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征洋运用六味汤加减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经验介绍*

2023-04-05 11:18:39邵征洋连俊兰林婷婷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风肝风荆芥

黄 琴 邵征洋 连俊兰 林婷婷 倪 燕

1 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2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浙江 杭州 314003

3 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106

抽动障碍是常见的一种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社交、学业等,降低其及家庭的生活质量[1,2],需得到及时的治疗。西医治疗多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不良反应明显[3]。邵征洋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2019年浙江省级名中医传承人项目指导老师。邵师治疗抽动障碍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邵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其临证运用六味汤加减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没有“抽动障碍”这一病名,常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于“肝风证”“慢惊风”“瘛瘲”等范畴。抽动障碍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中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鼻部、咽喉部的异常发声,如干咳声、清嗓声、吸鼻声、打嗝声等,严重者可出现怪声尖叫、秽语等[4]。邵师认为发声性抽动的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病位在肝,亦与心脾肺肾密切相关。

1.1 病位在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足厥阴肝经向上通过膈肌沿气管进入鼻咽部,肝的功能影响着咽喉部的发声。又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现代社会,儿童心理、学业压力剧增,多发情志不畅,气机郁结。郁久则化热,热极则生风,故而引发风病。另风气通于肝,外风向内引动肝风,内外风同时侵袭,风胜则动,肝主筋,则筋肉瞤动。风性轻扬,易袭阳位,喜向上向外。头为诸阳之会,故发病部位主要在头面,咽喉部筋肉抽动则可闻及喉部异声。

1.2 与肺相关:喉向下连接肺,为肺之门。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为音声之门。外风侵犯人体,首先犯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水液输布受阻,聚而成痰,风夹痰上攻咽喉。或邪气循经直接上犯咽喉,均可使咽喉不利,异常发声。另小儿心肝有余,肺气的肃降功能受阻,易从火热而化,热极生风,致使肝风内动。木火刑金则表现为干咳、清嗓、咽干咽痒甚至声嘶。

1.3 与脾相关:小儿“三不足两有余”。其中,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孩子吃饭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垃圾食品,导致脾胃功能损害。脾气亏虚,生化气血不足,土虚木旺,则见惊风抽搐动摇诸症。可用“健脾疏肝”以“息风止痉”[5]。另小儿脾虚不能制约肝木,木乘脾土,运化失司,痰湿内停,风痰横窜经络,内风由生,则表现为喉鸣、吼叫甚而口出秽语等。

1.4 与肾相关:小儿肾常虚。肾经“循喉咙,夹舌本”。如肾阴亏虚,则肾气不能向上濡养咽喉,导致咽部疼痛、咽部干燥等症状。另水不涵木,肝阴亏虚,肝阳上亢而引动肝风。此种情况多见于抽动后期,治疗宜肝肾同治,疗效显著[6]。

1.5 与心相关:言为心之声。心经“上挟咽”。小儿心有余,容易心火旺盛,出现心烦易怒,乱喊乱叫。另小儿容易思虑过多,耗伤心血,心血不足,不能营养咽喉,则喉中不适。

2 六味汤应用

邵师指出临床上治疗发声性抽动大多予金石贝类药物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然单纯用此类药物往往疗效欠佳,且药物质重沉降,亦有伤损脾胃之弊。邵师总结多年的诊疗经验认为,发声性抽动虽基本病机不离肝风内动,但临床辨证仍应注意审证求因,诊治本病时重视外感尤为重要。临床多见小儿抽动初起,愈后复发或骤然加重,时轻时重,缠绵日久,推究根源,除疾病本就复杂外,外风袭肺,外内风相合为患亦难咎其责。故治疗上应内外风同治,以疏风利咽、平肝息风为主,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多选用轻灵透达、辛凉轻清之品。在用天麻、钩藤、全蝎等平肝潜阳、息内风药的同时,需要联用荆芥、防风、蝉蜕等祛外风之品。

六味汤出自清代张宗良所撰写的《喉科指掌》。方由荆芥穗、薄荷、炒僵蚕、桔梗、甘草、防风组成。书中指出其“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漱一服可愈”“此乃总方,看症之形名,然加减他味后临症可细查”。可见,该方对咽喉的诸多疾病均有疗效。发声性抽动主要以咽喉病变为主,故选用此方毋庸置疑。此方祛风化痰、宣肺利咽。邵师在此方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等祛内风之品,两风同治,药到病除。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天麻、钩藤、蝉蜕、玄参、炒白芍、甘草。方中荆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防风祛风解表解痉,二者合用可祛外风;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配以钩藤清热平肝以祛内风,四药合用则内外风同治,故共为君药。蝉蜕疏风清热、息风止痉、疏利气道,玄参清热解毒、滋阴泻火,二者共为臣药。白芍功可平抑肝阳、养血敛阴,炒用亦可健脾燥湿,生甘草辅以炒白芍酸甘化阴柔肝止痉,二者均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息风、疏风止痉之效。

随症加减:伴眨眼者,加用谷精草、沙苑子、菊花等清肝明目;伴肩颈部不适者,加用生葛根解肌祛风;伴吸鼻、耸鼻者,加用白芷、苍耳子、望春花等宣通鼻窍;咽部不适者,加用射干、西青果、三叶青等清热化痰利咽;伴手脚抖动者,加用桑枝、伸筋草等舒筋活络止痉。

3 医案举隅

患儿,女,11岁。2021年7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清嗓子1年余。患儿1年前感冒后出现清嗓子,无痰,安静状态下、睡前明显;伴轻微眨眼睛,症状在感冒后易加重或复发;无咽部不适,无耸肩、摇头等,一直未予处理。患儿平素脾气大,入睡困难,胃纳可,大便1~2日一行。今伴有头晕,无呕吐等。查体:咽红,扁桃体I度,心肺腹无殊。舌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抽动障碍;中医诊断:惊风病,证属外风引动证。治则:疏风利咽,平肝息风。方药:六味汤加减。荆芥、防风、射干、三叶青、郁金、姜半夏、厚朴、百部各6g,玄参、钩藤、白芍、石菖蒲各9g,西青果、甘草各3g。7剂。每日1剂,1日2次,水煎服,每次100mL左右。二诊:患儿清嗓子好转,无明显眨眼睛,前方继续服用半月。三诊:患儿清嗓子仍有少许。前方加用天麻6g,沙苑子、茯苓各9g,牡蛎12g。口服1月。四诊:患儿偶有清嗓子,伴伸脖子、下颌不适,睡眠好转。前方去掉石菖蒲、沙苑子、牡蛎,加用葛根、石决明各12g,伸筋草9g,山楂10g。继服半月。后复诊,症状基本消失,予以停药。随访4月未有复发。

按语:患儿因“感冒”而发病,可见最初疾病因感受外邪所起。后清嗓子反复,为外风入里引动内风。因此治疗中用荆芥、防风疏散外风,再以钩藤、蝉蜕平内风,内外风同治。病变部位在咽喉,故以射干、玄参、西青果、三叶青清热解毒利咽,姜半夏、厚朴、百部降气化痰。患儿有头晕,故用白芍平抑肝阳,石菖蒲、郁金豁痰开清窍。全方祛风、利咽、平肝。口服3周仍有少许清嗓子,故加用天麻、沙苑子加强息风止痉的作用,煅牡蛎镇静安神,同时加用茯苓健脾胃。1月后复诊患儿清嗓子不多,但出现了新的症状:伸脖子。故用葛根、伸筋草通经活络。患儿无头晕症状,睡眠较前改善,故去掉石菖蒲、牡蛎,并加用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楂消食开胃。

4 小结

发声性抽动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症。其发病形式多样,病情容易复发,病因错综复杂,治疗周期较长。中医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深受家长信赖。邵师认为在治疗上,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抽动,不可离“风”而论。风有内外二者,不能只治疗其中之一,否则风在动不停。一定要内外风同治,风平则动自停。

邵师进一步指出,中医外治在发声性抽动的治疗上有非常好的疗效。如用揿针针刺咽四穴等。此外,儿童的日常护理亦非常重要。应注重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少接触电子产品,少进食油炸辛辣之品。

猜你喜欢
外风肝风荆芥
荆芥的味道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侨园(2019年8期)2019-11-14 01:34:23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张仲景“外风”与叶天士“阳化内风”论治中风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
光明中医(2016年1期)2016-03-10 08:35:39
感冒后咳嗽从风咳论治诊治思路
吉林中医药(2015年2期)2016-01-09 03: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