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质量问题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

2023-03-25 23:17梁明孟庆琨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改进对策食品安全

梁明 孟庆琨

摘 要: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作为市场监管部门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之一,检验报告是反映食品安全状态的证明材料,是市场监管部门执法的重要依据。而检验报告存有瑕疵必然会对后续执法环节造成不利影响,对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的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检验报告质量的管理,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质量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期提高检验报告质量,推动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抽检,报告质量,改进对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29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是由市场监管部门主导,以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为目的,依法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组织的抽样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技术手段。而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质量不仅直接关系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与信誉,同样也是检验机构技术及管理水平的象征,对市场监管部门与检验机构的公信力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监管部门与检验机构有必要高度重视检验报告的质量。虽然,目前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的总体质量相对较高,但不乏存在检验报告或原始记录数据存在问题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结论性错误,影响报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致使后续执法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基于此,本文针对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探讨提高报告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对策,为相关机构对报告质量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1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常见质量问题

1.1 检测数据溯源性较差

原始记录数据是对食品安全检验数据溯源的关键依据,实验室必须对每一份检验活动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测人员、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环境、检测仪器与设备、实验过程及测定数据等信息内容。在原始记录数据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通常是因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从而对检验数据的溯源性造成影响。常见的问题有:检验或校核人员签字过于简化或出现漏签的情况;使用的检测仪器或设备检定或校准证书失效;对报告内容进行随意涂改;原始记录未归档或丢失等。因原始记录管理不善而导致检测数据溯源性的降低,必然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检测结果难以经受考验。例如,在对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GB 25190-2010)中蛋白质的限量值为≥2.9 g/100 g,而牛奶标签明示的含量为3.6g/100 mL,此时应依照高于国标标准限量值的标签明示值进行判定,采用g/100 mL的计量单位[1]。

1.2 采用错误的检测方法

对于食品安全检验来讲,同一种物质可能具有不同的检测方法,而不同的检测方法在预处理、适用范围、检测仪器、检出限和定量限等方面均有差异,选择最适用的检测方法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严格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既定的检验方法开展检测工作。例如:在GB 2762标准中的相关检验项目,指定有多个检测方法,需要在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依照不同检测方法中规定的适用范围进行检测。倘若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定量限无法满足产品明示的标准限量要求时,则可以采用产品标准规定中配套的检测方法。但少数检验人员习惯以自身习惯或经验选择检测方法,对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考虑不足,例如,检验人员在对白酒中甜蜜素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选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GB 5009.97-2016)中的第三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检验人员可能会选择自己常用的第一法气相色谱法[2]。

1.3 检验报告结论出现错误

食品检验报告结论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错误的执行标准或对食品类别的判断出现错误。对于食品是否合格进行判断的依据主要有政府公告、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产品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等。检验机构在检测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执行标准进行合格的判定。倘若所选择的执行标准与要求不符,就会导致检验报告出现问题。例如:当企业标准限量值或产品标签明示值与国家标准相比更为严格时,则应依照相对严格的限量值予以判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中明确要求豆制品中的铅含量要小于等于0.5 mg/kg,如果在对某风味豆制品的检测中,检验到的铅含量为0.46mg/kg,则可判定豆制品合格;但如果该产品明示的企业标准铅限量值为0.4 mg/kg,则应将该产品判定为不合格[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该豆制品依照国家标准判定为合格产品,则属于检验报告出现结论性错误。

2 提高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质量的优化对策

2.1 加强检测数据管理的规范性

食品安全检验中必须落实检验人员的职责,严格要求对检测数据进行完整、真实、准确的记录,以保证在后续溯源过程中能够顺利查到原始数据。

检验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依照食品特点与检测方法要求对报告表式进行合理的编制,及时记录、描述精准、字面整洁,确保检验报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可溯源性。同时校核人员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仔细校核,严格把关,对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尽可能避免在数据记录方面发生错误。此外,检验机构的负责人应加强对考评工作的重视,将考核重点放在检验质量上,以考核促学习。

2.2 选用最适当的检测标准

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选择最适当的检测标准。在《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对各类食品检测项目及方法的详细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对这些细则要求深度熟悉,以此在检验过程中结合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制定合理的检测项目及方法。检验人员应加强对持续学习的重视,熟练掌握各执行标准的适用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及最新的政策变化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必须对检测方法是否适用于检测样品进行判断,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检测。在报告编制的过程中,编制人员应先对抽样单、流转单、原始记录中的信息进行仔細的核对,涉及适用问题应与检验人员及时沟通确认。此外,因检验执行标准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为避免误用作废标准,应定期对执行标准进行查新,并公示结果,确保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

2.3 严格把关检验报告质量

生成检验报告的关键环节包括编制、审核、签发。在报告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必须对样品标签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实,对样品种类进行准确的划分,并选择正确的执行标准与判定依据,并加强对判定依据中特殊原则的重视。例如,在GB 2760中对酱卤肉中苯甲酸含量的限量要求为不得添加,而在对某酱卤肉产品的检测过程中发现苯甲酸含量为0.006 mg/kg。这种情况可能是由原料酱油所带入的苯甲酸。因此,应对酱卤肉中苯甲酸含量是否小于酱油比例折算后的代入值进行判断,如果符合则可判定为合格。对于审核环节而言,审核人员应严格把关,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及结果的可靠性。而授权签字人则应对检验报告总体负责,综合对检测数据和报告结论进行考量,慎重签发报告,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报告应再一次对数据进行核实,确保报告的准确性、权威性。

3 结 语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是市场监管部门执法的关键依据,不仅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还会对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信誉与公信力产生影响。因此,检验机构必须多管齐下、落实好各岗位职责、严格把关,确保检验报告的质量,从而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决策参考,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亦凡,王铭海.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常见问题及质量提升措施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2(21):47-49+53.

王赛楠,陈卓,高天蓝星,等.浅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报告三级审核制度[J].农产品加工,2022(8):92-95.

刘萌,黄英栋,何绍萍,等.食品监督和抽检的质量控制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0):7622-7627.

作者简介

梁明,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孟庆琨,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质量工程、大数据及智慧监管。

(责任编辑:刘宪银)

猜你喜欢
改进对策食品安全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和作用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