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娟
1958年,罗森塔尔在参观了布热金卡之后,创作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借以缅怀遇难者,谴责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与支持。这篇新闻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打破了新闻报道的窠臼,别具匠心地呈现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作者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对材料进行布局,用精彩的细节描写赋予了作品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下面,笔者就详细谈一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艺术特色。
一、精巧的结构
新闻作品的内容多以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为主,这样才能吸引读者阅读。而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采用打破常规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十分耐人寻味。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是导语部分。作者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如今布热金卡的“阳光明媚”,使之与其“人间地狱”的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作者又用一组排比句再次说明:布热金卡曾经发生过一些举世瞩目的事件,但是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平息。导语部分的内容非常紧凑,为引出后文作了充分的铺垫。在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大量的數据与资料,证明奥斯维辛曾经是一座臭名昭著的“杀人工厂”,并在第六自然段中交代了自己写作文章的动机,展现出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作者目睹今日布热金卡的景象,不禁回想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血腥历史事件,心绪难平,进而挥笔成文,在声讨法西斯罪行的同时,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进而号召人们牢记血的历史,维护和平。从第八自然段开始,作者开始严格地按照参观的顺序,逐一描写自己看到的事物,同时细致地描写了参观者的神情举止。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结语部分,作者不仅回顾了全文,而且使之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再一次呈现今日布热金卡的宁静、祥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沉痛的历史。
无论是新颖奇特的标题、庄严肃穆的导语,还是层次分明的正文,都很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充分展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高超技巧。这也是文章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精彩的细节
细节描写能够有效地增强新闻作品的真实感,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样也是如此。文中既有关于历史遗迹的细节描写,又有对遇难者的特写。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作者紧紧地抓住了“雏菊花”这一特殊的物象进行描写,传达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强大信念。又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生动传神。之后,他又以追问的方式警醒世人:战争是冷酷无情的,战争会毁掉世间所有的纯真与美好。活着的人必须牢记这一段血的历史,牢记法西斯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
此外,作者还十分细致地描写了参观者的神态举止,如“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作者通过描写参观者不同寻常的表现与动作,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在参观时所受到的震撼,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三、精练的语言
作品的语言优美而精练,字里行里渗透着浓郁的情感。比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根据前文,我们可以知道,观看照片的是参观者,但作者却将看照片的人与照片里的人的视角进行了转换,遗照中的人反而成为参观者,这种独特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能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文章中还有大量寓意深刻的警句。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对法西斯曾经犯下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为祷告是为了求得神明的保佑或受害者的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都被毁灭了,受难者不可能原谅加害者,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又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憎恶之情。因为眼前的景象固然美好,但与布热金卡的历史是不相配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还借参观者的话语,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够了”是参观者对解说员说的话,作者有意将这两个字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从侧面再次表达对受难者的强烈同情和悲悯,对法西斯的愤怒与憎恶,还有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与祝福……其中之深意,值得我们再三揣摩。
作者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运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极大地提升了整篇文章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结构精巧、细节精彩、语言精练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