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夕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7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对高校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国家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第一课堂,我们都非常熟悉,高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第一课堂。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等,是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1]。但是第二课堂常被人们认为是第一课堂的“附属品”,而忽略其育人功能。第二课堂在实现育人功能目标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全育人”的提出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资源的整合,也是对国家长远育人体系、标准、展望的重构。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为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建设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把握青年发展的规律,高校各个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课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深化了育人模式。而“三全育人”也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因此,本文从“三全育人”视域下探讨建设高校第二课堂路径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全育人”从立德树人出发,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等工作中,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了育人的全面性。“三全育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鼓励当代青年承担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十大”育人体系的建立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说明“十大”育人目标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加强教育立法,规范管理要求,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强“十大”育人体系协同联动,强化夯实责任落实。从高校本身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缺乏有效的联动,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同质化现象突出,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同大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存在脱节,“十大”育人目标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没有形成完善的协同联动机制。在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必要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高等教育经过了多年的改革,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高校的存在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人们发现第一课堂在培养全面型人才中的弊端和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二课堂随之出现。第二课堂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第二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和谐校园建设、教学评价机制创新、实践教学、社团建设、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实践育人等方面积聚力量。
从制度方面来说,学校各部门之间需要健全组织架构,促进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制度完善、过程清晰、各部门紧密配合、总结归纳完整的第二课堂方案;从人员配置方面来说,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学、学工以及其他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创新型的融合和保障支持;从技术配置上来说,高校要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场地、指导教师资源、设备技术保障和经费支持;从项目规范性来说,项目立项、过程、结项等环节需要提高创新性,避免同质化现象,提高项目的质量;从与“十大”育人目标融合度来说,第二课堂与“十大”育人目标要实现高度融合,切忌浅尝辄止,不深入等问题;从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能力来说,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结合能力需要提高,加强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校应破除“唯学分绩点”的做法,探索建立学分绩点和第二课堂分数制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办法。制订如“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成绩评价办法”“第二课堂项目实施办法”“第二课堂资金管理办法”“第二课堂实施过程相关场地使用、软件操作的流程办法”“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绩效奖励办法”等。要了解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制度为支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育人效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挖掘其内在学习动力,在制度建设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在育人项目建设中,要对组织机构、经费、场地、师资、活动流程、组织形式等进行明确要求,设置相应的奖惩办法。只有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第二课堂才能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构建一批权责明晰、技术过硬的第二课堂人员队伍,这个人员队伍包括教职工、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乃至社会相关机构人员。第二课堂人员队伍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岗前培训,获得基本的技能训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承担项目获得角色,因材施教,开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形式。人员队伍的保障也有助于高校“三全育人”目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现。
高校第一课堂的实施已经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第二课堂的最大价值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第二课堂的应用可以丰富组织形式,将书本立体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地扩大第二课堂的规模,提高第二课堂的信息化水平。高校应该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实践资源,采取“互联网+”技术,搭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网络操作系统,开展个性化项目和管理模式,真正让学生发挥个人的优势。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第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可参与、可监控、可测量、可反馈、可评价”,这样的数据可以帮助高校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数据,反映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同时,还可以把国家、省级、校级等各类项目引导学生加入第二课堂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理想价值,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高校应该明确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学生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分,第二课堂不是单一的某次或者某类“活动”,而是“课堂”。深化学生对于“课堂”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复制,而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实现第一课堂不能完成的育人目标。
第二课堂要设立精准、合理的活动目的和主题,切记流水账,没有特色,敷衍了事。第二课堂的开展要具备创新性,这个创新性的实现需要学校上层领导的重视、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活动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需要得到充分的论证,活动的质量建设和创新性要保证,同时注重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第二课堂在实现创新性的同时,要避免活动空洞乏味,脱离育人目的。
每一所高校的存在都有其独有的优势和使命,第二课堂建设要深入挖掘学校本身的办学宗旨,在建设中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这样不但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本校资源,还可以让学校因为这些特色课堂项目推进发展。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第二课堂要紧紧围绕“十大”育人目标,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的。第二课堂不应该限制于学校现有的资源,而要打破思维定式,利用社会和网络等资源。实行目标导向性原则,把第二课堂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体系,与学生评奖、教师评职称、就业、学生交流等挂钩,引导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每一个项目的开展都要具备一定的流程,保证规范性,这样方便项目过程的监测记录以及项目结果的效果评价。同时,还可以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进而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
“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优势。“三全育人”理念在融入第二课堂中要做好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包括领导机制、配套机制、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十大”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第二课堂在具体项目实施中,采用可记录、可测量、可实现、可评价的育人效果,需要科学评估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第二课堂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依托“十大”育人体系目标,注重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还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要整合校内、校外不同的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最终完成“十大”育人目标相互交融的局面。
高校应该在第二课堂实践过程中,加强对育人成效的认识,课堂的开展不应该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体现育人目标,重视德育。作为育人生态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三全育人”视域下第二课堂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和发展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理论。
高校在开展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深化专业课的容量,驱动专业知识和学生综合素养的融合。第二课堂和专业教育不是割裂的关系,在专业教育培养方案上,要建立和提供内容丰富的有助于促进本专业发展的第二课堂相关的活动、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并在实践中加强本领,坚定个人的专业信仰和专业使命,引导大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一般来说,知识教育常以显性方式体现,而价值性教育更适合以隐性方式实施。“三全育人”视角下的第二课堂实施,专业知识与技能能以显性教育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适合用隐性教育呈现。
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可以增加“比赛”“训练”“创新”的内容,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提升专业实践水平,增加专业教育的趣味性;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开展一些就业、择业讲座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等内容丰富的活动。第二课堂的发展也是健全专业人才体系重要的延伸,增强了专业教育的实效性,鼓励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投入社会和实践过程中开阔眼界、获得知识、提升技能。
搭建智慧云端平台。目前,高校正在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第二课堂也要逐渐走向信息化。我们在发展专业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加强第二课堂的数字化建设,在云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社交平台。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第二课堂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实行自我教育。”“三全育人”视角下第二课堂的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将知识、技能、品行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高校育人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应该主抓“立人”这个关键,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创新发展第二课堂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建立多元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总而言之,推动“三全育人”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时代所需,高校在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要积极实践,不停探索,最大化地实现育人成效。因此,本文从“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