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 薛明媚
[摘 要]传统手工艺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为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创造出的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工艺技术。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陶瓷业发展兴盛,其中珍珠地划花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因此,以这个典型手工藝为例,探究传统手工艺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由此提出基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河南省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实现路径:引入多元教学模式,增设珍珠地划花工艺课程;加强实践引导,将非遗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注重珍珠地划花文化传承实践教育;建立河南省地区珍珠地划花工艺文化教学资源库,提高利用效能,以推动其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河南省高校;文化自信;珍珠地划花工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6-006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魏华,薛明媚.基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河南省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珍珠地划花工艺为例[J].天工,2023(36):69-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河南红色文化转化为高校美育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2JKZD35)。
一、传统手工艺融入河南省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弥补非遗传承和河南省高校文化自信的不足
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中,传统手工艺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在高校艺术专业的手工艺教育中,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并培育出手工艺制作的专业人才,高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审美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手工艺技能水平。同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有利于弥补非遗传承中的空缺。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已成为推动其综合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手工艺文化历史的国家,如何有效地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深入体验和理解手工艺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对传统手工艺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培养河南省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与审美观
将传统手工艺融入河南省高校美育中,有助于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更加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传统手工艺作品通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实用性,如陶瓷、刺绣、剪纸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更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作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特点,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与审美观。
此外,将传统手工艺融入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传统手工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作品。这种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为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河南省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非遗资源利用不足
河南省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亟须加强人才支持。当前,河南省的部分高校在非遗传承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传统手工艺等非遗的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传心授,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学习,因此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其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等非遗缺乏兴趣,进而造成传承人才的断档。
另外,河南省的一些学校对非遗的宣传和推广也存在些许不足。目前,河南省非遗宣传和推广主要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但受限于资金、人员等因素,宣传和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高校作为重要的宣传途径,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河南省的非遗文化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到位等,许多非遗资源面临被破坏、流失甚至消亡的风险。同时,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的需要,一些非遗资源被过度商业化利用,进而损害了其原生态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高校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缺乏重视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专业深度和实践经验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这直接导致了专业型手工艺教师在课程设置上的稀缺。一方面,高校在构建手工艺课程体系时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使得手工艺专业教师的配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还未充分意识到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和文化自信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人甚至持有偏见,认为高校教育应仅聚焦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而文化素质教育只是略做涉及。这种偏颇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深入学习传统手工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在河南省的部分高校中,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以珍珠地划花工艺为例,河南是该工艺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以河南登封窑最具代表性。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四道工序:在敷化妆土的胎体上划出主体纹样;使用特殊戳印工具在主体纹样外的空间(或纹样内)戳印珍珠细小圆圈;在纹样凹痕内着色粉(或不上色粉),用力蹭擦,然后去掉色粉,使主体纹样和圆圈的凹处蹭满色粉;最后在器表涂抹一层透明薄釉入窑烧成。尽管珍珠地划花工艺已成为河南省郑州市部分高校的特色非遗传承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通过课堂学习和观摩来初步了解珍珠地划花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这些教学内容确实对学生有益,能够引导他们走进传统手工艺的世界并激发其探索欲望。然而,该教学模式显得相对僵化和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门工艺。
通常情况下,这些学院的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或者邀请校外专家和老艺人进行作品展示和示范教学。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这种教学方式導致学生对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工艺和制作流程,但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此外,由于缺乏实践性课程的补充,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升,仅停留在对课程内容的表面理解上。
三、传统手工艺传承背景下河南省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实现路径
目前,大学生已具备了自主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技巧,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河南省高校需要构建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教学资源库,以提升其利用效率。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深入研究传统手工艺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地区传统手工艺文化教学资源库,提高利用效能
首先,河南省高校需要对省内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入调研,包括其历史、工艺、艺术价值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组建一支由专家、老师组成的团队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将深入各个窑厂,收集历史上盛产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确保资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收集到这些资料后,高校需要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按照其历史时期、工艺类型、地域特色等进行划分,从而方便后续查询和使用。同时,高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扫描、摄影、三维建模等,对实体珍珠地划花瓷器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使这些珍贵的文物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和传播,大大拓宽了资源的使用范围。
最后,高校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在线平台,如网站或App,用于存储和展示这些资源。这个平台应该具备搜索、浏览、下载等功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这个平台还可以作为一个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等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了确保相关资源库的内容与时俱进,高校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珍珠地划花工艺资源和研究成果。同时,定期对旧内容进行审核和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确保资源库的内容始终保持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引入多元教学模式,增设珍珠地划花工艺课程
为了有效传承传统手工艺,引入多元教学模式是河南高校应采取的关键策略。以珍珠地划花工艺为例,河南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并实践项目式、工作坊式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并分配具体的珍珠地划花项目任务,例如设计并制作具有特定主题或理念的工艺作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需自主研究珍珠地划花的历史背景、工艺特性及制作工艺要点,并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有效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也值得尝试。高校可邀请珍珠地划花工艺的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亲手体验从拉坯、上釉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在课程设置方面,河南高校应注重设立专门的珍珠地划花工艺课程或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等环节,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工艺。
(三)加强实践引导,注重文化传承实践教育
实践是深入理解并掌握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关键途径,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切实感受这门工艺并增强文化自信。在河南省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和创新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传统手工艺。为了更有效地传承这些手工艺文化,河南高校教学应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从而自觉树立手工艺传承与保护意识,以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可以建立校外手工艺合作基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民间手工艺制作比赛、举办手工艺作品展览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手工艺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手工艺。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实践教育中,学校应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制作和展示方式,为文化自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通过与手工艺企业、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时,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和研究优势为社会提供创意支持来推动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束语
在高校中融入传统手工艺是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推动高校美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手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是我国文化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现了当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在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中融入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不仅对高校艺术专业的改革具有显著意义,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此举将为广大社会群众树立教育典范,有力推动河南省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呼和满都拉.国内外高校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弘扬[J].大众文艺,2020(13):195-196.
[2]杨萌萌.传统手工艺和美育融合教育的多元化实践探索[J].丝网印刷,2023(19):115-117.
[3]王月月.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非遗传承研究,2023(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