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学校实施课后服务面临一些困境:学生在校安全隐患增加、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有限、学校课后服务功能狭窄。对此,借助大数据,支撑校园保障机制构建,促进教师精力高效分配,优化供给体系建设,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关键词:大数据;课后服务;“双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随后,江苏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对此,各校积极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已逐步从如何实施课后服务,转变为如何高质量地实施课后服务。[1]因此,从实施课后服务的困境中突围是关键。
一、实施课后服务所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在校安全隐患增加
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放学时间有了差别:部分学生不参加课后服务活动照常在下午放学时离校,部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则到晚上离校,有时还有少部分学生因特殊原因临时不参加课后服务活动。放学时间、人员的不统一,不仅会增加班主任及门卫的工作负担,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极少数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为了逃避参加课后服务活动,跟着正常放学的学生队伍偷偷跑出学校。并且,容易出现班主任与门卫衔接不到位,耽误临时需要离校的学生的时间等情况。
除此之外,在开展课后服务后,学生在参与课后服务活动期间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常规课堂,活动中间休息时追逐打闹的现象明显增多。虽然自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以来,在这一时段暂未发生任何安全问题,但此隐患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有限
在初中阶段,本校教师是确保课后服务有效开展的“主力军”,但一所学校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前的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对于班主任而言,在已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工作。而课后服务的实施,在原本正常教学、班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了教师在校时间,增加了工作量。虽然课后服务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但是部分学生面对陌生教师时缺少敬畏之心,因此每个班的课后服务工作基本都是由本班主要学科的任课教师承担,这也就导致大部分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每周有2天需要参加课后服务,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每周有3天需要进行课后服务。
教师在扮演“传道受业解惑者”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人。很多青年教师的孩子尚小,晚上需要父母的陪伴。有些教师的孩子在上小学,因为与初中放学时间不匹配,产生孩子无人接送、家里无人做饭等新问题。对于部分中年教师而言,虽然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照顾,但是,父母的年龄大了,尤其是病患老人,离不开他们的照顾。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压力变大,不利于课后服务高质量地实施。
(三)学校课后服务功能狭窄
课后服务要聚焦学生发展,根据学生当前成长的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异化为以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2]并且,随着班级内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量增加,课后服务时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的时间也相应有所缩减。此外,学生在课后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困惑,而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只能指导学生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活动,难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导致学校课后服务功能狭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软硬件设施的缺乏。一方面,很多社团类活动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而这在很多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之外,导致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场地或设施的限制导致部分活动无法开展。比如学生感兴趣的3D打印需要配备3D打印机,并且需要一间教室专门放置,这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存在困难。
二、大数据助力高质量实施课后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凭。目前,关于大数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比较确定的是,其具备从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中通过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提取数据的价值。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一)支撑校园保障机制构建
针对学生放学时间、人员不统一的情况,可充分利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由班主任将班级每位学生的离校时间段输入,这样,不参加课后服务活动的学生在下午放学的时间段内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打开门禁自行离开校园,而参加课后服务活动的学生只能在课后服务活动结束后才能通过人脸识别打开门禁,否则,门禁无法打开并会提醒班主任。对于临时需要离校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实时修改该生离校的相关数据,使其可在相应时间直接离校。这无疑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安全,为校园管理减负增效。
除此之外,自课后服务实施以来,学校不断完善照明、监控系统,直至全覆盖。通过监控记录学生休息时间经常追逐打闹的地点,进而借助大数据统计分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地点,针对性地安排人员巡查。在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的情况下,高效地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促进教师精力高效分配
为充分协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学校借助线上统计表格,让有意愿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自行选择班级并具体到相关时间段。遇到时间有冲突的情况,先由相应教师自行协调,最终难以协调的由年级组统筹安排,尽可能地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与生活。
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必然离不开常规课堂的提质增效。为此,教师在教学新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以往大部分教师都是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作出判断,但学生间存在差异,以往教学经验的适切性有待商榷。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学生关于新知识的认知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帮助自己更好地备课。
想要在课后服务中对不同学生开展高效的个性化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常规课堂学习情况有准确的把握。为此,教师可在学校建设的学科教室中授课,直接利用信息化平台推送练习,实时得知每位学生的完成数据。教师依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精准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同时还能在课后服务中更有效地进行指导。
(三)优化供给体系建设
课后服务的主体是学生,高质量地实施课后服务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运用学生的相关数据。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成长的根基。为此,学校定期测试学生的体能,汇总每位学生的相关数据,了解学生的体能薄弱环节,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并在课后服务时开设专项训练活动及相关兴趣类运动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对不同学科的答疑需求,承擔当天课后服务的教师会在课间进行线上交流后轮换,可有效缩短某一学科的答疑周期。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不拘泥于自身所任教班级,而是以学生的合理需求为首要目标。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活动,我们在每学期伊始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想要参加的社团。问卷中依据以往情况提供了二十余个社团供学生选择。若学生对于所提供的社团兴趣不浓,亦可在问卷最后填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学校对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若对某一内容感兴趣的学生人数达到15人,则会增设相应的社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并且,课后服务期间会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室。与传统教室相比,学科教室具有专业的学科情境、丰富的实践体验环境,能克服传统教室实践性、体验性不强的弱点,让学生的学习走向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实施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多方协同,而且需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不断优化措施。大数据只是助力课后服务高质量实施的一种赋能手段。如何进一步盘活学校教育资源、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好相关工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立宝,杜卿.课后服务研究热点探析与经验借鉴——基于WOS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2(3):6580.
[2]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5):36.
(潘卫平,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