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分析

2023-03-25 04:20陈茹范后宝张洪松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源性腰痛椎间盘

陈茹 范后宝 张洪松

椎间盘源性腰痛,特别是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痛症,并不伴随神经根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者节段活动过度的放射学证据;但是该种疾病可引起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方法越来越多。微创技术包括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射频消融术以及化学溶解术等多种方式,而临床上由于激光以及射频都会产生比较高的温度,化学毁损的方法也有损伤软骨终板的风险,因此介入治疗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2]。可否采取非毁损的介入治疗方式开展治疗成为业界讨论的重点,国外也有较多的专家建议采取脉冲射频治疗的方式。为了再次证实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更好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以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 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为研究样本,样本收集时间为2019 年8 月—2021 年12 月,90 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 例,年龄25.14 ~67.52 岁,平均(43.3±1.7)岁;患者诊断为椎间盘源下腰痛时间0.24 ~5.29 年,平均(1.5±0.4)年。

纳入标准:下腰痛反复发作时间为6 个月以上,并伴随或者不伴随臀部、大腿疼痛,在久站或者久坐情况下疼痛加剧;X 线片显示无腰椎异常,CT 或者MRI 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MRI 的T2 加权信号降低;药物保守治疗2 个月后无效。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穿刺部位干扰患者;存在一定手术风险的患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施。相关精神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有关内容。

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手术方法以及一般风险性,获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并签订知情协议书。患者俯卧于床(铭泰公司,型号:MT2100)上接受扫描检查,并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将疼痛治疗仪(衡阳市大井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JTT-Ib 型)与患者的皮肤接触。CT 机下定位责任椎间盘的位置,CT 轴位扫描测量旁开中线的距离和穿刺的深度。局部麻醉下将射频治疗仪(深圳半岛医疗有限公司,型号:LiTi 型)的套管针经“安全三角区”进入患者的病变椎间盘,CT确认穿刺针位置于椎间盘的中心或者中后1/3 交界处。将2 mL 的造影剂注入患者间盘处,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然后再次拍片分析椎间盘病变的状况。套管针穿刺到相应的位置后将针芯取出,连接射频电极以及疼痛治疗发生器,设定好疼痛治疗发生器的治疗模式为自动脉冲模式。42℃、2 Hz 以及600 s 下进行治疗2 次,治疗后给予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并且在术中滴注酚磺乙胺1 g。术后要求患者仰卧位绝对卧床24 h。

1.3 观察指标

以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量表总分为10 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2]。

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价患者因疼痛导致的各项功能障碍,包括生理和心理,比如自理、站立、行走、睡眠等8 项活动,得分与障碍呈正比。

MR 值分析中,记录治疗前后病变椎间盘中心在磁共振T2 加权成像下的MR 值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 于3 000 r/min下离心10 min,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山东省博科公司,BK-1200 型)测试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白 细 胞 介 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EXCEL 软件中进行分类归集,然后导入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状况

治疗前患者NRS 得分为(7.1±0.6)分,治疗后6 个月患者的NRS 平均得分为(1.0±0.1)分,治疗前后患者的NRS 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3,P<0.001)。说明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2.2 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情况

治疗后患者的功能障碍明显减轻(P=0.005),MR 值明显提升(P<0.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功能障碍及MR 值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功能障碍及MR 值对比(±s)

时间 例数 RMDQ(分) MR 值治疗前 90 8.3±1.6 98.7±21.2治疗后 90 2.2±0.2 157.5±23.6 t 值 - 7.004 19.008 P 值 - 0.005 <0.001

2.3 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01),说明患者预后效果良好。见表2。

表2 治疗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pg/mL,±s)

表2 治疗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pg/mL,±s)

时间 例数 TNF-α IL-8 IL-6治疗前 90 320.2±7.1 279.5±20.1 416.6±22.7治疗后 90 87.5±9.12 95.1±10.3 115.7±11.7 t 值 - 26.006 20.016 23.341 P 值 -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以疼痛为突出症状的疾病,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研究表明,该种疾病起源于椎间盘内部,目前尚无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统一方式,一般采取卧床休息、推拿以及针灸等治疗模式[3]。近年来随着对该种疾病深入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已经不再困难,特别是经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明确的结果。临床治疗中,按照疾病发展阶段,首选理疗以及药物保守治疗,而采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中,虽然疗效比较理想,但是创伤性大,并且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等情况发生,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以及病因研究来看,主要为:(1)本病的出现主要因为患者脊柱骨关节和四肢软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如由于扭伤或者挫伤所导致的出血、受损、粘连、水肿以及肌肉痉挛等情况。(2)因脊髓神经或者脊椎神经病变所引发的下腰痛。如脊髓炎、脊髓肿瘤引发的腰痛。(3)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患者出现椎间盘源性腰痛疾病。如女性子宫和附件感染、腹腔肿瘤造成的腰骶位置疼痛。此类患者往往同时存在与之相应的妇科证侯。(4)因精神因素引发的椎间盘源性腰痛。如癔病患者可能出现腰部疼痛的主诉,但并不存在客观性体征。或者对患者开展客观性检查之后发现与主观叙述无法以病理知识或者生理解剖的角度所解释的疾病,此类腰痛常属于癔症的一种重要表现。

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来看,主要为坐立耐受程度降低,患者处于坐位时疼痛加重。发生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往往只能坚持坐立20 min 左右,下腰部为患者主要的疼痛位置。有时这种疼痛也有可能朝向患者的下肢方向放散。有统计表明,约有65% 的患者同时存在下肢膝以下疼痛,但并不存在高特异性诊断体征。

绝大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可能存在长期反复性发作腰部疼痛症状。很多患者长期站立或者劳累之后,因椎间盘内压力上升,进一步刺激患者的椎间盘纤维环表面神经末梢,造成患者发生重度腰痛的情况。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当患者在受凉之后,也有可能导致神经末梢针对不良刺激敏感程度增加,令患者出现腰痛的症状。与之相反,患者在适当休息之后,尤其在卧床一段时间之后,椎间盘内原有压力得以下降,加上应用一定保暖措施,能够令纤维环表面神经末梢所承受的不良刺激变少,减缓腰痛症状。

有文献研究表明[4],最近几年,脉冲射频技术凭借无副作用、安全性高、微创和操作简单等优势,进而成为一类受到疼痛科医生所期待的新型治疗技术。这种治疗方案在处理某些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被证实效果满意,其有希望成为理想化疼痛介入的治疗方式。有文献分析了脉冲射频治疗疾病的机制,详细为:脉冲射频电流能够沿着人体的骨骼表面达到关节处。与此同时,持续性低作用在人体关节面针对局部生成良性影响,IL-6、IL-1β 以及TNF-α等物质于电场作用下降低。这种治疗手段除了能够体现出医治炎症反应的作用之外,同时也不会损害患者的腰椎间盘结构。其有希望成为日后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疾病的理想化治疗方案。

另有文献证实[5],于CT 引导下开展责任椎间盘穿刺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进行时间,提升手术治疗疾病安全性,令术者更容易掌握。患者接受疾病治疗过程中变得更为舒适,同时也可加大此类病患手术耐受程度。患者通过接受间盘内充足时间42℃脉冲射频治疗之后1 周,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患者经过为期半年的随访依然有效,且患者的疼痛成分会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势态。这一点也代表了脉冲射频治疗能够于保护患者椎间盘组织的基础之上遏制炎性反应,就此发挥出治疗下腰痛的效用。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高端的介入治疗模式不断出现。近年来应用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方法可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种毁损性的治疗方式,以上两种方法均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破坏了髓核组织可能会影响远期的治疗效果,并且同时存在损伤周围组织的风险。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尽量能够保护间盘组织结构的治疗方式。

有学者研究表明[6],椎间盘退变会产生炎性的介质,其会刺激分布于纤维环外层的窦椎神经末梢发生的超敏,引发椎间盘疼痛。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退变的椎间盘中存在较多的致痛物质,比如TNF 等,因此认为炎性介质也是引发该种疾病的主要原因[7]。非毁损性的脉冲射频治疗模式也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该种模式用于患者的治疗,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在CT 的引导下进行治疗,该种模式之下责任椎间盘的穿刺可以明显缩短手术的时间,并且手术安全系数也相应提升。在椎间盘内足够的时间、42℃情况下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说明该种治疗模式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明显减轻,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性的改善。

人体正常的椎间盘结构包括了椎体上下缘的软骨中板、纤维环以及髓核等组织,人体正常行走方式为直立行走,久而久之会使得椎间盘的高压部位向中间的纤维环压迫。该种情况下会使得椎间盘退变,MRI 上会显示T2 加权下中心区因为髓核脱水,椎间盘萎缩引起低信号的改变,椎间盘后缘出现高信号[8]。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由于椎间盘内部的结构发生退变,导致椎间盘长期受到不均衡的压力,椎间盘内部的髓核容易远离高压部位移动到相对低压的纤维环后部。髓核位移后,椎间盘稳定性下降,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在行走以及运动等状况下会刺激相应的感受器;并且椎间盘内部高压容易损伤局部的组织,从而导致患者明显感受疼痛,而疼痛会进一步引发腰部局部肌肉紧张[9-10]。本研究给予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种治疗模式安全性比较高。本研究发现,给予溶核术治疗后少数患者在术后1 ~2 周会出现症状“反跳”的情况,并且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镇痛药物进行干预,症状“反跳”不仅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还使患者怀疑手术的效果,不利于医院信誉建立。但是在42℃下的椎间盘内温度效应不会对周围的组织产生热损伤,因此患者术后基本没有比较明显的疼痛感,该种情况对于减轻患者的治疗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也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质量。

本次的治疗中笔者发现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理想,随访6 个月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T2WI 下的MR 值改变明显;此外患者机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说明了患者机体内环境改善明显,而炎症减轻也可以对应的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这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1-12]。

综上所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接受脉冲射频治疗效果理想,其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值得推荐使用。

猜你喜欢
源性腰痛椎间盘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职业腰痛早防治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