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3-04-05 03:56甘肃省广河县水泉小学马孝成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师应素质教育语文

◇甘肃省广河县水泉小学·马孝成

教学创新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学创新往往伴随着先进教学理念的融入。小学生正处于为终身发展奠基的关键时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综合素养过硬的时代新人,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紧迫任务。语文学科本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修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自提出到施行,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在践行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内涵被逐步丰富,有着广泛的覆盖面。自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后,党和国家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从实际出发,素质教育有以下关键内涵:

从过程上来看,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性,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息息相关,而社会各个层面力量的参与又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效,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政府等,且落实素质教育需要长期、持续地推进。从这一内涵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教育内容来看,素质教育使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性质、服务宗旨和原则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使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平衡。

从教育目的来看,素质教育致力于全体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其不仅关注当下的教育,更促进了教育和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从这一点而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较大差别,但二者并无本质上的绝对冲突,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再次发展和批判性继承,二者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方法来看,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课堂归还于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虽提出并实行了较长时间,但其仍旧是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可通过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体现,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素质教育的受众包含每一名社会公民,既任何一名公民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考虑到不同区域受区位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基础教育的途径、程度和时限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进行灵活把控。从狭义的角度而言,符合接受基础教育年龄的儿童都能够通过国家正规渠道接受教育。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与公益性,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都不影响人接受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的远大目标,坚持全体性是必要前提,倘若全体公民无法参与到素质教育中,就更无从在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就能够为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做出提供有力保障。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就需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学生最根本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可以依托素质教育进行继续发展,在体现全体性特征的同时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二)基础性

从知识层面而言,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传授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倡导培育学生良好的综合基础素质而并非使学生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坚持素质教育基础性的意义在于:第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方能够具备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本就是螺旋上升的,只有具备必要的基础,才有继续上升的可能;第二,不同个体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空间,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个体的发展自由度是极为广阔的,这一特征在小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倘若在其发展历程中限制学生的自由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教育作为培养、塑造人的活动,如果在基础教育中充斥着定向、专门化的培养,而不是着眼于培育必备基础素养,就等同于舍本逐末,将存在众多可能性的学生培养为“千人一面”的个体,扼杀了学生存在的无限可能;第三,从教育控制的意义上出发,教育活动都需要依托人开展与控制,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精准把控,使人在既定目标下持续发展,如果将基础教育局限于某一项培育方向,就会使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被限制。

(三)发展性

发展性特征体现了素质教育着眼于现在、面向未来的特征,素质教育致力于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倡导将教育重心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孕育潜力、启迪心智、增强动力上。素质教育倡导能力与发展协同并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知能力与知识间的关系。知识并非完全等同于能力,但知识在特定形式下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那么就能够通过知识促进自身能力发展,使知识成为自身精神层面和智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生存、学会如何学习,促使学生由受教育主体转变为自我教育主体。

(四)全面性

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是素质教育全面性特征的主要表现。素质教育并非只重基础不重专业提升,其理念是保障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升下发展学生的优势与个性。全面发展是当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一,我国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是基于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制定的素质教育,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于个体而言,素质教育是基础素质一般、全面发展和优势、个性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对于教育和社会而言,素质教育诠释了个体与个体间进行共同发展的同时进行差别发展的方式。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共同性,又要关注个体间差异导致的个别性。素质教育并非遏制个人特殊优势发展,而是倡导个体的特殊优势在群体中进行有个性、有差别的发展,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与均匀发展和统一发展并非相同概念。最优化并不等同于理想化,最优化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是教育通过科学方法,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够实现的。素质教育致力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条件促进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最佳发展效果,只有坚持全面性的特征,学生才能够基于自身优势与个性探寻到发展的突破口,避免素质教育在落实过程中产生“千人一面”的格局。

(五)未来性

素质教育的未来性特征指立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避免受当前阶段性的就业需求和升学目标所限制。从某一方面而言,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守型和惰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经常会对前人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时,却发现所接受的思想与时代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人们在对教育提醒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讨论时,往往会将教育存在的局限性或弊端归结于方法、内容、形式上的“过时”。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能够使教育避免受保守性和惰性的局限,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体现了时代性特征,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具有密切关联,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更是有着深远影响,此外,素质教育同样是教育自身发展所紧迫需要的,只有教师精准把握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内涵,方能使素质教育以科学的形式进行。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品质,对于学习层面而言,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语文知识,在学习中收获更多启发,进而促进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对于生活层面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合理逻辑和理性思维的养成,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论与行为更具有条理性,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自我约束,对于特定事物有长期坚持的动力与恒心。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而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的正向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狐假虎威》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在微视频中播放“狐假虎威”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对故事内容产生动态、直观的印象,随后教师应在视频结尾处给出预习提示,如:

(1)完成全文阅读,圈出生字、生词,并通过拼音掌握生字、生词的读法。

(2)再读一遍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向爸爸妈妈讲述“狐假虎威”的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式。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预习提示(1)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主动发现生字、生词并进行标记,通过拼音完成读音的掌握,预习提示(2)则加深学生印象,并尝试引导学生用自身思维方式掌握故事内容,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产生动态印象——由动态印象激发兴趣——通过阅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回顾故事内容加深印象——尝试将知识内化于自身这一过程,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标记、反复阅读、以自身方式理解的学习习惯。在后续预习环节中,教师可逐渐渗透画出重点句子、段落,对句子、段落进行标注等学习习惯,由此使学生养成科学、高效的语文学习习惯,使知识传授与学生个体同向、同行发展。

(二)注重情感渗透,培育良好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样是素质教育着重强调的培养内容。语文学科本就有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征,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本均具有丰富的内涵或情感,教师应发掘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并在文本的基础上对情感和内涵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此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除必要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将三首古诗所代表的节日及节日的习俗、内涵渗透给学生,如《元日》描写的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中分析在春节时人们有哪些传统习俗,学生在经过分析和了解后很快得出了“放爆竹”“饮酒”“贴春联”等习俗。在后续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如法炮制,带领学生了解对应节日所具有的传统习俗。在传统习俗了解完毕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中的内涵做下铺垫,如:“同学们,在春节,人们放爆竹、贴春联,在你的印象中春节是什么样的气氛?”学生纷纷发表了自身看法,随后教师应将春节的内涵渗透给学生:“同学们,春节意味着新的一年到来,它意味着除旧迎新、阖家团圆、国泰民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在春节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对接下来一年的生活产生美好向往呢?”通过古诗中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内涵为学生渗透良好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引导。

(三)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加快了技术与知识的更新迭代,学习能力已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只有学生具有过硬的学习能力,方能够紧随时代步伐,及时学习新鲜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在教学中,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能够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能够依托学习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自身个性、兴趣喜好与优势发展提供能力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布置一定的探究任务:

(1)故宫博物院中有哪些主要建筑?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3)总结作者对故宫主要建筑的描写方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向小组成员介绍。

(4)小组合作设计“故宫游览指南”,并分别扮演不同建筑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对应建筑。

为确保合作探究有秩序地进行,教师应根据任务难度规定时间,如任务(1)只需进行全文阅读即可完成,因此设置5分钟时间较为合理,而任务(4)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为每个小组10分钟的探究时间。此外,教师应在每一项探究任务结束后将引入课堂汇报环节,每个小组都需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总,集中进行讲解或补充,由此确保合作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逐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评价是教师把控实际学情、优化后续教学的重要依据。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过程性与完整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三维”的评价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使学生掌握魄、颓、褐、耽、惫等生字;②使学生掌握文中对于“母亲”的细节描写手法;③学生能够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圈出生字、生词,并以画线、标注的形式对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学习;②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进行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受文中母爱的伟大;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懂得感恩母爱、关怀母亲

这三个目标的设立确保了评价能够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并进行教学反思。如某位学生始终无法捕捉文中细节,教师则应针对性地传授学生相应阅读技巧;当教学完成后,班级内大部分学生都并未通过学习产生感恩母爱、关怀母亲的情感,教师则需要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活脱轨,由此发挥评价应有的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牢固基础。

结语

素质教育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与国家发展,教师应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精准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能带动教育全面发展,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一切之根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发展,由此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教师应素质教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