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胜
古诗词是华夏文明最为鲜亮的名片,是中华精神、灵魂的载体。开展“读思达”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寻觅良策,让语文教学更能释放出浓郁的语文味,促使学生理性地去领略华夏五千年文化瑰宝的风采,实现古诗词学习质量得到提高。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积淀,是日常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任务。为此,教师要从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健康发展这一层面,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方面作出创新谋划,使得学生古诗词学习活力得以激发,促使学生逐步走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范畴,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建设人才。
一、读诗三百,腹中有芳华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对阅读崇尚的精神无以言表,短短两句,可谓是淋漓尽致。可见重视“读思达”教学的实践,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件胜事,是学生文化素养不断积淀的幸事。以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渡荆门送别》一课的教学为例,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远在唐朝的一首诗歌,它产生的背景文化特质,还有容纳的风物情怀等,都是一个初中生真正能感受到的。故而用读来开启探究之门,用读来助力思维深化,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感思、感悟,方能利于他们感受唐诗的神韵,特别是唐诗的韵律之美。
初读古诗,感受节奏,体味“二三之韵”,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感。回读古诗,不仅能给学生一种自然流淌的韵味,更有一份胸怀天下、大展宏图的气概。这是李白的诗歌中很少见的,因为这里不只是诗歌的美,还有诗人的梦想,特别是他初次离开故乡,远赴他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是那么的豪情万丈。再读诗歌,会被其中的情所染。比如诗中的“山随平野尽”“仍怜故乡水”阅读之法,教师要示范,还需不断矫正,以帮助学生读出情感,也进一步感受到古诗的重音、停连等特点,從中悟出诗人对蜀中山水的怀念之情。其中“随”“伶”字诵读之法,“随”的延长之音会助推学生的阅读想象,促进他们的阅读感受;“伶”字轻柔之法,利于学生更好地悟出诗人初次离开巴蜀胜地,对故乡山水的眷念,还有那种无法割舍的情结。
从上述短短的简述来看,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古诗词,是利于初中生更好地走进古诗词文化的世界,感受中华游戏传统文化的神韵,无论在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寄情于景、于物方面的写作手法,都会给学生丰富的文化浸染,使得学生的古诗词文化积淀逐渐丰润起来。同时熟读古诗词还利于发展并提升学生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因为古诗词中既有像李白诗中强大精神力量的存在,也有杜甫诗中忧国忧民意识地体现,所以引导学生多读、多思一定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人的精神、思想世界,体味诗人的情感与境界,从中受到积极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形成更为理想的“三观”,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实现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同步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听诗百遍,思中有莲华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词遴选,开展听诗教学实践,使得诗词读的视角拓展,读的领域开阔起来,促使学生更理想地走进诗词内在,使得心灵得以净化,境界获得提升。音乐感强、韵律感足,是古诗词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很多古诗词都像现今的歌曲一样,是被人所传唱的。故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采取听诗策略来实施教学,是“读思达”教学法的创新,也是更好地凸显古诗词音乐之美、意蕴之美的必由之路。以传承数千年的《诗经》中的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就要从传唱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一种和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到古诗词的美,迅速、直接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品味中真正走进诗歌世界,在联想和想象中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比如,在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诗经》二首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诗经》中《风》类作品的特质,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这是《诗经》中最为精美的部分,是古代诗歌的精华体现,它是记录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一部分是反映劳动的号子,一部分则是反映生活林林种种现象的民歌等。如教材中的《关雎》《蒹葭》这两首诗歌,就是最唯美的代表,特别是《蒹葭》被琼瑶改写成歌曲之后,它那脍炙人口的旋律,还有那种唯美、略带沧桑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所以引入听诗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彰显诗词的美,无疑是明智的做法,更是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有力举措。
当然,在这里教师要关注听诗的注意点,要从初中生的审美角度、古诗词鉴赏能力水平出发,选择好版本,特别遴选好那些最适合听诗的内容,采取音视频组合策略让诗词呈现在学生眼前,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流淌在他们的心中,让学生既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之美,又体会它们的亲切之感,进而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积累得到发展。还需进行多次引导,让学生在反复听诗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重读、停顿、连读等表达情感的基本技巧,通过聆听、现象与诗歌产生共鸣,与诗词人形成思想上的交流,去体味诗人笔下千变万化的山水之志,体悟人世间百态的冷暖温情等,使得学生鉴赏美的素养得到进一步启蒙与发展。
三、说诗百回,感中有乾坤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读诗能入境中,与诗人形成一样的心跳;听诗则是另一方意境,它能品味出诗词魅力,助力学生上下求索。因为“思无邪”则是灵魂纯洁、思想纯正,在学生人格塑造、德行濡养层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所以与诗词产生共鸣,与诗词人情感、思想形成交流,学生文化修养得到濡养。故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开展“说诗”的教学尝试,以及对应策略探索,帮助学生在阅读、听诗等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感、所思分享出来,通过口头表达来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运用意识,促进语文学习思考深入,更助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游山西村》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围绕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在深入诵读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学习互动与学习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较好地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还有诗人蕴含在字词中的情感。比如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去勾勒出诗歌所描绘的景致,“腊酒”“鸡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等,为塑造出一个自然、淳朴的乡村打下阅读基础,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回家乡时候的心情,从而心生向往,生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思绪。接下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互动,去扮演诗中的角色,向回老家的客人说一说家乡的发展,或是其他逸闻趣事;又可以扮演诗人来拉家常,述说对家乡的新认识、新感触等。如此情形,学生会在说中化身为诗人,用心去感受眼中的一切,特别是“箫鼓”“春社”“夜叩门”等感触,把所见所想赋予诗人那独特的感受,以此助推诗文解读深入,利于学生感悟诗人写诗的心情。
还可以自我品读,畅谈所想。以“我……”的方式来解释诗歌的颔联、颈联等内容,用说来展现诗歌中美好的景物,还有许许多多的情,这样学生就会在说诗中精准地悟出诗人对山阴老家生活的向往,对农村那种“腊酒”“鸡肫”“箫鼓”“春社”生活的陶醉。随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说,使得诗歌学习渐入佳境。说诗策略是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了解诗意的一种策略,它既有利于思维发展,促进联想力、想象力的发展,还助于进行语言表达、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说诗还能促进学习交流、课堂对话,有效地点燃思维火花,实现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积累。
四、品读百篇,笔下有神助
生活是诗词创作的源泉,古诗词中的表现尤为明显。“读诗”“说诗”“听诗”,最终目的是“品诗”,品出诗中的山青水秀,品出诗人的情怀与抱负,还有许多难以名状的元素;品出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隽永等,帮助学生更理想地感受诗词中的万千气象,促使学生对人生哲理感悟加深,学会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特别是学生把自己进行角色替代后所作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开展品读教学引领,优化读写结合实践,无疑是最佳切入点,是发展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基本抓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根本着力点。
以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饮酒》(其五)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读、说、听的活动中还需思考,让学生把感性认知进行梳理,整理成富有美感、更具哲理的文字,以便更有效地走进诗词天地,领略古诗词的神奇、神韵,使得學习古诗词的信心提增,审美意识、鉴赏能力等获得发展。如引导学生咀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展开学习联想,在充分酝酿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那种钟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情,拉近与诗人思想之间的距离,为更深刻地领悟诗歌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如设计拓展性阅读,丰富学习感悟体验,加速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在本首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拓展性诵读,如去读一读《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等诗,促使学生感悟到这些诗歌的共性,去体悟诗人归隐田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馈赠的那份心情,进而走进陶渊明的生平,感受诗人如此生活、这样写作的道理,读懂诗人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情与思,显露出诗人的真意。当然,要帮助学生提高赏诗、品诗的能力,教师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如鼓励学生进行拓展诵读或是主题性阅读,还有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深度探究古诗词意境,领略诗人的人格魅力,从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洗礼,爱上古诗词学习。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围绕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自主学习活力得以释放,学生能够快乐成长等层面打磨教学的每一处细节,并科学地组织实施教学引领,一定能够促进中华古诗词文明传承,利于初中生古诗词文化素养的积累,更会助力他们身心健康完美地发展。为此,教师要依托“读思达”教学法来构建更为精湛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积累和语文思维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培育古诗词学习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古诗词,学好古诗词,受到优秀中华文化的洗礼。同时也让学生在诗意般的情境中更好地走进中国古诗词的神秘殿堂,去领略华夏五千年文化瑰宝的风采,实现古诗词学习质量得到提高,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