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突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11 17:17潘铃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荷花淀阅读教学

潘铃

[摘 要]选点突破是立足文本特征,抓住关键点来解读文本、构建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策略。选点突破可以帮助学生在“点”的学习中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特质与情感内涵,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文章以《荷花淀》为例,探究选点突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选点突破;阅读教学;《荷花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1-0004-03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重大作用。然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过程模式化等问题,严重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選点突破则能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剖析文章特征,聚焦核心内容,挖掘“小”而“实”的教学选点,高效组织课堂精讲,使阅读教学既层次清晰,又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在“点”的引导下,由“点”达“面”,实现对文章的深度阅读。

一、 立足文章特征,择定教学选点

“选点突破首先要从选点入手,不同的课文特色不同,教学重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1]《荷花淀》作为一篇经典的战争题材小说,与常见的战争题材作品相比,笔触清新、意蕴丰富。作者以诗情画意的文学描写代替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重现,通过刻画夫妻话别、冒险探夫、助夫歼敌、学夫卫国等一连串富有生活情趣的典型场景,在诗意的语言和纯美的意境中,为读者描绘景美、人美与情美的白洋淀水乡,借此反衬战争的破坏性,折射广大民众的家国情怀,表达对美好人性人情、对国家民族的赞美。教师可聚焦景物描写、女性群像、人物情感三个选点构建《荷花淀》的教学内容,以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一篇”的独特之处,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维提升。

(一) 聚焦景物描写

作者以平易而清丽的语言,创设《荷花淀》雅致非凡的审美意境,描绘出四幅精美绝伦的白洋淀水彩画。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组成“月夜织席图”,作者巧选“明月”“蓝天”“云彩”“薄雾”“清风”“荷叶”“荷花”等意象,将平凡的劳动场景诗意化。皎洁的月色下,沁人心脾的荷叶荷花香随着薄薄透明的雾、微微吹过的风如丝如缕地飘散,牵动水生嫂的缕缕情思,达至情景相生的境界。文章第二段描绘了一幅“芦苇丰收图”,“芦花飘飞苇叶黄”“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好席子,白洋淀席”体现白洋淀的苇地大,芦苇产量多,席子好、销路广,字里行间洋溢着白洋淀人民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喜悦与自豪。在女人们寻夫未果时,作者又巧妙勾勒与人物心情相映衬的“淀上风光图”,“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从月下的朦胧淡雅到日光下的开阔辽远,画面意境随着环境变化而深化,湛蓝的天空、温柔的凉风、明净的湖面、粼粼的波光,辽阔寂静的淀上风光与女人们寻夫未果的落寞失望融为一体,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最后,以一幅“战中荷花图”表现白洋淀人民同仇敌忾的战斗风貌。荷叶向阳舒展,如铜墙铁壁般坚硬,荷花的花苞像凛然挺立的哨兵,有着不容侵犯的气势。作者借荷花象征千千万万个英勇顽强的白洋淀人民,歌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 聚焦女性群像

文中描写了一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白洋淀妇女。作者孙犁在回忆《荷花淀》的创作历程时曾言:“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2] 他以崇拜的眼光写她们的觉悟与成长,彰显她们作为自我、作为妻子、作为抗日战士的不同形象风貌。

一是勤劳淳朴的自我形象。白洋淀妇女们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编席挣钱、自力更生、不依附于家庭,闪耀着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光辉。二是温柔贤惠的妻子形象。如“夫妻话别”这一场景中,在得知丈夫报名参加地区队,且明天就要启程的消息后,有熟练编席技术的水生嫂竟被苇眉子割破了手,“震动”一词揭示了她的复杂情感——家中生产重担、夫妻相守、上前线前途莫测……接着,一个“吮”字体现出水生嫂的克制和隐忍,她不想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为了让丈夫安心去打仗,她毫不犹豫当起家中的顶梁柱。三是勇敢无畏的抗日战士形象。在目睹丈夫与日本鬼子作战后,白洋淀妇女们的斗争决心被激发,“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在她们心中燃烧,她们自觉成立队伍,学会射击,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扛起刀枪,配合人民子弟兵作战,走上革命道路。文章开头,她们只是普通的劳动妇女,是抗日战争的幕后支持者;文章结尾,她们已经成长为伟大的抗日战士。爱自己、爱丈夫、爱国家,白洋淀妇女们的身上既体现出中国女性特有的勤劳与善良,又折射出独立、坚毅的时代风采。

(三) 聚焦人物情感

战争打破了白洋淀的宁静,生死离别之际正是人性温情升华的时刻,“情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核心”[3]。文中的夫妻情和爱国情水乳交融,至纯至美。其中,淳朴含蓄的夫妻之情最为珍贵,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揭示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表现夫妻之间的绵绵情谊。例如,临别之际水生嫂用两个“嗯”字和无声的眼泪回应丈夫的嘱托。这份回应不仅表现了水生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还表现了她对丈夫深入骨髓的爱。消灭敌人后,男人们表面上似乎嫌弃女人们冒冒失失,但其实心里十分担心她们的安危。就像水生,他将费力追赶到的饼干丢到女人们的船上,这一“丢”便泄漏了他心中的秘密。外冷内热的男人碍于面子,并未直接表达爱意,但他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妻子,看似平淡的言行下潜藏着深厚的情谊——无需山盟海誓、豪言壮语,你理解我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的决心,我懂你挑起家中千斤重担的不易。这样的夫妻之情,最纯朴,最令人动容。

炽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最为经典。当和谐安宁的家园遭受日寇侵袭时,以水生为代表的青年男性毫不犹豫地举手报名,奔赴抗日前线;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女性不仅主动挑起家中重担,毅然送夫上战场,更是自行成立队伍,亲自扛起刀枪配合人民子弟兵作战;以水生父亲为代表的老人们竭力照顾家庭,免去一线战士们的后顾之忧。为了守卫这一片净土,白洋淀人民纷纷挺身而出,誓死保卫家园,他们以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与英勇无畏的抗战行为诠释爱国之情,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华丽的抗日之歌。

二、 依托教学选点,构建教学活动

“‘点是课文的聚焦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关注点,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点形成聚焦,这是教师最需要关心的问题。”[4]为了让学生聚焦《荷花淀》的教学选点,教师可以设计想象画面、角色朗读、情景还原三个教学活动。

(一)想象画面,领略如诗如画的景物美

教师以明月、荷叶、荷花、芦花飘飞等图片导入教学,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带领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相关段落,给它们所勾勒的画面命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抓意象、抓关键字词、抓人物情感的方式,选择一个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并与同学分享。教师相机指导与点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赏析“淀上风光图”时,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思考女人们寻夫未果的心情;再让学生抓住“小船”“凉风”等,结合女人们的失望之情对画面展开想象: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轻轻飘荡在明净的湖面,舟上的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南面吹来的微风涤荡了她们未寻得丈夫的不快,她们爽朗的笑声随着粼粼波光充溢天地。学生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具体的白洋淀美景,并由此逐步进入文本意境,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角色朗读,鉴赏丰满立体的女性群像

当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时,教师提问:“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白洋淀水乡里的人是怎么样的?”利用问题使教学活动过渡到人物形象的鉴赏中。学生常常将水生嫂作为赏析重点,而容易忽视作者精心塑造的白洋淀女性群像。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四位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引导学生品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四位妇女或羞涩,或直率,或稳重,或忸怩的不同形象。在洞察妇女们探夫心切的心理后,通过改变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凸显妇女们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对丈夫的想念与担心。教师点拨学生边朗读边思考:小说开头与结尾分别描述了妇女们在做什么?她们的身份有何变化?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理解:小说开头,妇女们在编芦苇席,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小说结尾,妇女们主动参与作战,蜕变为英勇顽强的抗日战士。从思念丈夫到配合人民子弟兵作战的过程,充分体现出白洋淀妇女们作为自我、作为妻子、作为抗日战士的不同风采,她们的成长过程正是白洋淀儿女真挚深厚的爱国情怀与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情景还原,体悟至真至切的人物情感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缺乏对革命生活的亲身体验,他们与相关文章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有时难以深刻体会文中的情感。教师有效利用情景还原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沉浸到文章特定的氛围中,领悟融为一体的夫妻情与爱国情,获得多种情感体验。首先是还原历史情景,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冀中人民抗战的相关资料,了解冀中人民为保卫国土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感受水生夫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始终相依相守的可贵,体会白洋淀儿女舍家救国的民族大义。其次是还原创作情景,写作《荷花淀》之前,孙犁曾在白洋淀居住过,他一直对白洋淀的生活念念不忘。1945年,在延安工作的孙犁遇到了白洋淀老乡,听到他们讲述冀中人民利用苇塘荷淀歼灭敌人的故事后,深受触动,最后在延安的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了这篇小说。学生通过创作情景的还原,领会作者的真情。最后是还原战斗情景,教师向学生展示表现战争残酷性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作者要规避枪林弹雨、血污泪痕?这样写是否会削弱战争的残酷性?”,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白洋淀的景美、人美;而这美好的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肆意破坏时,就更令人心痛,更能激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作者以“去战争化”的方式描写战争,并未削弱战争的残酷性,也沒有减弱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力度,而是在诗情画意的文学描写、真善美的极致追求中凸显反战主题,表达他对破坏和谐生活的侵略者的痛恨,对岁月静好的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反战诉求,更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美好心愿。

三、 选点突破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选点突破是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这种途径推动教师针对不同文章的特征择定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点”的学习中对文章进行细致深入的品读。因此,教师要选择准确的、展得开的、落得实的教学点,由“点”达“面”,高效组织阅读教学。

首先,要有学生主体意识。教师所选的“点”要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确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选点时,教师需考虑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形成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去分析小说的意识,但可能并未关注到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形象特征,以及对揭示小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可将“关注细节描写”作为教学选点点拨学生。这样既能教出新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学生鉴赏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其次,要有单元意识。“教师在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这节课同以往的课时教学内容有着怎样的联系、往后的课时又将怎样展开。”[5]如《沁园春·长沙》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要求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品析作品意蕴,并结合个人体验,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教师可根据单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聚焦“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湘江秋景的赏析中感受万物在深秋竞相活动的蓬勃之气,体会诗人昂扬向上的豪情,激发自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从而为单元内其他课文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

最后,要有文体分类教学意识。文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如《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中蕴含作者对岁月、对生命的思考。教师以“故都的秋‘清、静、悲凉”作为教学选点,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如何“清、静、悲凉”,解读作者怎样写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进而体味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思,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选点突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思维,以及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大有裨益。教师应充分借助选点突破的优势,指导学生在“点”的学习中实现与文章、与作者的对话,落实深度阅读,取得“选‘点达‘面,见微知著”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维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孟小东.阅读教学中的选点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16(35):37-38.

[2]  孙犁.孙犁文集(四)[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3]  张莉.重读《荷花淀》:革命抒情美学风格的诞生[J].小说评论,2021(5):4-14.

[4]  王奖华.阅读教学的选点、达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0):56-57.

[5]  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1-5.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荷花淀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情绪的现代书写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在争议的眼光下解析小说
《荷花淀》结构上的两两相应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白洋淀里盛开的美丽荷花——《荷花淀》“五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