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娥
当下,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往往切合社会现实,要求学生就某一社会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以考查其思维品质。由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写作训练,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思路混乱的问题。也难怪,初中三年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导致他们对议论文的谋篇布局缺少认识。那么,该怎么办呢?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教材中经典文章的结构进行写作,培养其谋篇布局的能力。对此,我选择了《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政府一味“送去”这一社会现象所写的杂文。我要求学生以“博物馆热”为话题,针对最近掀起的“博物馆热”这一现象来写作。都是针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学习《拿来主义》的写法。而且,部分学生的习作与《拿来主义》的行文结构有相似之处。所以,在讲评作文时,我们可从《拿来主义》的行文思路入手,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并结合本班学生的佳作,修改、升格各自的文章。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导学生概括《拿来主义》的行文思路
《拿来主义》是破立结合的杂文名篇,结构完整,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议论文写作的抓手,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概括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先由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进行提炼,再以小组为单位加以概括,最后在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小组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认为一至六自然段批判了“送去主义”,七至十自然段提出“拿来主义”。有的小组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认为一至七自然段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提出“拿来主义”这一观点;八至十自然段先破后立,指出“拿来”的具体方法;最后回归论点,总结全文。还有的小组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认为一至六自然段概述“送去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第七段提出了要实行“拿来主义”的论点;第八至九自然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批判了三种不正确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时),并提出了三种正确的方法;第十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可以看出,以上每个小组的看法都有道理。在全班讨论后,大家将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至七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述了“送去主义”这一不良现象,揭示其严重危害,引出对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要“拿来”的论点;第八至九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批判了“拿来”的错误态度,指出了“拿来”的正确方法;第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回归“拿来主义”这一论点,总结全文。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们又将第一部分进行了细化,将全文的思路简化为:概述现象——揭示危害——提出论点——探寻方法——回归论点。可以将其写到黑板上,为后面赏鉴本班的优秀习作提供“学习支架”。
二、带领学生赏鉴本班同学的佳作
在讲评作文时,我们一向强调以本班学生的习作为例文。将本班学生的佳作展示出来,作者心情愉悦,会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读者看到佳作就出自本班,榜样就在身边,会减轻他们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而且,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他们能探寻到写作的有效路径,拓展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从本次的作文中挑选了两篇,遮住作者的名字(以免学生先入为主,在赏析时有失公正),要求他们自主阅读、圈点评析,给佳作打分,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篇,并从行文结构的角度说明喜欢的理由。
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他们一方面想知道两篇佳作的作者是谁,期待自己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想看看佳作到底“长什么样”,自己的文章离佳作的“距离”有多远。带着好奇心,他们进入了阅读与鉴赏之中。
十分钟后,出现了以下对话:
生1:我推荐《探寻文化之根,坚守文化自信》。我给它打54分(满分60)。这篇文章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论点——“博物馆热”透露出的是我们对历史文化探寻的热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接着分析“博物館热”中“只见游客,不见文化”的实质是民众想接触、了解、探寻中华文化之根;再分析文化寻根、文化自信与“博物馆热”的关联;提出将“博物馆热”持续下去的方法;最后回归论点,深化主题。
生2:我也推荐这一篇,除了以上原因外,我感觉作者提出的方法十分具体,切实可行。就是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到这些好点子的。
我适时请作者赵同学解答这位学生的疑惑,他回答道:
我担心“博物馆热”如昙花一现,所以觉得有守正创新的必要,使这一热潮持续下去,如采用数字技术开放博物馆,更好地赓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再者,现有的博物馆多建在城市里,而美丽富饶、气象万千的农村却很少有博物馆。所以,我在文中写道:“要依据各地特色,创建新型博物馆,如乡村博物馆、小镇博物馆等,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风姿……铸牢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探索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纳,并请赵同学写下了他的行文思路:概述材料——引出论点——探寻实质——分析原因——指出方法——回归论点。
也有不少同学推荐另一篇佳作《探寻“博物馆热”》,理由是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全文有三个部分:首先,提出论点——国家期待在“博物馆热”中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接着,概述材料,分析“博物馆热”形成的原因,阐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华民众期待获取能给人以深思的文化产品;最后,指出在“博物馆热”中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路径,如:创设儿童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讲好中国故事等。
我们引导学生将这两篇佳作与《拿来主义》的结构进行了比对。他们恍然大悟:名家名篇的行文结构虽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抄、生搬硬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思路,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三、鼓励学生修改各自的习作
通过分析《拿来主义》及两篇学生佳作的结构,学生对现象类材料作文的行文思路有了总体了解,知道了写这类文章不可缺少以下几个要素:概述现象、引出论点、分析原因、回归论点等。
行文的总体思路只是头脑中的认知,是他们在语文课上探讨、交流后所获得的知识。只有适时运用,才能形成写作能力。所以,我们要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修改各自的习作。
经过修改后的习作几乎都升格了。如沈同学修改后的文章:首先概述材料,引出论题——文化与旅游相遇会碰出怎样的火花;接着举例分析;最后提炼出中心论点——会碰撞出爱国热情和守护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绚烂火花。修改后文章的亮点在举例分析的部分。沈同学以前不久火遍全网的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分析幻化为女孩的小玉壶逃离大英博物馆寻找黑眼睛、黄皮肤的“家人”,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引出了列强侵略中国、抢夺中国文化的屈辱历史,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全文条理清晰,感情充沛,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夸赞。
可见,在写作教学中用好教材中的“例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把教材与学生的佳作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读教材、悟结构、赏佳作、改文章,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无形中将课本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消除其畏难心理,激发其写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