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形成技工教育改革创新新局面。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
青岛市现有技工院校23所,在校生4万余人,开设专业70多个,每年有毕业生近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收到了明显的改革成效。青岛市创新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目前围绕轨道交通、机械制造、海洋技术等行业已组建技工教育集团9家,加盟集团的企业有210余家,年培训能力达到4.5万人,与集团组建前同比增长43%,受到海尔集团、海湾集团、青岛地铁集团等合作单位广泛好评。技工教育集团由最初单一的校企合作,发展为“政、行、企、校”多元主体组合的产教融合模式。
一、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技工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它不是简单要求学校和行业企业在组织上融为一体,而是注重业务运作相互渗透支持、相互补充融合,通过要素整合和契约合作两条途径,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达到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二、 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难与不足
(一)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校企合作形式化
一是部分技工院校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的浅层次层面上,将其简单理解为校办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部分企业认为技工院校是培养人才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积极,不主动,而学校习惯于以自身为中心开展教学改革。
三是学生及家长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缺失,对企业人才标准、工作模式、组织纪律等学习、了解不够,学生顶岗实习适应能力差,个别学生甚至抵触到企业实习。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产教融合的深层次教学改革受限,阻碍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欠缺,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主要原因是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各异,目标和需求各不相同,利益平衡点存在差异。
企业参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利益,而技工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的,更关注社会效益。
加之个别学生因需求定位不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难以进入角色,无法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造成学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
虽然国家制定出台了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意见和方案,但政策目标与措施手段匹配度低,企业缺乏可落地实施的激励政策支撑,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在合作中责权利不明,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性。
(三)师资力量较薄弱,影响产教融合实效
一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高端人才稀缺。大部分技工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教师待遇普遍较低,优秀人才难招进,留不住。
二是教师职业素养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对技工教育以及行业发展动态漠不关心,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进取精神。
三是部分学校专业教师紧缺,教学课时量大,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挂职参与生产实践,难以将企业新技术、新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直接影响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悖于产教融合理念生产链与教育链衔接、学校与企业互动共赢目标要求。
(四)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元素较少
一是专业建设大多仍以学校为主体,缺乏企业技师与管理人员深入参与,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与企业需求脱节。
二是开展专业建设调查研究不够。技工院校通常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才到市场和企业调研专业需求情况,调研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偏差。
三是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呈“点”状分布,各专业课程之间融会贯通不够,学生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难题能力不强。
三、 深化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
(一)组建技工教育集团,促进技工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通过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技工院校、行业、企业及其他集团成员形成紧密合作体,坚持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技工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一是学校和集团成员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共同制订专业招生计划,共同讨论确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并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校本教材,实现师资、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基地、技能人才评价等方面资源共享。
二是加大集团化发展奖补力度。鼓励技工教育集团深化校企合作,对新兴专业或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专业项目奖补。对技工院校教师到企业参与教学指导的,给予奖补。
三是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以联合式、兼并式、股份制方式抱团发展。联合式是指在管理体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管理渠道不变、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组建技工教育集团。兼并式是指按照以大并小、以强并弱、以高并低的原则,采取兼并或合并的方式组建技工教育集团。股份制方式是指以产权为纽带,集团成员以参股方式组建股份制技工教育集团。
四是力推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一毕业便上岗。鼓励采用工读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在企业强化实操训练,使学生兼具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
青岛市技师学院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205家企业建立了多维度、深层次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连续多年为海湾化学招收定向培养班,同开源热电等众多企业开展冠名招生定向培养。青岛市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6所技工院校、5所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既为企业引进技能人才提供平台,又为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拓宽了就业渠道。
五是搭建校企合作项目技术交流平台。技工教育集团设立企业紧缺技术库,将校企合作研发取得的关键技术和科技专利纳入技术库,实现技术资源共建、共管、共享,由政府搭建平台,定期组织各集团各行业进行交流研讨。
(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技工院校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校企协同建设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
1.推动技工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向流动
加大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力度,专业教师每学年驻企锻炼两个月,实地接触企业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参与企业产品加工、生产线和设备改造升级,教师既可提升实践技能,又可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更新,创造经济效益。
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到技工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根据岗位用人标准共同调整完善专业教学目标与授课计划,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加强“双角色”“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潜水技术、休闲服务与管理、航海捕捞等专业教师角色多元化,既是学校专业教师,又是企业技术员工;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可以组织教育教学,又可以从事经营管理,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师资团队。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
专业教师要对企业工人分类分级制定不同培训方案,利用自身理论知识,结合技术岗位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指导企业工人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为企业培养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3.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加大师资培训财政补贴力度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名师讲堂、离岗进修、产教融合等方式,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4.用好政策“引”人才
落实高层次急需人才特聘政策,聚焦高技能领军人才,加大引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优化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师资素质提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将获证情况和竞赛成绩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调动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建立教育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带队实习实训开展产教融合教学、参与企业职工提升培训、师德作风等内容列入职业素养评分表,评分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聘、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重要参数依据。校企联合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形成激励机制,鞭策教师注重产教融合育人。
(三)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中心搭建学校、社会、企业互联互通“立交桥”
一是建立就业信息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清单”。学校加强区域间合作,在学生实习就业相对集中的都市圈设立就业工作站,开拓市场,摸清重点目标企业“需求清单”,建成覆盖所有专业的企业“冠名班”,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是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把就业工作站建设成为学生校外实习就业“大本营”、人员互聘“联络处”和信息共享“交换机”,就业过程校企共管,就业信息校企共享,保障毕业生就业量质俱增。
(四)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课程建设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专业建设是技工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的载体,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应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
1.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
技工院校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能人才需求调研,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专业。
青岛市技师学院围绕青岛市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优化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有45个专业全部列入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专业目录,初步形成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汽车技术等十大专业集群,专业与产业关联性高、契合度强。
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在原有化工、能源等特色专业基础上,向现代制造、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环保新能源、环境监测、现代服务业等方向拓展开设新专业。
2.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
3.共同开发课程
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与技校专业技术教师按照生产岗位需求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模块化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以海洋特色文化为基础,将一体化课程体系融入学校理论教学、实操教学、企业实践和经营。
4.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对接产业岗位能力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技工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导师要关注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及时吸纳企业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資源和典型生产案例,更新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教材,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基本原理与生产实际相互融合。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推进“活页式”专业核心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多样化与可选择性。
(五)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新平台
产业学院是基于区域产业发展,依托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以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院校和企业优势资源整合铸就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
一是开展专业共建。强化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利用企业资源和优势提高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是实施人才共育。依据产业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改进培养模式,实现政校行企多主体协作育人。
三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双能型”企业导师,促进师资队伍双向交流、互融互通。
四是完善校企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岗位对接,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融合。
五是建设高标准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作环境下的技能操作教学和实习实训。
(作者单位:青岛市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