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华
艺术学科教学近些年来正在受到社会的不断关注,艺术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小学阶段的课程综合了多种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多途径来挖掘潜能,这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行帮助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逐步的转变,大家开始意识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用多样化的科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小学美术课程的设置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力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双减”的大背景是实施美术教学的最优环境,教师通过对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培养,促进他们身心的同时发展。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多元化教学展开探究。
一、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时间不足
即使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小学美术课堂依旧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美术课程的开展跟语文课、数学课的上课情况类似,即教师以课本为参考来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在黑板上简单地教学,学生照着黑板上的图示自己在本子上画,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且大大地压缩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 小学美术课堂的开展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能够创作出“美”的人。而单一教学模式的课堂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求,甚至产生的效果是反向的。另外,由于美术课不是所谓的“主科”,每周的课时都很少,有时还会被语数教师占用。这种情况下,美术因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也会再次失衡,教师大多会选择压缩学生的动手时间,让其在课下找时间完成,而学生的实际执行能力可想而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法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大地限制。
(二)课堂学习互动成效差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探索欲、求知欲的阶段。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大人不同,富有童真童趣,还乐于与小伙伴之间沟通交流并希望对方认可自己的观点,这些对于小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创作能力的增强都有着有利的影响。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课本实例大多与真正的生活场景脱节,学生很难通过教材感受到美的体现。继而降低了课堂的专注度,容易跑神,跟同学说话或是发呆,课堂氛围也变得散漫,不利于学生学习。
(三)学习评价方式存在局限性
学习评价方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上,教师从来都是评价方,学生一直是被评价方,且学生对于教师给出的评价并不能够进行质疑,全然相信教师权威,对美的界定没有自己的理解。二是在评价标准上,教师给出的评价大多依据教条式的绘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学生作品在创新方面和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较少评价或不予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创作出满足各项绘画评分条件但是没有创新性的作品,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美术课堂开展的目的。美术课是一门培养兴趣、发挥创造的课程,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发现潜能的课程,如果以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只是让学生继续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成长,无法進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家校沟通没有到位
校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焦点基本只聚焦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校方没有让家长了解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美术课程得到了校方的重视,但是这个观念似乎还没有传达给学生家长,家校双方对于孩子的认识并不同步。
学生家长仍旧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认识到美术对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家长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很低,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将学习重心放到主要科目上,不要在美术课这类副科中放太多精力,觉得学好了没有用。再加之美术用品的花费一般较高且消耗快,家长一般不给予支持,基于此,孩子在家里很少会有机会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
二、如何进行多元化教学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想法也不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在7-9岁,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构建能够满足以后系统学习的知识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有效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掌握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10-12岁的学生已经具备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将所学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10-12岁的学生,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外时间,让学生可以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提升学习的质量。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的不成熟,生性活泼。沉闷的课堂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可以释放天性,就会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乐趣。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观看图画、播放短片和听音频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可以使用一些新颖的流行语言来进行教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次,教师要注意表达方式,用接近生活化的词语为学生讲解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和图像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视频中都有什么、有什么特征、能够观察到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描述相应的事物,为学生营造和谐、趣味化的课堂。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开始习惯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将美术与生活相连,鼓励学生创新
美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和创造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除了教材上的之外,在课本之外的举例中可以较多地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鼓励学生多留心、多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不仅局限于家里,还有学校、市场、小区、田野等,然后进行不限形式的艺术创作,可以是随心所欲地画画,也可以是简单的手工艺品制作等。这样,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得以相辅相成,可以同时得到培养、提升。又因为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多是自发性使然,从而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色彩搭配是当下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就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可以将色彩搭配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建筑的颜色,让学生思考颜色运用的原理,从而让学生大胆地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社会实践,增强趣味教学
动手创造是学习美术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做手工几乎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课程。而大部分教师因为缺少材料而忽视了手工课的开展,在课堂上往往是以绘画的方式为主,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能会让学生降低对于绘画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提升动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动手操作课程的比例,将以往枯燥的课程转为更加有趣的环节;同时,还可以及时地将所学过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切实地对美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地学到手。比如,在三年级“台历的设计”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的纸盒和卡纸,通过折、剪、画等的方式制作别具特色的台历,这些纸盒可以让学生把台历的风格制作得更加丰富,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样的表格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美好的感受,营造美好的气氛,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物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美的体会与理解。
(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完成深度剖析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并愿意自主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求知与探索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非常重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减少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为更好地开展探究价值做好准备。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当下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建立个人与团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入地剖析素材和知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在学习四年级《风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风筝有更全面的认知,结合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看过风筝上都有哪些装饰图案,它们的支架都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尝试着自己回答。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在小组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阐述原因。通过思维上的碰撞,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总结制作风筝的意义,进而提升了装饰画的价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改进管理制度
小学美术管理制度的转变充分体现在课时的安排上,根据大纲规定,每周要有2课时,但是由于课时的不连贯性,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所以学校可以将美术课时集中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探索知识,也可以让教师加强系统管理。此外,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在教材上,要充分挖掘教材外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扩展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可以加强学习的质量。学校不仅要管理学生,更要提升教师的能力,所以在特定的时间可以让教师进行相互交流,了解最新的教学方式,指导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并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征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美术教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地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和教学。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所提供的大环境有利于小学美术课堂的多元化开展,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美术课堂依旧存在很多弊病,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多元化教学正是当下教学模式中具有教学灵活性、趣味性,能够改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趣味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