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实践

2023-04-01 11:50黄清燕赵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高校

黄清燕 赵静

[摘 要]“质量革命”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议题,以新文科建设为代表的跨学科混合式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文章以A高校为案例,总结其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研究表明:①A高校形成了“旅游管理+人工智能+双外语”培养模式、“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社会服务体验”课题体系、旅游“本体—客体—介质”教材建设、“海外—业界—本校”师资队伍、“学生+企业”实践体系的创新实践经验;②未来可从构筑多层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系统实训平台,形成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继续推进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旨在为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71

[中图分类号]G642;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4-0215-03

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并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更多领域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对于新时代的文化和旅游业而言,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将是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其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下发挥效力的关键动力与基本保障[1]。国家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节点,提出“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的新文科建设主张。“新文科”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学科内涵的新概念,突破了文科发展的传统思维与模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逻辑。作为具有多学科的交叉重叠独特优势的旅游管理,以新文科的理念与内涵引领中国旅游教育高質量发展势在必行。当前,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2],逐渐向多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了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旅游界普遍意识到当前社会大环境加速了中国文旅的数字化变革,甚至成为数字化应用的拐点[3]。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为新时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提供了新思路。尽管数字化将会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4],但仍需不断探索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实践和路径优化。

1     相关研究进展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学界和业界也在积极谋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新突破,诸多旅游高校积极探索并构建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5]。学者从新文科的建设和要求出发,关注并研究了新文科建设对于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6],数字技术手段融入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7]、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8]等一系列命题。

既有研究关注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文旅教育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数字技术嵌入文旅教育领域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数字技术缩短了师生空间距离、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拓展了教学素材的可得性[5],以及从时间灵活性、教学内容可定制性、教学成本低、沉浸感强、省时便捷等各方面彰显了数字技术嵌入文旅教育中的优势所在[9]。但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文旅教育的影响效果仍然存在争议,即受教育者自制力、学习主动性、自身素质、课程内容与即时互动会影响数字化文旅教育成功与否[10]。有学者剖析了数字化重构我国文旅人才继续教育模式的过程与逻辑,指出数字技术促使文旅人才继续教育的参与主体能够以时空“离场”的方式参与,数字技术消解了传统文旅人才继续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梯度区隔,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文旅人才,也有助于实现继续教育终身化愿景,为文旅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新思路[11]。

此外,学者重点关注了国内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路和路径创新。有学者从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宏观趋势提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多方资源应被视为新时代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关键策略[12]。有学者提出以产业发展、技能知识、文化引领、治理改革为逻辑主线培养数字化文旅融合型导游人才[13]。邱汉琴等提出了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四大创新思路,即从单一本科向本硕博科研一体化发展,从知识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从知识输入转向表达输出、从课堂内驱动转向课堂内外贯通[1]。在现实实践层面,南开大学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培养体系、育人模式、就业平台6个方面确保高水平和高质量培养数字文旅人才。梳理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对于数字文旅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笼统,与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耦合关联不强,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仍需进一步反思实践,总结经验。

2     A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A高校是陕西省唯一一所招收旅游管理大类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是西北和西部地区旅游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旅游学术研究的高地。基于30余年的发展积累,A高校于2021年创设了卓越国际旅游人才实验班。目前,A高校总共招收三届本科生,共计57人,专业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朝鲜语、跨境电子商务、外交学、日语、波斯语、葡萄牙语等,为“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材建设、实践平台5个方面总结A高校卓越国际旅游人才实验班的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经验,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依据,推动旅游教育整体性发展。

2.1   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人工智能+双外语”互嵌的系统培养

以“旅游学基础—管理学思维—市场学应用”搭建旅游管理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以“数理分析—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构筑旅游与互联网及大数据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以“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建构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特色,以“认知实习—调研实习—职业实习—跨国交流”的“四步式”阶段性递进实践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迁移,以“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卓越国际旅游人才实验班培养管理体系支撑旅游管理数字文旅高素质人才的系统培养。

2.2   课程体系:“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社会服务体验”的系统课程

课程涵盖“旅游规划与开发”“俄语外贸谈判”“国际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国文化与遗产”等,依靠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极具互动性的课程学习环境;课程嵌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神经电生理技术;开设世界区域与国别地理、“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与发展、中国文化遗产及管理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体验式课程,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2.3   教材建设:旅游“本体—客体—介质”互嵌的系列教材

A高校开展了以旅游者为核心的旅游管理“本体”教材建设,从旅游者主体角度切入旅游消费的新时尚、新体验,探究旅游者行为的内在机制;聚焦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管理“客体”教材建设,推进了“一带一路”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聚焦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介质”教材建设,以虚拟技术、数据建模、智慧媒介来研判“一带一路”文旅产业与产品开发及管理的新逻辑。

2.4   教学组织:“海外—业界—本校”师资队伍

搭建“知名学者—业界精英—本校教师”多元教学授课体系,构筑跨文化、多行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俄罗斯、新西兰、英国、法国、芬兰、西班牙等国家建有联合培养、带薪实习、专业课程国际认证等项目。与浙江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数字文旅产教融合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出适应数字文旅学科发展和高质量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产学研教学团队,打造出值得在全国旅游教育中推广的“校企联动”“专业与行业互嵌”的立体化教学组织。

2.5   实践平台:“学生+企业+政府”立体化数字文旅实训平台

A高校与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威斯汀大酒店、长安唐村等30余家文旅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践基地协议,与陕西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开展项目合作;建立起包括西安市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数字陕旅”、问途科技与教育、中国旅游集团、美团文旅政企合作中心、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20余人的行业导师库;建立数字文旅实验室建设项目、红色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形成了系列化、多样性数字文旅人才实训实践支撑平台。

3     新文科背景下A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本文结合A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实际,反思未来旅游教育实践中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3.1   加强研究,构筑多层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梳理新文科的时代内涵、数字文旅的理论与现实界定,对比分析国内外著名旅游类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将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纳入旅游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的核心命题,厘清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和现实行动,创新模式、优化体系,充分把握数字文旅发展态势以及人才需求类型,明确数字文旅人才的多元培养类型与能力结构,推进旅游教育和行业供需匹配,构筑多层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体系。

3.2   根植地方,搭建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系统实训平台

借助地方数字文旅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实训系统。A高校可以依托地方陕旅集团“数字陕旅工程”、柞水县“数字乡

村”建设、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的“非遗产业数字化”等地方特色,搭建特色数字文旅人才实践基地,实现理论学习与数字文旅实践的无缝衔接。

3.3   聚焦学生,形成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符合学生期望、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数字文旅发展方向。学校还要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形成推动多层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邱汉琴,杜莹莹.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旅游学刊,2022(8):1-3.

[2]邱汉琴,陈东芝.以新文科建设引领中国旅游类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J].旅游学刊,2020(5):1-3.

[3]刘沛林.从网络虚拟旅游趋势看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的新方向[J].旅游学刊,2020(5):11-14.

[4]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10):83-95.

[5]白长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实践需求与理论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36-42.

[6]马小玲.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相关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3):36-37.

[7]罗秋菊,王中可,吴传龙.转危机为契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对我国文旅人才继续教育模式的重构——以在職培训为例[J].旅游论坛,2021(5):45-58.

[8]夏兰.论社会经济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97-199.

[9]ADEL R.Manage perceived e-learning quality in Egyptian context[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17(5/6):600-613.

[10]KOU I T,LIU T.Could the adoption of Quick Response (QR) code in lectures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programs in Macau[J].Springer Proceeding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20(2):161-170.

[11]CHOI J,NAMHYUN K,ROBB C.COVID-19 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A focus on online learning improv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20(10):17-27.

[12]WANG Hongyan,PI Zhongling,HU Weiping.The instructor's gaze guidance in video lectures improves learning[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9(1):42-50.

[13]史云虹.文旅产业数字化视域下旅游专业人才特征分析和培养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41-44,65.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高校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