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珏莹
“上”“下”用作方位名词和表示垂直方向位移的动词时基本对称,如上/下面、楼上/下、上/下班、上/下课、上/下车;而上厕所、下厨房、上街、下乡等则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上厕所”“下厨房”“上街”“下乡”的结构都是“上/下+处所”结构,“上”表示去往某地,“下”表示进入某地。理论上“下厕所”也能表达和“上厕所”相同的意思,但实际运用中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分类归纳“上”“下”在组合时对称或不对称的情况,并从转喻、隐喻、社会心理等方面探求形成其特点的原因。
“上”的主要义项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义项有:1.位置在高处。2.次序或时间在前。3.物体上端或表面。4.等级或品质高的。5.由低处到高处,上升。6.由一地到另一地。7.出场。8.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9.规定时间开始工作或学习等。10.把饭菜等端上桌。11.添补;增加。12.前进。13.涂,搽。14.登载;出现(在电视上)。15.拧紧。16.呈递上级。17.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
“下”的主要义项
“下”的义项如下:1.位置在低处。2.次序或时间在后。3.低处;底部。4.等级低。5.由高处到低处,降落。6.去;往;进入(处所)。7.退出;离开。8.拆除;卸掉。9.按规定时间结束工作或学习。10.颁布;下达。11.投入;置入其中。12.做出某种决定。13.表示有空间,能容纳。14.量词。15.对尊者自谦之词。
“上”和“下”主要用作名词和动词,并且二字在组合时有很大的相似性。
“上”“下”作为基本方位词的用法基本相同,多指处所;用作动词时表示垂直距离的位移,有对称性。
“上”“下”作名词时的对称性
“上”“下”作为方位名,在“上/下+名词”指处所、时间、次序、等次时具有对称性,二字互换只改变所指处所的位置,不改变结构的深层语义。如指处所的上/下游、上/下腹;指时间的上/下半年、上/下半夜;指次序的上/下一个;指等次的上/下等、上/下策、上/下品。
“上”“下”作动词时的对称性
“上”和“下”的第5、6、7、8、9个义项都是作动词使用,其中5、6、7表示移动义,8、9表示施为义,并且这几个义项是一一对应的,这代表“上”和“下”作为动词使用时的对称性,具体情况如下:
①上/下+处所(与地面有明显的垂直距离),如上楼/下楼、上床/下床、上山/下山、上台/下台。移动具有方向性,一般而言,有“高”就有“低”,能与“上”搭配的处所宾语都能与“下”搭配,因而“上/下+与地面有明显垂直距离的处所”在具体运用中具有对称性。
②“上/下+交通工具”时具有对称性,例如上/下车、上/下飞机、上/下船。在“上/下+交通工具”这一结构中,“上”和“下”都单纯地表示移动义。古时的车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乘车需要攀登而上,从交通工具上移动到地面自然用其反义词“下”,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③“上/下+名詞”表示行为开始或结束时具有对称性,如上/下班、上/下课、上/下场。在此结构中,“上”表示按规定时间或特殊情况开始某行为,“下”表示按规定时间结束行为或行为完成。“上/下+名词”结构的使用非常普遍,表明“上”“下”在表示行为开始、结束时具有对称性。
④在表示去往说话人以北或地理位置在北方的地方常用“上”,以南或地理位置偏南的地方常用“下”,如上北京、下西洋。在这一用法上,“上”和“下”也有对称性。
“上”“下”除了作为基本的方位词以外,还常用作动词,“上”“下”用作动词时有一定的对称性,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上”“下”都有去往某地的意思,理论上来说,“上厕所”和“下厕所”都表示进入厕所为满足生理需求排泄,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只会用“上厕所”而非“下厕所”,“下厨房”“下乡”“上街”也如此。杨子、王雪明认为“上”“下”作为动词与宾语搭配时具有不对称性;赵玥认为词语义项的不对称造成使用频率和结构搭配的不对称。
“名词+上/下”的不对称性
“名词+上/下”表示处所且接触表面时具有不对称性,此时“上”的适用范围比“下”广。“上”和“下”作名词时都能指处所和高低,不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二字通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只能用“上”,一般不用“下”,如:
(1)一抹金色的余晖,正好照在姑娘黝黑的脸庞上 。(施托姆《茵梦湖》)
(2)他的眼睛首先看到的是长老画在墙上、用来计算时间的子午线,然后他又看到那可怜的长老死时所躺的那张破床。(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在这两句话中,“上”都是指处所的,理论上换成“下”就能指与之相反的位置,可实际上如果把“上”换成“下”句子会变得很不通顺,违背了语言表达的原则。
“上/下+处所宾语”的不对称性
在“上/下+处所宾语”结构中,当处所有等级区分时,“上”和“下”的使用不对称,例如“上厅堂”“下厨房”。
古时厨房地位是比较低的,常位于堂室的东边或后边,临近柴房、后门或厕所,常出入厨房的也是地位比较低的下人或是女性。在古代的座次中,东向(坐西向东)最为尊贵,其次是南下,再次是北向,西向排在最末。古代的厨房大多位于东方,坐东向西,在房屋当中地位是比较低的,甚至有“君子远庖厨”这样的说法。用“下”表示进入厨房,文献中多有记载。
(1)五更鸡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随意梳妆。拣柴烧火,早下厨房。摩锅洗镬,煮水煎汤。(《女论语》)
(2)田福军和他爱人徐爱云正在厨房里忙着炒菜。因为老丈人过生日,福军今天破例亲自下厨房,执起了炒瓢。(路遥《平凡的世界》)
与厨房相反,厅堂是平时举行议事、会客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出入厅堂的多是家里的主人,男性成员。厅堂的位置一般也在一座宅子的中央地带,地位是很高的。因此,一般用“上”厅堂。除“上厅堂”和“下厨房”之外,表示到宾馆或饭店吃饭也有类似的说法。同样表示吃饭的场所,“酒店”“饭店”“馆子”有明显的等级区别,等级高一些的习惯上用“上”,反之用“下”。
综上所述,“上”“下”作为移动动词在“上 / 下 + 处所宾语”结构中使用时,“上”和“下”的使用因处所的等级高低具有不对称性,等级程度越高的处所宾语与“上”搭配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与“下”结合的可能性越大。
“上”“下”表示施为义时的不对称性
“上”“下”常用作方位名词和动词。在“上”的义项中,用作动词的有5、6、7、8、9、10、11、12、13、14、15、16、17。其中5、6、7、9可概括为移动义,8、10、11、12、13、15、16可概括为施为义。
“下”的动词义项包括5、6、7、8、9、10、11、12。其中5、6、7、9表示移动义,8、10、11、12表示施为义。
当“上”和“下”表示施为义时,具有不对称性。如上学、上厕所、上路、上街、下棋、下定义、下决心、下笔、下刀、下单。“上学”表示到学校学习,“上厕所”表示进入厕所排泄,“上路”表示开始走,“上街”表示到街上去买东西或看东西。此时“上”不仅仅表示到某地去,而到某地去只是这个词所表示的意义的一个前期准备,后面必然还连着与处所宾语紧密相关的事件。在这一用法上,“上”由一般的移动义隐喻或转喻为施为义,能与之搭配的处所宾语不能与“下”组合。
“下棋、下定义、下决心、下笔、下刀、下单”中的“下”也明显表施为义,“下棋”相当于操控棋子,“下定义”中“下”表示“界定、概括”,“下决心”表示做,“下笔”“下刀”表示动,“下单”表示“签署、预定”。在这些词中,“上”和“下”虽然都表示施为义,但“上”和“下”不能互换,没有下学、下厕所、下路、下街、上棋、上笔、上刀、上单这样的说法。
“上”和“下”作为动词都能表示施为义,但二者各自有其使用范围,在表示进入厕所排泄义时理论上能用“上”,也能用“下”,“上街”等词也如此,而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其中有历史文化、用语习惯、社会心理、语义选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字表施为义时不具有对称性。
隐喻和转喻的影响
“上”“下”作为名词时的基本义是方位词,作为动词的基本义是表示垂直距离上的位移,即表示位置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在这两种用法上,“上”和“下”基本对称,其原因在于移动的方向性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高就会有低,有向上就会有向下。是否发生隐喻/转喻、隐喻/转喻的路径是否相同则是造成“上”“下”组合时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重要原因。
“上”作为动词时的基本含义是“从低处到高处”,不考虑方向,于是引申出义项6,由一地到另一地,进而引申出义项8和义项10;突出时间维度,则由一般的移动义引申出义项9。“下”作为动词时的基本义是“从高处到低处”,忽略移动的方向性,引申出表示一般位移的义项6;进一步引申出义项8和11;突出时间概念,由义项6引申出义项9。对比发现,“上”和“下”表示移动义时的引申路径基本相同,而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办法,因此,“上”与“下”表示移动义的用法基本对称。
社会心理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从周朝开始变得非常严格,有一套专门的礼仪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不同级别的人有不同的礼教制度规范,虽历朝历代不尽相同,但等级尊卑观念始终保留在中国人的认知当中,这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到社会地位/等级较高的场所去会使用“上”,而不用“下”。一般人们会说上法庭、上厅堂、上酒店、下馆子、下厨房,而不会说下法庭、下厅堂、下酒店、上馆子、上厨房。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当中,法庭、厅堂、酒店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不会用与之矛盾的“下”来搭配。相反,廚房、馆子是地位比较低的场所,经常出入的也不会是社会地位高的人,与“下”组合的概率更大。
此外,避讳求雅的心理也会影响“上”和“下”的组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上厕所”是一个不太文雅的说法,于是就用一些比较委婉的词指代为满足生理需求而排泄这件事。根据文献记载,表示“上厕所”的词有出恭、如厕、上茅房(厕)、登厕等。如厕、上茅房(厕)、登厕、上厕所等词有一个共同点:词语本身并不包含排泄义,都由表“去;进入”义的动词加处所名词厕(所)构成,用进入厕所这一行为隐喻排泄,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