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关键词】偶像崇拜;心理辅导;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2-0056-02
【作者简介】夏令,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夏令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苏州市优秀班主任,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学生小李,喜欢唱歌跳舞,极其崇拜一位唱跳娱乐艺人,课余经常和同学谈论自己的偶像,但谁要是说自己的偶像不好,小李就会用言语攻击对方,甚至多次动粗。久而久之,同学渐渐与他疏远,小李的母亲也为孩子的狂热行为而烦恼,主动向我求助。
一、解析频次法:入圈须知沉迷之因
在分析中小学生日常情景案例时,询问“频次”是可行之法,因为记录、分析“行为频次”是研究学生思想动向的一种有效量化研究法。从“经常”“多次”等频次词语可以看出小李已经进入偶像崇拜圈。
如果说分析小李“频次”是为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那么再分析小李的关键行为——出手伤人,可以得出小李的“入圈”沉迷程度之深。小李后续的潜在行为:别人不认同他的偶像,出手伤人,被同学孤立……这些都表明小李有强烈的自我表达和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
二、剖析困境法:破圈须借分析之力
无论是解析小李的行为频次、关键行为,还是透析小李大概率的“潜在行为”的困境,协同破解偶像崇拜的“饭圈文化”迫在眉睫。一方面是学生因“入圈”太深而无法自拔,展露出赴汤蹈火维护的非理性情绪;一方面是学生家长主动发出信号,想借家校之力让小李尽早“出圈”,呈现出翘首以盼之态。
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深刻认识学生的偶像崇拜指向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粉丝文化”在新时代的另一种呈现。当下的偶像崇拜多以加入“粉丝群”为“追星”的主要形式,呈现出组织化、群体化运作和排他性等属性,学生因为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获得了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所以他们很难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不同的观点。
笔者所在的班主任工作室对苏州市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对娱乐艺人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外在形象,其次是才华,对他们的道德品质几乎没有关注。我打算利用调查数据对小李进行教育引导,首先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对偶像外在形象欣赏的问题,沟通过程中以同理心来看待学生对偶像“有颜值”“有才学”的欣赏,同时引导学生在关注外在美的同时,发现偶像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对偶像的全面透视能力。此外,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发现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崇拜偶像、崇拜“优质偶像”、发现“偶像优质”。
三、透析偶像法:出圈须引内省之法
如果说解析频次法、剖析困境法是为了让进入偶像崇拜圈的青少年正视自己,那么想要帮助“入圈”的青少年尽早“出圈”还需要引入内省之法。基于“入圈”的青少年多呈现出“强行同偶像见面”“过激式维护偶像”等非理性行为,很容易引发亲子间的冲突、对抗,班主任作为协调者要搭建好家校社协同机制,遵循“先解情绪,再解问题”的策略。
在三方會谈前,我与小李家长进行了“约法三章”,即在倾听、询问、对话小李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缓释情绪+接纳小孩+理解行为”。三方会谈如想象中的一般,小李一开始执拗不认错,后来干脆就一言不发了,小李父母压抑的怒火虽未爆发,但情绪都从“恶狠狠”的眼神中不自然地流露出来。我先和父母梳理回顾了小李“偶像崇拜”前后经过,因为小李的父亲是公司的管理人员,我就借用企业内部常用的“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制作“偶像崇拜SWOT分析表”,让不愿意开口的小李“以写代说”,进行冷静的自我剖析。
小李在“优势”“机会”栏奋笔疾飞,可到了“劣势”“威胁”栏时就变得犹豫不决。我以同理心表达对小李的理解,再顺势关切地告知他,我们要理性分析自己崇拜偶像的榜样力量,要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心态来审视。聊到这里,小李低下了头,但是仍不愿意写“劣势”“威胁”,于是我建议让小李的父母代笔。父母先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孩子听,孩子首肯后再落笔。就这样在亲子“一读一听一写”间合作完成了表格的填写,小李也在多轮对话中对偶像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全面透析偶像形象后,小李认识到了自己之前行为的冲动,产生了对同学的歉意,于是我帮他在班上向全体同学道歉。当学生从偶像崇拜中“出圈”时,父母和教师要主动陪伴孩子度过这个情感寄托孤岛期,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兴趣,在日常嘘寒问暖中让孩子感受到被呵护、被认可,助力孩子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正向群体归属感。对此,我采用了“兴趣替代法”,让小李加入学校的篮球社团,以他崇拜偶像擅长的运动转移他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