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视阈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2023-04-05 18:58史云燕
科技风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校企协同

史云燕

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调整,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新的发展规划提上日程。为全面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战略,是关于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由大变强,提升薄弱环节,强化中间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工业门类的完善和升级,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工业水平和GDP增长,而且也能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还有牢牢抓住时代机遇,紧随时代步伐,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国制造业向强国迈进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要求我国制造业将更加智能化,也将新生一些工业门类,同时也将更加细分,“互联网+”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分工更加明确。这样使得大学的一些大类专业分流,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专业人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将会成为新生门类的顶尖专业人才,抓住机遇也可能会打破自己原有的阶层,实现提升。

想要保证我国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发展计划取得成效,“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获得圆满成功,首先要配备足够的高水平、高能力技术型人才,高校承担着培养这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在“中国制造2025”视阈下,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高校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能力为本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引导、学术背景与企业经历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战略举措实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国家的产业制造升级。

近些年,高校探索出一条必需的培养路径就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缓解企业人才紧缺的现状,校企协同育人应运而生,成为现下较为流行的人才培养方法。为了全面推广校企协同育人发展战略,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意见,为高校育人以及密切和企业的合作指明方向,高校要和企业有效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同时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实践条件,为高素质人才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高素质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高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积极主动地寻求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与之共同协商,达成合作关系,选择合适的、对提升学生素质有帮助的项目,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到校演讲和指导,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和场所等。同时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多方优势资源,强化育人顶层设计,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和建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校企双赢,最终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党和国家多次强调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和目标,敦促高校按照时代要求进行改革,全面推广并运用校企合作方式,丰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合起来,将校企协同育人的方针落实下去。由此可知,校企协同育人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方法,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协调企业用人紧张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的最佳解决办法。只有将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贯彻落实下去,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

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决定我国人才的产出质量和类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推进,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一直在鼓励高校进行改革,培养有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且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创新,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和企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受政策推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等多方面影响,高校获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契机。所以,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次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体现自己的价值。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本质是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和真实店铺的运营项目,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不仅能将所学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能得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公司运营的了解,为以后的工作和创业打基础,并可以在此过程中筛选出优质项目和创新型人才。另外,它还可以促进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平台,通过设立企业订单班等形式,积极探索共建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课题等合作,邀请企业技能专家到校参与项目指导,打造校企“双导师”团队。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按需培养人”制定出详细的用人标准和考核验收机制,学校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提高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适配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高校应当建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主线,以“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施为落脚点,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校企共建双创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

为了孵化应用技术人才,加快推动制造升级,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和完备的监管机制。高校可根据此标准制定课标,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寓教于乐,避免理论说教,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实训的课程能够紧跟市场需求。在学科设置上,可以采用一种非常灵活的机制,时刻紧盯着本地制造业大区域,观察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学校的学科设置,这样有利于改掉当前高校的供给比企业需求慢一拍这种现实,也有利于培养学员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就业信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教学资源库,把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类整理,不断积累案例和经验。

(二)以赛促教并推行证书或积分制度

目前,在政策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如火如荼,有各种各样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方面,高校可以把企业的业务资料融入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也即是企业所做,把企业工作与学生在校所学有效地对接起来。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挑战赛,通过以赛促学来提升学生专业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要分工明确。企业为学生提供考证服务,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参加统一考试,企业负责为考试合格者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并要求学生寒暑假必须到企业去实习,赚得积分。企业在招聘时可以把持证人或积分高的学生纳入优先录用人选。

(三)校企合作打造一支“专精特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之间要经常联合举办师资培训班,企业为专业教师提供到企业现场学习的机会,企业业务骨干走进校园协助专业教师开展专项业务教学讲座;校内教师实施的教学内容结合跨境业务操作流程开展,专业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教学,分享教学经验,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建立培养应用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想要保证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何种高质高效的教学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情境模块,有意识地把教学质量、标准、评价和管理等融合进这些教学情境中,从而形成校企合作教育价值的企业岗位教学测评标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前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其次把教学设计与真实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归为一个整体,最后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实操和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缩短他们毕业以后到企业工作适应岗位的“规培期”,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从而实现无障碍就业。

(五)完善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保障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调控职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政策和规定,同时要明确划分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校企合作助力;建立“政府驱动、高校自筹、企业资助、社会支持”的经费投入机制,权益分配和风险投资机制,明确工作人员在编制、工资、职称评聘上的划分;建立奖励基金,给予那些对协同育人推进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及时奖励;倡议和推动相关税法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和减免措施。其次,企业、高校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要充分协商,并基于共同利益制订高效的协同育人计划。对于在企业挂职双肩挑的人员给予一定补助,挂职期间的工时计入工作量,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企业和行业组织也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制度,那些对协同育人战略有推动作用的员工或专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校企合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会牵扯到很多社会主体,要循序渐进,将每一步路都走扎实。

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探索比较成功的有两个案例:一是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正在筹办的福耀科技大学;二是由西安交通大学为主参与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第一,学科设置上,福耀科技大学采用一种非常灵活的机制,时刻紧盯着福建、长三角和珠三角这几个制造业大区域,观察企业们的需求,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学校的学科设置。这是改掉当前高校的供给比企业需求慢一拍这种现实的重要举措。第二,“双导师制”就是一边聘请传统的学术教授,另一边从制造业内邀请专家来给学生们当导师。同时,这个学校的校董会和顾问委员会也要把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们纳入进去。第三,大一、大二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大三才会正式分专业,而且学生们在每一个寒暑假还得去挣学分,到企业里去实习或者到实训中心去练动手能力。

这是第一个探索,曹德旺的福耀科技大学,是企业办大学的探索实践。

接下来是大学办企业的探索实践样本。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开始筹建一个新校区,2019年启用。而这个新校区的名字不叫西安交通大学某某校区,而是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校区,而是一个国家级的项目,按照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这个“创新港”要办成一个全球教育高地。“创新港”的“港”字跟硅谷的“谷”字目的很相似,都是想要构建出一个跟社会和产业融合起来的人才和信息枢纽,而不仅仅是一所用围墙隔开的大学。它也是要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来设立专业的,它甚至还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过,两者的区别是,“创新港”的体量比福耀科技大学更庞大。“创新港”现在在理科、工科、医科、社科这几个方向上的研究院已经有29个,院士和各种领军人才也已经有3万名。“创新港”的功能板块,除了跟福耀科技大学一样,包括科研与教育,以及福耀科技大学没有的——技术成果创业孵化和综合服务配套。“创新港”现在已经在各个技术领域邀请全球的大学进驻,设立联合实验室,像雀巢公司、3M公司这样的国际企业也被邀请进来建立产业创新基地。

相信经过这样教改,学院项目建设的育人实践和创新探索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会提升专业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相关学生在国家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人次一定会增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有效提高;用人企业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作为个人,系统学习企业运营知识、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工程师,就是未来升职加薪的保障。而作为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储备应用技能专业人才队伍,则是极为明智的选择。作为高校,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必要使命担当。而教育链、人才链与供应链、产业链四链合一,实现多赢发展是必然趋势,“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定能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校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