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才能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小学生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意义
首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认知能力低等情况,对数学的学习始终是充满一定的畏惧心理的。数学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也就从之前的懈怠和畏惧转变成积极主动,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进一步地深入理解数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其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学生逐渐喜欢上主动学习数学,同时在学习中,数学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给予帮助,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对数学感兴趣,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加有自信地学习数学。最后,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其思考能力的提升是符合当下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拓展自身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2.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现状
首先,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传统教学理念之下数学教师一贯地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点讲述,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的解题思路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很多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内容不敢有质疑,进而也就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过分重视学生考试成绩。信息化时代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非常迅速,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强。这也就致使很多家长和学校普遍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往往忽略孩子的综合能力发展。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发挥其独立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家庭环境的局限性。原生家庭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通常小学生在家庭中,家长说什么孩子就相信什么,并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每个家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是直接影响小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因素之一。家長对某件事物的认知会直接致使孩子的天性得不到发挥。比如,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问父母: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为什么夜里的星星那么多?别的地球上还有人类吗?有外星人吗?他们与我们一样也要吃饭才能长身体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受教育程度较深的家长会轻而易举地帮助孩子就把这些问题解答了,而对于知识储备较少的家长,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然后可能直接告诉孩子:“你直接问问老师”,于是这样的问题就被搁置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相关策略
3.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必然的,当下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了,作为校方要积极地转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顺利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探讨,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另外,作为家长也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情况,而忽略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培养。家长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汇总,而不是寄希望于课后的各种补习等。
3.2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展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的讨论和学习,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其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层次进行分组,分出的小组的整体成绩不相上下,使小组之间的整体差异最小。其次,数学教师把小组分好后,就要分派相应的学习任务。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实际要求设置不同的任务,鼓励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之间加强合作,一起解决遇到的相关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在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使得小组的讨论能够继续顺畅地进行下去。最后,各个小组的讨论和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别上讲台给其他学生分享一下小组的讨论流程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3构建和谐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成长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比较小,各方面发展均不成熟,不能有效地正确判断事物的对错等,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关注,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不断革新教学相关方法,结合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如果有新颖独特的想法,数学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小学生产生了一些思想偏差,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将其指出来,帮助其纠正自己的思想偏差,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不断地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成长。比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图形指认”小比赛,让学生分别指认出班级里面的物件,指出最多图形物件的学生,数学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块小橡皮、一支钢笔等。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小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比如学习“分数”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家自己制作一个大蛋糕,然后把大蛋糕拿到班级里,通过切蛋糕的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概念和具体的相关加减法等,课程内容讲完了之后,把美味的蛋糕分享给学生们,进而营造欢快的班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4结合实物开展教学
小学数学内容虽然相对比较抽象,但是并不代表着数学学习就是枯燥无趣的,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地利用一些生活的实物进行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讲述,能够积极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比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两根木条,然后把木条一角订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们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解释角的相关概念。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角”的概念,如三角形的尺子、长方形的面包等等。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现实的实物能够直观明了地了解角的含义。数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让学生们课后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的“角”的物件,然后带到班级和其他学生互相分享,这样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3.5趣味性教学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数学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能很好地通过教师单纯地讲述就真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有趣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动脑思考,比如讲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故事、组织精彩的课堂小组讨论等。让本身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数字的卡片,然后选出两个小组的学生,一组始终代表0-9之间的数字,让另一小组始终代表“1”,两个小组的学生互相握手,同时将代表的数字进行相加,然后将得出的数字依次念出来。这样的活动形象生动地把数字演示出来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再如,学习《四边形》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故事给学生讲述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如:“妈妈昨天去超市给我买了一个长方形的本子,那本子有几条边,分别是什么?”让学生们自主地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然后可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四边形”物件,并且可以借此给大家讲故事。再如,教师在讲到《时,分,秒》时,可以把家里的时钟带到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时间的概念。这样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形象化了,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能力。
3.6科学有效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学好数学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地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和生活不可分割的认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到100以内的加减乘除的时候,可以在课堂讲授中插入一段超市买菜的场景,如“芹菜2元一斤,妈妈买了3斤,给了營业员10元,那么营业员应该给妈妈找回多少钱?”等诸如这样的题目让学生们去积极地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一些相关的生活经历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课后在遇到一些生活实际的问题时,需要主动地动脑去解决。再如教师在讲述“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四边形采用“割补法”计算其面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把数学相关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积极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结合多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积极调动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