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最能学的时期,追求见多识广

2023-04-11 00:56吴非
关键词:求知欲好奇心学校教育

吴非

摘要:学生应当在最能学的时期追求,见多识广,培育方法与能力,这是目前的教育能够做到的。6—18岁,人的学习能力最强,最能接受新的知识,一生的很多习惯在这一时期形成。培育正确的学习观,是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学校教育应当放弃一点对“成绩”的追求,以换回张望辽阔世界的机会。中国教育要培育有远大目标的少年,教育工作者要憧憬六十年后的社会状态。

关键词:学校教育;好奇心;求知欲

和一些成年人交流,有時会听到他们叹息“当初根本不知道这个职业是这样的”“当年考大学填志愿,并不清楚这个专业具体会从事什么”“以为是个舒服的工作,没想到,不需要动脑筋,其实最苦”……也就是说,他们当初选择职业时,很盲目,甚至缺乏基本的知识。如果他们在高中毕业时,对世界、对未来,除了梦想,还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大略知道已经存在或发生过的,会观察正在发生的,并能猜想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总而言之,能在书本和考试之外,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未来可能会少一些烦恼。

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是否“景气”,是否会有重大变革,能否进入新境界,谁也无法打包票;可是,要求学生在最能学的时期追求见多识广,培育方法与能力,则是目前教育能做的——应该尽可能地做,能做多少是多少;不做,则误人子弟。

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课程,是基本要求,并不算丰富,要求也不算太高;甚至可以说,部分基础学习内容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学校教得最多的是什么?中小学12年,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让在校学生讨论一下:我们到学校来究竟是寻找什么的?很可能,学校教育没能重视学生最需要的思考能力和发现能力,让学生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去复习、操练知识,瞄准考试和检测,而不是探索世界。

用大量学习时间去对付考试,不仅是对人的生命的浪费,也违背教育常识。我相信很多教师有这样的经验:我们以为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困难,可是他们能迅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触类旁通。6—18岁,人的学习能力最强,最能接受新的知识,一生的很多习惯会在这一时期形成。因而,培育正确的学习观,是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少年时代,多了解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培育兴趣,积累能力、智慧、方法、经验,越多越好。博学多闻,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推动思考和判断。社会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才能推动人去接受教育,教育才有可能正常发展。在学生最能学的时期,学校教育要能为他们展示辽阔的天地,鼓励学生高飞。

要调动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多接触课堂以外的知识,培育探索的愿望。

中学阶段,学生应当有开阔的视野,关注人类文明的成就,关注科技的发展。比如,船舶制造革命性的进步,航空安全管理的复杂程度,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与质量,城市排水系统的预见性设计,等等。学生已经有基本的接受意识,让他们知道的知识越多越好,学习知识越早越好。不必等到基础教育结束后才让他们思考相关问题。茅以升思考桥梁建造质量问题时,只有11岁。越能想到“问题”,有问题意识,求知欲越强,猜想、质疑、推理、判断和选择能力就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并形成创造思维。

有没有科学精神、有没有科学思维以及在什么时候培育科学意识,都应当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探索速度在加快,科学技术在大踏步前进,对比两代人或三代人的知识水平,基础教育是不是应当有些前瞻性?我们那代人上中学时,第一次见到“半导体收音机”,除了物理老师,无不惊讶莫名。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到北京去“上机”,看到有人用键盘敲出汉字,也感到无比神奇。然而,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一些小学生都已经会编程了。前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最终解决问题完成发明的人当时还是孩童。近年核聚变应用研究的巨大突破,为人类合理开采能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这项研究是六十多年前开始的,三代人孜孜矻矻,终于觅得火种。中国教育要培育有远大目标的少年,教育工作者要憧憬六十年后的社会状态。

社会的功利化倾向的确在影响教育,但是,人们是不是真的要等到社会大进步之后才来反思?等到先进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可能就轮不到教师起什么作用了。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讲台上这个人的见识,一定能影响学生——至少影响一些学生。凭什么认为教师的经验与智慧不重要?

不能把教育有欠缺的原因全推给社会,也不要把困难一味地全推给应试教育。教师本人,是不是愿意发展学习趣味,是不是对世界和未来有好奇心,很关键。风能发电的原理和利弊,作为理科教师应当能讲清楚,不可以说“我不是这个专业的”;很多师生有乘坐高铁的经历,高铁怎样运行管理,是不是一个可以推想一下的问题?从手工业到高科技工业,从古老的工匠手艺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发现。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往往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开始。

在校学习阶段,学生不但要以教科书系统知识延伸去发现世界,寻找验证,也要有能力从丰富的事物变化发展去追溯基本原理与规律,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有活力,他们的学习才有可能终身有益。曾有工厂厂长向我解说大型现代工业设备的运行与管理,介绍精密数控机床的精细加工的神奇工艺,热情地邀请学生前去参观,并表示有安全保证。他认为,中学生应当多了解现代工业,这比考试做题重要。可是我向校方推荐时,多数人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校方和年级有各种顾虑,担心影响教学,“来来去去要一天时间”。更可悲的是,相当多的学生也没有兴趣。在应试教育模式的熏染下,他们的学习已经功利化,他们缺少长远的目标,缺少对学习本质的认识,简而言之,他们对考试以外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兴趣。

在我们的校园里,对“学什么,怎样学”,仍然缺少理性的判断。在高中课程中,社会实践已实施多年,确有学校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和方法。但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活动实践中究竟有哪些收获,能不能了解世界之大,社会之多彩,问题之复杂有趣,可能不是一份“一周活动报告”能展示的。一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也有些奇怪——“既要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也不要忘记学科作业”。学生的学习观念,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生的学习状态,应当是睁大眼睛看世界;除了学科考试内容,其他都充耳不闻,这样的学生很难“站得出来”。有些学校会请学者专家来给学生讲奋斗、讲人生,互动时,往往担心学生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高中学生,有时会向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人询问职业选择,要不就是“我想读课外书可是没时间,怎么办”。他平时就是这么个“底子”,甚至没有一般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他认为那是以后才要关注的事),以至于弄出尴尬的场面自己也并不感到尴尬。我对学生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不过希望他们像个学生,求学爱学,不放弃任何了解世界的机会。

要放弃一点对“成绩”的追求,以换回张望辽阔世界的机会。因为童年和少年,要孕育梦想,要“适时”播种。成年之后再去看世界,虽然好奇,但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了。有种观点认为,“先获取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最重要”,至于睁大眼睛看世界,晚几年不要紧。也的确有一些一路读完博士才开始了解社会的人。在崇尚高学历的社会,这样的抉择或许可以少走些弯路。我能理解人们顾此失彼的担心。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历史上,有不少人且读且行,两不误;也有很多人早早写下“少年行”,先行万里路,再从头读书。这样的选择,也未必“晚成”。在有保障的公平社会,人们更看重的是人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并没有为那些有丰富见识和善于学习的人打开通道,更多的是为那些把全部精力用于考试(并善于考试)的人提供了机会。虽然建设了一个规则,但这个规则只能相对公平地保护权益,长期的学习竞争也在孕育平庸。很多并不善于学习的人,凭借刻苦努力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就有可能把基础教育进一步引入歧路。维护教育公平当然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能否让一部分有探究意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显然并不是很难的问题,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有大量现成的经验。尊重这样的现实,承认目前的教育存在缺陷,跨出第一步,并不难。

猜你喜欢
求知欲好奇心学校教育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把听众研究透:做好电台少儿节目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