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广西侗族大歌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2023-03-21 06:26:36卢欣盈
名家名作 2023年29期
关键词:大歌译语鼓楼

卢欣盈 全 峰

一、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地,侗族作为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用大歌来记录侗族的历史变迁、祭祀礼仪、 生产劳动和婚姻恋爱,并用“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承。为了保护、传承与发扬本民族灿烂的大歌文化,侗族人民踊跃地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展现本民族“天籁之音”的机会,侗歌文化输出的需求也随之提升。

在此背景下,侗族大歌民俗文化的外译不仅能满足文化输出的需求,还有利于传承、推介侗族文化,顺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有关侗族大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十分匮乏,不利于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播。本文在目的论视域下探讨侗族大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民俗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首先提出功能派理论的思想雏形,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篇类型、语言功能、和翻译策略三者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1]。1978 年,德国功能派学者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赖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认为人的任何行动都有其目的,那么翻译也是基于原文的由目的和结果支配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2]。翻译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若译者必须在三个原则中进行取舍,忠实原则、连贯原则都须居于目的原则之后。侗族大歌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性,国外读者在理解、把握其文化理念与审美价值时容易产生差异。而目的论视域的选择能为侗族大歌民俗文化的外译提供一种灵活与动态的语言处理范式。

文化负载词是承载着某种文化的特有的词、词组和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3]。许多学者对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进行过探讨,徐珺针对文化内涵词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现象,提出了音译、意译、直译和直译加注四种翻译方法[4]。郑德虎对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归纳了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直译音译结合、意译六种翻译策略[5]。笔者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在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情况下,灵活选择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力争在不损害民俗文化精粹的前提下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侗族大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侗族大歌主要包括声音大歌、叙事大歌、鼓楼大歌等,种类多,内容丰富,蕴含的文化负载词也非常多。侗族大歌中的文化负载词涵盖了不同类别的文化因素,根据奈达的文化分类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笔者将在每一类文化负载词中选取典型例子,并在目的论视域下探讨其英译策略,努力将这些词汇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传递给译语读者。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带有自然环境元素的词汇,包括地理环境、动植物、天气等。自古侗族居住的地区都是森林密布、流水潺潺,可以说优雅秀美的自然环境是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土壤。侗族大歌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十分丰富,如“鸱枭”“风雨顺”“草木生”等。

例1.今日有老鹰抓小鸡,今日有鸱枭抓小鸟[6]。

Today there are eagles catching chicks;Today there are Chixiao catching birds.

Notes: Chixiao refers to owl in ancient China. Ⅰn the ey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 Chixiao was an evil bird. The ancient Chinese did not like its sound and thought it was an ominous sign.

该歌词出自侗族民间款词《起众出征》,其演唱目的主要是组织民众武装抵抗外族入侵。原文里的“鸱枭”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指的是恶鸟猫头鹰,在此歌词里喻指外族。“鸱枭”一词虽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词“owl”,但是这一翻译并不恰当。原因在于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语境中并没有猫头鹰是恶鸟一说,相反猫头鹰在西方文化里是一种代表智慧、理性与正义的圣鸟。因此译者采用了音译加注法,将该词译为“Chixiao”并添加了注释,既保留了词汇的民族文化元素,又能让译语读者对原文有正确的理解。音译加注法不仅能通过阐释准确传达源语信息,而且能通过在译入语中模仿源语读音保留源语的文化元素,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7]。

例2.天上和来风雨顺,地上和来草木生[8]。

Harmony in the sky brings good weather; Harmony on the earth makes everything thrive.

该歌词出自侗家人对新婚夫妇的祝贺词,通过借物喻人传达对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的祝福。“风雨顺”和“草木生”都属于生态文化负载词,在源语中蕴含了“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的文化意义。译者采用意译法,一方面忠实于原文,将文化内涵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另一方面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让译文做到形式上的对等,使译文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可接受性,符合目的论的原则。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涉及某个民族日常生活中直观可见的有形事物,如建筑、器物工具、饮食等。在侗歌中经常能见到物质文化负载词,如“鼓楼”“风雨桥”“糯米酒”等。

例3.这座鼓楼人人羡,名扬四方千里远[6]。

This drum-tower is the envy of all;Ⅰt is well-known everywhere.

在侗家人眼里,鼓楼是一个村寨的徽章,也是村寨最为重要的歌唱舞台。该歌词出自侗族的鼓楼大歌。鼓楼大歌的演唱起着一种礼仪作用。在侗族,客寨的歌班到主寨做客,往往会先在主寨的鼓楼唱礼俗大歌来夸赞主寨的鼓楼。“鼓楼”一词能够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drum-tower”,且原文的“鼓楼”就是指一种侗寨的建筑,未包含其他文化意义,因此将其译成“drum-tower”。中文与译文一一对应,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词义与形式,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韵味,也不影响译语读者对词汇的理解。

例4.糯米酒,香又甜,双手端酒敬客人[8]。

Sticky rice wine is fragrant and sweet;Both hands serve it to guests.

该歌词中的“糯米酒”是由糯米酿造而成的酒,而“酒”和“糯米”二者都可以在目的语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词,故而译者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sticky rice wine”,简洁直观,既便于译入语读者接受,也传播了侗家人的饮酒文化。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涉及一个民族在社会活动中特有的词汇,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和生活规范等。在侗族民俗中,无论是在民族节日活动中还是在祭祀礼仪、生产劳动或婚姻恋爱等活动中都要演唱侗族大歌。因此,侗族大歌中关于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和生活规范等的社会文化负载词也十分丰富,如“月也”“斗牛节”“请姑娘”等。

例5.月也

weex heek

Notes:Ⅰt means a collective visit between the stockades, which is a social custom in Kam area.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of a Kam village visit that of another Kam village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during which they will hold activities such as playing Lusheng and singing.

“月也”是侗族地区寨子与寨子之间集体往来做客的一种民俗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9]。“月也”时,本寨歌班会按约定到另一侗寨做客,其间会举行吹芦笙、演唱侗族大歌等活动。译者采用音译加注法,保留了侗音“weex heek”,但为了让译语读者理解其意义,附加注释对该词进行了解释,竭力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力求准确地向译语读者传递文化内涵,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6.洗牛节

Cattle Washing Festival

Notes: Every year on the sixth day of lunar June, when the spring ploughing ends, Kam people will hold the “Cattle Washing Festival”. Every family washes their cattle in the river, praying that the cattle will be safe and healthy, and have greater strength to work in the coming year.

侗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他们的节日活动大多与农事相关。牛作为农事活动中最主要的动物之一,经常出现在一些侗俗节日中,如“洗牛节”“斗牛节”等。侗族大歌中也经常出现与之相关的歌词。每年夏天六月初六春耕结束时侗族会举行“洗牛节”,家家户户会牵牛下河洗刷,祈祷耕牛平安健康,来年在耕作中有更大力气。因此,“洗牛”是指给家牛洗刷的行为,采用直译法能够将其字面意思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附加注释对该词进行解释,又能够增强译语读者对侗家民俗文化的理解。

(四)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指一个民族惯用的俗语或方言。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所以侗歌中的语言文化负载词十分常见,如“腊汉(小伙子)”“腊蔑(姑娘)”“嘎老(大歌)”等。

例7.男孩年到二九成腊汉,姑娘十八美丽大方人人爱[6]。

Boys at eighteen become gkenp hank;Girls at eigh-teen are beautiful and adorable.

Notes:Ⅰn Kam language,gkenp hank means young man.

“腊汉”一词富有民族色彩,侗语发音为“gkenp hank”,指男青年、小伙子。该词采用意译法可译为“young man”,但这样使源语带有的侗族文化特色荡然无存,违背了传播民俗文化的目的。原文中“腊汉”一词展现了侗族的语言文化,民族文化色彩十分浓厚。译者在翻译中应首先遵从目的原则,尽全力保留民族文化色彩,传递文化内涵。因此,将“腊汉”音译成“gkenp hank”生动地展现出了侗族语言的文化色彩,同时又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其添加注释,让译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实现文化对等。

(五)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神灵的崇拜与民间信仰。侗族人民有自己信仰的神灵,其宗教文化深受道教的影响,大歌中常出现一些与宗教相关的文化负载词,如“风水井”“坟山不好”“萨”等。

例8.这辈子怎么命运这样坏,不知是坟山不好还是命安排[6]。

How can my fate is so poor;Ⅰ don’t know it’s the result of the bad fengshui of cemetery or fate.

该歌词出自侗歌中的叙事大歌。词中的“坟山”泛指坟地,在译入语中能找到对应词“cemetery”,但是若将原文“坟山不好”译为“bad cemetery”会引发歧义,一方面会让译语读者误以为坟地没有修好或者坟地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未能传达出“坟山不好”背后的风水文化内涵,这就违背了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从语义上看,原文想表达“命运这样坏”的原因之一是坟地的风水不好,而意译能够简明达意地将原文的这层逻辑表现出来,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译语读者,实现语内连贯。

例9.请来“祖母”保安宁,人畜平安村寨富[6]。

Pray Sax Goddess blessing all peace;People and animals are safe and villages are flourishing.

此处的“祖母”指的并非父母的母亲,而是侗族人民信仰的女神“萨”,侗音为“sax”。在侗家人的信仰中,“萨”有主宰一切的神力,不仅能保佑人和家畜平安、村寨兴旺,还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将此处的“祖母”直译成“grandmother”会造成误译,违背目的原则与忠实原则。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应对原文的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理解,再选用合适的表达进行翻译。这里译者将其意译为“Sax Goddess”,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意义。

四、结语

侗族大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气息,是少数族群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侗族大歌民俗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愈加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正因如此,其英译过程十分不易。而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能够为翻译实践指明方向、拓展思路,提供有效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转换与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源语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让民俗文化“走出去”,促进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大歌译语鼓楼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心声歌刊(2022年1期)2022-06-06 10:30:44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天府新论(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鼓楼颂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0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心声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54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China Pictorial(2016年4期)2016-05-28 13:50:31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
侗寨鼓楼传歌声
当代贵州(2015年31期)2015-06-15 14:46:41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艺术评论(2014年5期)2014-07-23 07: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