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较之前,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变快,“快餐式”文化盛行。长期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体能是人们维持工作生活的基础保障,为了保持较好的体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锻炼中。因此,高校设立了相关体育专业,田径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运动员体的能要求较高。田径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能够全面、有效提升人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同时,田径运动也对运动员自身的体能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针对目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的训练理念落后,训练方法单一,缺乏专项训练等问题,对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创造性发展路径进行探究,进而在弥补现有不足的基础上为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提供改善方法,进一步提升田径运动训练发展水平,培养高质量田径运动员。
体能是我国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指的是人自身的力量以及适应调节方面的能力。体能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运动员在比赛竞技中发挥运动技能,呈现竞技技术,创造优异成绩提供身体运动能力,其中包含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健康、身体功能、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体能训练则是指通过对运动员开展专业训练,进而有效提升和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及灵敏性。从本质上来看,体能训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的技能发挥。田径作为一项受环境影响的竞技运动,基于体能训练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重要地位,体能训练逐渐发展成为田径运动员进行核心训练的重要内容。
就体能训练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其中,一般性体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纠正和完善运动员在完成非专项运动时需要的能力,以便为提升专项体能水平奠定良好基础,如提升基本运动能力,纠正错误的身体形态,改善运动动作质量,巩固身心健康等。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在于提升运动员某一专项运动的核心力量,如根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等科学理论来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在提升和发展运动专项能力的同时,帮助运动员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避免因错误训练而造成身体机能损伤[1]。除此之外,在提升运动员身体负荷的基础上,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
一般情况下,进行体能训练的目标在于实现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而为更好地进行专项训练、参与专项竞技运动奠定基础。相比体能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而言,体能训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发挥带来直接影响。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更快地掌握和完善专项运动技术。在对运动员进行日常体能训练时,其训练内容相对广泛,一般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多样化的,通常采用快跑、跳跃、抛投、体操、游泳、滑冰、游戏等手段。
在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时,应着重选择那些对身体有全面影响的练习,同时在选择一般体能训练的手段时,要适度考虑专项的特点[2]。制订专项体能训练计划时,要紧密联系专项运动的运动特点及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如田径运动中的短跑项目更加注重运动员的位移速度、跳高跳远运动项目则注重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等。基于此,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与计划的制订要与专项运动的用力性质、动作幅度、运动特点相一致。在日常专项体能训练中,大多会采用专项分解的方式来实现运动员某一专项力量的提升,如短跑运动员需要进行单腿跳来提升其位移速度,跳高跳远运动员需要通过跳深来提升速度力量,标枪运动员则用垒球掷远发展动作速度[3]。
综上可知,高校在对田径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除了要参考田径运动本身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外,还需要考虑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如针对训练水平较低的田径运动员要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对于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要适当增加专项体能训练,减少一般体能训练项目的比例。
在竞技比赛中,体能是运动员竞技技术、战术和心理的重要保障,体能训练在运动训练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缺乏高效的体能训练,可以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高水准的竞技表现是很难实现的。
2.1.1 有助于提高田径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
由于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使得田径运动训练涉及内容要全面,如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及理论学习等。这些训练内容可以集中表现为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4]。田径运动各项训练内容的关系相当复杂,总的来说,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随着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田径运动比赛对运动员长时间耐力、技术运用、比赛控制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其中体能训练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田径运动员运动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2.1.2 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开展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掌握更为复杂的运动技能,尤其是在竞技能体育中,体能基本上决定着比赛的输赢,所以每位运动员在掌握了各项运动技能之外,还要进行体能训练。要知道体能与运动技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强大的体能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掌握更为复杂的运动技能。竞技运动能力的主要素质是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而这正是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2.1.3 有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不仅是运动员在体力、技能和战术上的较量,还是心理素质的考验和抗衡,运动员心理在国内外体育界越来越被重视。体能训练不仅能使运动员优越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还有助于培养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体能是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田径运动员的成绩。在田径竞技赛场上,通常可以看到超常发挥的运动员,而这些运动员作为超水平发挥的典范,实质上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较大关系。
体能训练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要全面提升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与综合素质,所以体能训练要讲求质量。在对田径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把控好训练方式、训练手段及训练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田径运动员个体发展差异及项目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田径运动包括田赛、径赛和全能比赛,主要有竞走、跑、跳跃等项目,共计40多项。走、跑、跳、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些基本的运动形式都可以包含在田径运动体能训练中。同时,田径运动具有个体性特征。在田径运动比赛项目中,除了接力跑之外,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的运动项目,是体育运动中最大的项目,也是比赛项目最多、参赛运动员最多的项目。基于此,在田径运动体能训练中,高校要充分考虑不同参赛项目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5]。
总而言之,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在整个日常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基础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都要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因时、因地、因项、因人而异。
体能是竞技比赛中技术、战术和心理的重要保障,体能训练在运动训练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高水准的竞技表现很难得到保证。
伴随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竞技运动之间的竞争与对抗日益激烈,正不断突破人类极限。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运动员潜能,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科学的体能训练可以说是不二选择。尤其是在健康中国战略及全民运动浪潮影响下,体育事业发展迅猛,多层次、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不断增加,运动员如何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科学体能训练保障成为关键因素。受错误训练观念的影响,部分教练对体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还不统一,传统重技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的观念根深蒂固。还有部分教练一直沿用以往的训练计划,往往忽视对运动员自身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的关注,甚至部分教练认为体能训练的增加只会造成运动损伤,对提升竞技能力毫无帮助,这种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发展现状的。
当前我国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中,部分教师过多注重对运动员一般体能的训练,往往忽视专项体能训练,如很少训练大学生的爆发力、耐力等某一方面的体能及具体针对某一身体部位进行训练,使得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不能得到针对性训练。这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无法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田径运动潜能,还会使大学生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极易出现运动损伤,使大学生被迫中断职业生涯,从而影响我国高校培养田径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体能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欠债”所造成的基础体能薄弱、专项体能不强的问题,制约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升和决胜赛场实力的发挥,一些队员的身体能力、心肺功能等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在很长的时间内注重追求专项成绩的提升,而对于基础体能的重要性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缺少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各项运动素质在成长过程中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程度不尽相同,训练的可塑性也存在差异。按照大学生身体发展的内在规律,体能训练要系统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运动员训练的发展阶段从内容、比重、手段、负荷等方面进行系统安排。例如,在大学生时期,运动员处在敏感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内容的体能训练,以促进其最大限度发展,为创造高水平训练成绩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在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时,往往忽视运动员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采用同样的训练内容进行教学,这显然不符合运动员训练发展规律。体能训练内容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不能有效提升运动员体能素质与发展水平。
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质量产生影响。正确的体能训练方法应该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和需要,以及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而定,要有主次地安排专项体能训练与基础体能训练。然而,在现实训练过程中,教练往往一视同仁,忽视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及专项运动特点,采用单一的体能训练方法,如在操场跑步,进行耐力训练,抑或进行速度训练。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体能训练方面的器械设备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训练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高校在开展田径运动体能训练时,学生因缺少或忽视对身体协调性的辅助性训练,易出现运动损伤等情况,不仅不利于提升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员的训练观是造成各个运动员体能水平增长不同的重要原因。在执行训练计划时,积极落实训练计划的运动员往往更能体现训练计划的有效度,提高体能水平。因此,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疏导,使运动员保持积极、健康、平稳的训练与竞赛状态。针对运动的体能特征与个性特点,制订具体合理的训练方案。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训练计划经验化与泛化的设定,是导致运动员在田径竞技比赛中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高校在进行田径运动体能训练方案的制订时,要结合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与个性特点,参考运动员的意见,设计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在对田径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训练量,忽视训练质量。一般情况下,大量的训练可能会造成运动员身体疲惫和对训练产生厌烦心理,这显然不符合体能训练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基于此,高校在对田径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时,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引导运动员掌握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时,教师要对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特长和优势进行分析,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向运动员讲解并展示多样的训练方法。为了减少运动员因采用错误的训练方法而造成的身体损伤,教师还要注意将训练要点和动作要领告知运动员,如当对运动员进行长跑训练时,其要注意训练过程中调节呼吸、调整速度。与此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训练计划制订和执行的认识,不管是周期的、阶段的,还是课时的,都要精益求精,要从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上入手,对方法手段、量和强度进行周密计划,把握训练计划的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确保训练质量,要多组织训练计划的研讨论证,为日常训练规划好蓝图。
当田径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时,重复训练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谓重复训练法,主要是运动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连续采用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身体、生理负荷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频率上,避免出现短期训练效果不佳的现象。但在采用重复训练方法的同时,要避免较长时间进行重复训练。
对田径运动员而言,其在竞技比赛中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长期单一重复、枯燥的训练方法极可能造成运动员出现厌烦心理,不利于运动员长期发展。基于此,高校在对田径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时,要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得到全方位锻炼,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耐力及协调性,强化运动员身体素质[6]。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短跑强化运动员爆发力,通过长跑训练强化其耐力,运用跳绳强化其手脚协调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采用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方法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接近。
提升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体能训练监测中。首先要对运动员体能训练指标进行量化,这不仅是“数字化控制”的起点,也是制定具体训练目标的前提,应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增加训练数据监控对象,延长监控时间。相关训练数据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会直接影响数字化评价体系的质量。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字化监控体系,不仅需要扩大运动员训练数据库,更要适当增加样本数量,以保证数据库的准确率与典型性。增加数字化监控的运动员数量,延长运动员训练的监控过程,可以获取更多具体化、针对性的训练数据。
通过多次分析、评估、反馈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相关指标,总结每个运动员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变化规律,形成与自身训练数据对比分析的过程,调整训练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从而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是所有竞技项目的根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田径项目更需要强大的基础体能储备作为保障。对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创新性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不仅是对长期不重视基础体能的提醒和纠偏,还是竞技体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推动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的一项强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