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某学院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2023-03-22 21:29周荷青王树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员导师师生关系

申 琪 周荷青 刘 卉 王树贤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研究生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和导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科研指导和日常交流等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1]。研究生和导师不仅是学业上的师生关系,还是研究上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伙伴关系。研究生作为“学生”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已为大部分导师所认同[2]。我国研究生培养施行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此,优化师生关系就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全体教师、干部和后勤人员都参与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课上课下相结合,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相渗透,学术活动与实践并举;全过程育人是指全体教师、干部和后勤人员都参与学生入学阶段、培养阶段及就业阶段的整个过程。全员是主体概念,全过程是时间概念,全方位是空间概念。“三全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校工作的发展规律[3]。推进“三全育人”有利于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4]。

研究生师生关系不限于学术领域研究,还包含了精神道德层面[5]。对研究生师生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研究生师生关系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优化改革,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1 研究设计

1.1 问卷设计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后拟定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初稿,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经进一步修改形成正式问卷。问卷隐含三全育人的调查内容,全员育人体现在研究生是否与导师组一起交流及交流频率,是否满意研究生管理机构,教师是否关注学生情况、及时心理疏导及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体现在课程上是否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是否积极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全过程育人体现在入学时导师是否进行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内容、收获如何,导师及研究生科教师平时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等。

1.2 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某学院研究生200 名、导师60 名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该院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排除标准:延期毕业,有重大处分,近期有重大身心疾病者。

研究中运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线上调查填写,共发放问卷调查表研究生版本200 份,导师版本60 份,回收研究生版本调查量表115 份,导师版本调查量表52 份,均为有效答卷。答卷题目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100%,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学生基本情况 研究生的基本特征:115 名研究生中,男生32 人,女生83 人,男女比例约为1∶3,女生占比多;研一47 人,研二49 人,研三19 人,研一、研二、研三比例约为5∶5∶2,研三占比较少,这可能与研三学生学业紧张、临近毕业,空闲时间少等原因有关。

2.1.2 导师基本情况 导师的基本特征:(1)性别:在52 位导师中,男性导师33 人,女性导师19 人,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导师较多;(2)年龄:<40 岁者9人,40~49 岁者20 人,50~60 岁者18 人,>60 岁者5 人,年龄40~60 岁者居多;(3)职称:教授(或主任医师)27 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17 人,讲师(或主治医师)8 人,教授(或主任医师)居多。

2.2 课堂教学情况 导师的授课方式有4 种类型:师生互动型占43.48%(50/115)、导师讲授型占34.78%(40/115)、其他占13.91%(16/115)、翻转课堂占7.83%(9/115)。最主要的授课方式为师生互动型,这表明师生双方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型授课方式,可能因为通过此方式师生均有参与,学生可主动探索求知,导师亦能有效、及时地获得学生反馈,从而提高授课质量。据调查结果显示,86.09%(99/115)的研究生对导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非常满意或满意,但仍存在13.91%(16/115)的研究生为一般和不满意。这表明导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能被学生接受,且学生能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自我。

2.3 师生交流情况

2.3.1 师生交流具体实施情况 对研究生与导师月交流频率、交流的内容和交流媒介进行调查发现,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尚可,月交流频率≥4 次者占比56.52%(65/115);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内容丰富,包括临床及课题任务、论文写作、学科前沿问题及发展动态、职业规划、道德引导、生活情感等方面,其中主要内容为临床及课题任务、论文写作;66.96%(27/115)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媒介为直接面对面交流,除此之外,还有21.74%(25/115)的研究生选择QQ 或微信语音、视频与导师交流,6.09%(7/115)的研究生选择电话或短信交流,0.87%(1/115)的研究生通过邮件与导师沟通,4.35%(5/115)的研究生则通过其他媒介与导师交流。交流媒介多种多样,最主要的交流媒介为直接面对面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师生双方能直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直观感受双方的态度,了解对方想法。

2.3.2 最有效的交流形式 如调查结果所示,师生一致认为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例行组会,学生汇报”。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汇报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汇报时可以使得自身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提升。而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了解其最近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也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获得新的创意和思想,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与提升的目的。

2.4 师生关系情况

2.4.1 师生关系类型 根据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进一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其中良师益友型都占主体地位。师道尊严型关系也占较多的比例,其中仍存在老板雇佣型、放任自由型、纯学术指导关系、科研合作关系和其他关系类型。师生相处过程中,导师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更能提高导师的亲和力,使得师生之间的隔阂减小,有助于师生友好关系的建立。

2.4.2 师生关系满意度 师生对于上述7 种师生关系类型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导师对目前该院师生关系表现为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占比分别为25.00%(13/52)、61.54%(32/52),研究生中对师生关系表现为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占比分别为50.43%(58/115)、33.91%(39/115)。这表明,师生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整体趋于满意,但导师与研究生的满意程度仍有差别。虽然存在一般和不满意的现象,但该院师生关系整体较好,部分导师与研究生间的相处模式有待改进。

2.4.3 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67.31%(35/52)的导师认为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不主动。这与研究生的观点基本一致,64.35%(74/115)的研究生认为自身不主动是导致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存在懒惰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与行动,这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导师授予的知识。而导师临床科研任务重,有些导师有门诊医师、科研者、教师等多重身份,用于教导学生的时间受限。除此之外,导师方面也存在问题,如导师临床科研任务太重、导师学生没有共同话题、导师发放补助过少、导师对研究生不重视、导师存在偏心现象。以上可能是导致师生关系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5 全员教学情况调查

2.5.1 相关部门与师生的交流情况调查 从总体来看,相关部门与师生的交流频率良好,其中师门的交流频率≥4次/月者居多,占50.43%(58/115)这可能与师门之间研究生年龄相仿,有更多共同话题,容易交流与沟通等有关。而师生交流活动的频率、研究生遇到“非学习上的”困难或事情向辅导员求助的次数尚可,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与自己的导师、导师组的导师之间身份不同,知识储备有差别所致。“全员”均有参与,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2.5.2 师生对研究生管理机构的满意度分析 进一步分析师生对该院研究生管理机构的满意度得知,师生对该院教育部和研究生科总体比较满意。65.38%(34/52)的导师、75.65%(87/115)的研究生对该院培训教育部非常满意或满意。这表明该院教育培训部服务师生、参与教学等工作开展良好,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3 师生关系现状与问题剖析

3.1 全方位层面 据调查结果显示,该院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总体较为满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师生参与率良好,全方位育人体现较为充分。导师授课形式多样,其中满意度最高的类型为翻转课堂型,研究生收获较大;课下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临床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师生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例行组会,学生汇报”的方式成为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双方皆满意度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目前占比较多的类型为良师益友型和师道尊严型,师生对目前师生关系也较为满意。有小部分师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低,这表明师生关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师生关系问题当中,学生自身不主动为首要原因,占64.35%(74/115)其次还包括导师临床科研任务太重等。这与刘志[6]的调查中出现的“育人素养储备不足与行动偏差,研究生发展条件准备与投入不足”相近。因此建议研究生管理部门重视满意度低的部分研究生与导师,及时观察其心理变化与需求,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亦应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包容与理解对方的性格与习惯,导师应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师生交流不局限于教学方面,对于生活、工作等方面,导师应给予经验分享、合理建议,做到亦师亦友[7]。

3.2 全员层面 根据研究结果来看,该院师生在“全员”层面总体表现良好,整体满意度水平尚可。在学生教育教学和生活等方面,相关科室及部门、导师与导师组、研究生管理机构包括教育培训部、研究生科均有参与。相关部门与师生的交流频率良好,其中师门(包括导师及导师的在读研究生)的交流频率每月2次以上者占比84.34%(97/115),研究生遇到“非学习上的”困难或事情向辅导员求助的次数尚可。从研究生对研究生管理机构的满意度来看,目前该院研究生对管理机构的满意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针对“全员”层面目前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应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组的交流,管理机构可定期举办相关学术活动或文体活动等,为研究生与导师组的交流提供平台,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博士生举办交流会或论坛等活动,为在校研究生拓展视野,供应学习交流条件,给予临床科研帮助。建议管理机构采用民主意向投票等手段优化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方法,以期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3.3 全过程层面 该院研究生工作在“全过程”层面体现较为充分。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频次总体较好,交流内容丰富,除临床及课题任务、论文写作、学科前沿问题及发展动态外,还涵盖了职业规划、道德引导、生活情感等方面。这表明,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能力提升,还心系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全程进行指导帮助。但各内容所占比重参差不齐,师生交流的重点倾向于临床及课题任务、论文写作、学科前沿问题及发展动态,而职业规划、道德引导、生活情感的交流相对不足。

为进一步加强“全过程”层面,提出以下提升策略:建议研究生与导师继续加强交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交流次数,提高交流质量;交流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逐渐趋于完善;对于导师而言,建议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研究生沟通,重点应向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生活情感及道德引导等方面转移;研究生亦应主动与导师沟通,让导师了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有任何问题及时向导师反映。

4 结语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工作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德学双修、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8]。依据调查问卷结果,该院研究生工作引入的“三全育人”理念,既体现导师育人角色,发挥全员育人功效;又注重育人的连贯性,实现全程育人;更展现全方位育人。同时,该研究亦取得显著的“三全育人”实效,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高层次人才[9],为“三全育人”环境下新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全员导师师生关系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V eraW an g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导师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