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只信|浙江省温州中学
王鸿飞|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实验中学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在教育现场能将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选择的自觉价值取向。为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浙江省温州中学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了基于“校史叙事”项目化学习的价值观教育行动。
浙江省温州中学具有120年的悠远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在办学历程中,家国情怀精神之光一脉相承。在凝练“三个摇篮”(“红色革命的摇篮”“数学家的摇篮”“未来科学家的摇篮”)核心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形成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思路,将核心文化、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教师与学生核心素养、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在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总框架内,学校致力于:通过加强校史研究,对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进行体系化梳理、挖掘与构建,筑牢立德树人之基;通过激发文化育人内生动力,构建长效育人机制,紧跟时代发展推进文化育人进程,为新时代人才培养蓄能。
学校以《温州市新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实施意见》为指导,践行“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校训,弘扬学校传统,传承学校文化,并做好提炼、宣传和推广工作。学校挖掘红色革命基因,打响学校文化品牌,彰显校园文化影响力与战斗力,力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红色活力。以“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为愿景,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并围绕“大格局、小清新、诚其意、匡国志”这一素养培育要求,以校史教育为切入点,建构涵盖“德育课程、德育活动、队伍建设、学子评价”的立体化德育体系,提升“十大德育特色”品质,助力学生自主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
学校以校史为设计主题,加强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并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其中的特色主题文化场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起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良好校风的建设,助力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以校史为设计元素,加强校园楼宇文化建设,对校园内的楼宇、道路、桥等进行符合校园文化的策划、设计及工程建设,并统一规划校园导视文化建设,对校园总导示牌、路引牌、班级牌、宣传栏等进行策划、设计及工程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
学校加强校史在学生培养机制中的渗透作用,进一步完善系统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并以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领袖型人才奠定基础。学校秉持校训,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特点与育人目标,树立“高尚人格、追求真理”的德育理念,以“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为愿景,实施价值观教育行动。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浙江省温州中学以校园文化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历史组、语文组、数学组等教研组学科骨干教师为实践主体,明确行动路径和行动策略,以校史叙事为抓手,实施了“校史叙事”项目化学习。通过“校史叙事”项目化学习,学生更多地关注时代、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有效提升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以下是项目的实施过程:
2019年初,学校在对中学德育现实样态展开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始以家书文化为切入点,选择优质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拓展性选修课程。经过1个学期的实践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发现,家书虽然“用事实说话”,回归现实与生活,但其形式比较单一,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道德直觉力的激发效应逐渐弱化。
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家书文化’中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陷入瓶颈,狭窄的视野使德育效果逐渐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也难以体现学生对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对此,课题组成员经过理论释读、辩证分析和综合研讨,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组通过校史视角切换,引导学生以“一沙一世界”的叙事手法,借助多元的历史写作和表达途径进行校史叙事,融通道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在近三年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形成了一套包括叙事范式、影响机制、资源工具在内的可供操作、推广的德育实践方法。
在课题走向深化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开始反思实践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其一,部分学生反馈“对校史并不熟悉,无事可叙”;其二,学生的校史叙事在情节和主题思想上出现类似现象;其三,校史叙事多面向个体而非群体,面向个体意识而非群体意识。基于上述思考,课题进入拓展提升阶段:一方面,叙事视野从学校向家庭、家乡拓展;另一方面,研究成果突破课题组成员授教班级,并开始在兄弟学校实践推广。
课题组将道德体认与校史叙事感性的获得过程相联系,聚焦校史故事深层价值展开,并通过“叙说”“对话”“体认”,引导学生从共情的故事中回应时代共鸣,进行自我重构,看到自己的正向力量,形成了校史叙事关联道德教育的影响机制。
1.共情:故事与叙说
学生通过人之“通感”(聆听、讲述、观察等),对校史人物平凡而又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说,还原了历史场景。作为叙事主体,学生栖居于叙事内部的共通世界,在校事、校史的“拾珍”中获得丰富的“沉浸式体验”,产生感觉与直觉,激发道德情感。
2.内生:对话与回应
叙事过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不仅涉及学生与“校事”“校史”中人或事的对话与连接,更通过视角的融合与切换,把学生带到波澜起伏的社会发展之中,广涉多元的时代空间,以及与世界整体的关照。通过校史叙事,学生在实践还原中不断地与现实进行对话与回应,抽象的道德要义和德行建构被逐渐转化为校友亲历的体验、情感和生活,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3.回归:体认与重构
在校史叙事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所“叙”事件的关联性,诠释所“述”校史人物的个性特质,延续生命记忆,另一方面又通过最真实、个性化“活着”的人,自主定位从校史叙事中获得的生命经验,把叙事过程中习得的人生经验和生命觉醒迁移到自我的生活中,体认主流价值期待或身份认同与归属,重新检视自身,发现价值,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校史叙事德育实践不是简单地将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灌输给学生,而是以校史为叙述基点,将其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中,创设积极的道德心理环境,并通过恰当的价值引导,促进学生对外在世界的价值认识。在指导学生参与叙事活动的过程中,课题组形成了指向道德教育的校史叙事实践范式(详见图1),并创造性地将校史叙事的德育属性进行量化评估,制订了“校史叙事德育属性量化评估表”(详见表1)。
图1 指向道德教育的校史叙事实践范式
表1 校史叙事德育属性量化评估表
1.触发体验
课题组创新各种活动形式、搭建多个活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查阅、聆听和讲述,来回望学校的历史。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次品味学校的陈年往事,那些溢满乡土气息的故事,或许会因为缺少了宏大叙事的元素而显得格外平淡无奇。为此,课题组不断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局内人的体验来还原历史,反思故事中可能蕴含的诸如“校友奋斗与传奇”“学校传承与转型”“知识分子心路图景”“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题。在事件的驱动下,学生开始“意义的历程”,追溯自身的校缘、学缘和乡土发展谱系。
2.历史解构
课题组从学校或个人的角度,选择连续性的“事件”,并将其作为校史叙事的主要内容。叙事的着力点尽管不是历史的波澜壮阔,但课题组引导学生把事件放到社会、历史两个维度上进行审视与思考。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事件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精神进行白描式的勾勒与渲染,让学生在平易的表达中,尽可能展现社会或国家的理想与命运,把握学校历史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3.守望反顾
探寻学校历史发展的步履,最终还要落脚于守望与反顾,并在叙事中实现师生共在式的深层道德意义建构。引导学生把叙事的笔触深入中国社会发展的背后,挖掘我们这个民族从落后走向复兴的必然性,可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4.成果产出
通过校史叙事德育属性量化评估,课题组借作品呈现和评价指向,探索学生道德发展的可视化呈现,观察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情况。
开展校史叙事之初,学生“参与”校史记忆主要通过校友口述历史,学校留存的老照片、老物什等。信息渠道的狭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感悟校史的广度与深度。为此,课题组与学生一起,共同开拓了可支撑叙事纵深开展的系列资源,初步形成口述史料、校史资料、公共机构、电子数据库等四大类资源体系(详见图2)。
如图2所示,口述史料主要是指以调查访谈形式对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而形成的文字资料,校史资料是指包括校史汇编、书信、文件、建筑、物什、照片、影像等在内的校史一手史料,公共机构主要是指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主要涉及“瓯越记忆”(温州市图书馆官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常用数据库。
图2 资源体系
课题组对参与基于“校史叙事”项目化学习的价值观教育行动的班级学生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根据调查分析可知,校史叙事与生命意义感获得呈正相关。63.4%的学生认为,校史叙事提高了自我认同感;73.2%的学生表示,通过校史叙事对学校历史了解得越多,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50.6%的学生从校史叙事中找到了自己成长中的榜样……对于学业压力较大的初高中学生来说,校史叙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生命意义感。
为推进校史叙事德育研究的可持续开展,课题组不仅发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而且积极指导学生发表作品,鼓励他们参与全国、省、市级历史写作重要赛事,且成绩显著。此外,近两年学生撰写的校史作品已被《学生时代》杂志发表10万余字,学校将部分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时代与见证:温州中学新学人的历史书写》。
校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子,教师要有一双挖掘教育资源的慧眼。课题组成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校史叙事的相关活动,提高了科研能力,并自主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德育专业素养提升方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育人模式。
在实践中,课题的推进以协同合作为衔接点,以校史叙事为基本点,以实践活动为连接点,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活动观摩、实践研讨、成果分享等完成分阶段任务。在课题实现迭代推进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明确了努力方向,达成集群式共进,并在与课题相关的各类评选和展示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历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个人品格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组从德育的功能定位出发,围绕校史叙事开展历史写作教育教学,形成了完整的指导机制,推动了校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印发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公布,探索育人模式转型已成为普通高中变革学校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温州中学作为一所拥有120年历史的浙南名校,是温州市拔尖人才自主培育特色项目基地,文化传承造就了学校博大、包容、自主、开放的学风。长期以来,学校不仅关注数理学科的高端引领,更重视人文学科的精神滋养。课题组把握学校“多元”培养的契机,通过校史叙事“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成长”,让教育的内在活力更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其成为学校多元育人模式的重要一环,为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