体育项目,购置了一批民族体育教学器材,蹴球、陀螺已纳入全校各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开展民族手工艺西兰卡普、棕扎绣制作培训,开设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服装、民族旅游等特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歌舞课外活动。设立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挖掘黔江非物质文化遗传,做好民族文化传承,选派教师参加民间技艺培训,邀请民间非遗专家到校授课,磨炼学生民族技能,培养非遗传承人才1 000余人。

三、经验与思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在职称等方面出台有关文件,明确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的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识偏差,為打造一支精良、高效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营造良好氛围。黔江区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边远地区,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能够为黔江区的专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提供诸多有益借鉴。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学校培养与社会培训两手抓,完善高技能人才储备,对学生、社会人士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升训练,为地区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与企业展开积极合作,深入校企合作,通过“三年一贯制季节性淡旺互补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解决学校、企业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问题。黔江区也是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要弘扬和传承,要多方位传授民族文化知识、技能,挖掘非遗文化,培养民族高技能人才,促进地区全面发展。

四、小结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提供人力、智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当下的农业发展是科技与技术力量支持下的发展,需要从业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智慧发展;工业发展更是技术的迭代更新,这更需要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开发、技术运用方面推陈出新,推动技术革新,促进行业发展,以量变引起行业质变;在第三产业中,高技能人才更能发挥出自身优势,解决岗位关键问题,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中职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促进地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将中职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成示范标杆,为重庆市以及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中职学校提供借鉴模板。

参考文献:

[1]马海燕,姜乐军,朱震震.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8).

[2]沈建林.中职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层进式”培育路径研究[J].职业,2022(8).

[3]潘美莲,林启英.高职高技能型计算机仿真技术类人才培养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3(23).

[4]李正刚.依托现代化“技能教室”构建中职高素质人才培养新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

[5]李琳叶,刘国彦.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现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7).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