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技术对纪录片的影响
——以非遗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派百工》为例

2023-03-21 06:26:36徐一诺
名家名作 2023年29期
关键词:纪录片数字

徐一诺

数字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创造性的变革。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也随着数字技术的参与迎来了深刻变革。近年来,非遗纪录片从小众题材走入大众视野,并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本文围绕数字技术在非遗类纪录片中的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非遗类纪录片样态的变化;数字技术影响下非遗类微纪录片的不足及改进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数字技术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响。

一、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技术在非遗类纪录片中的参与从形式与功能上可分为两大类:数字影像的生成与处理;拍摄技术提升带来的影片质感的直接上升。

(一)数字影像的生成与处理

数字影像生成技术是一种数字化再生影像手段,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摄影机,而是运用计算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软件建立数字模型,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动态画面,也叫作计算机图形,简称 CGⅠ 技术①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在非遗类纪录片中,数字影像生成技术往往被用于重现历史场景或是建构虚拟演示影像,以改变本身的现实性和重构纪录片时空。2018 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文物类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殷墟嵌绿松石甲骨”一集首先介绍了现存的大量甲骨碎片,及其中已得到专家学者确认的1500 多个汉字。当这些资料交到制作团队手中后,他们通过数字动画创作象形文字角色,配以简单易懂的剧情与画面,演示了商晚期一位商人的一天和所包含的文字意象,同时展示了其对应的现代文字。如作为能够担起家庭证明的束发的发簪配以人的形状形成了文字“夫”;依据小鹿的形态形成相应的文字“鹿”。诸如此类的创作方式以一种借助数字技术的新思路为非遗类题材纪录片开拓了新道路,通过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专注于纪录片的内容并沉浸在纪录片营造的氛围中。

数字影像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软件再次加工、处理前期实拍的影像或后期生成的影像,从而产生影片需要的新面面。创作者可以擦除影像中的多余部分,比如去除画面中穿帮的物体;或者使用软件在预先拍摄的画面中增添因条件限制不能实现的拍摄等②黄京京:《数字技术的二次指示对于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假定性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22,第22 页。。数字影像处理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譬如运用数字克隆技术构建宏大历史场景;对拍摄的影像调整参数以满足相应画面表达的需求等。最简单及普遍运用的就有对拍摄空镜的不同处理,以达到不同叙事功能的目的。

(二)前端摄影技术的运用

近年来,上线于交互社区B 站的多款非遗类纪录片都展现了其迎合当下观影需求的精心制作的电影质感。而影片质感的直接提升离不开数字技术发展和普遍应用所带来的纪录片拍摄技术的提升。譬如由B 站自主出品的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特别群体出发,记录上海手工艺人的精美作品、独特匠心和精湛技艺的《海派百工》中,8K 超高清拍摄技术被用于特写镜头语言,细腻准确地展现了非遗艺术作品的精雕细琢。在《海派蛋雕》《微雕微刻》《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等篇章中,使用了大量微距、特写镜头,几位匠人的精湛技术在镜头前一览无遗。此类精雕细琢的精美作品体积小,肉眼难以细致观察,微距镜头的采用让作品的诞生过程得到全方位呈现。此外,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电影质感的打造离不开声效质感提升对观影沉浸感的提升。在《海派百工》第一季的《海派蛋雕》一集中,蛋雕匠人在进行蛋壳壳面雕刻时,声音中不仅有匠人的画外音进行主观经历的讲述,还有雕刻笔抚过蛋壳时摩擦出的细微声音,与精致的画面内容共同构成视听艺术的至臻至美。除此之外,温婉的背景音乐铺垫在底层,为艺术的表达做衬托,使纪录片不再只是纪实纪事,更是艺术的愉悦与追求。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辅助让影片质感的直接提升成为可能。

如上两类皆是数字技术在非遗类纪录片中不同形态与表达方式的运用,从数字影像的生成、合成与处理,到数字技术发展下的拍摄技术的提升,给予非遗类纪录片无中生有以及锦上添花的可能性。

二、样态的变化

借助数字技术的发明与运用,各类新媒体得到了不断发展,纪录片的样态也因循而变,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从一种过去只在CCTV-9 纪录频道播出的带有官方制作色彩的纪录片类型逐渐转变为风格贴近大众的由独立制作团队制作的“网红”类型纪录片,在其样态和表现形式的转变中,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媒体发展功不可没。

互联网时代下的娱乐方式从审美锻炼转变为“短频快”的流量模式,以长线战略为美学特征的纪录片同样也将被小而精的短视频所取代。过去以非遗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固定的叙事手法、整体偏长的影片时长的特点使其无法在短视频浪潮下谋求共生。如此一来,“微纪录片”的出现成为必然之势。微纪录片最大的特征是截取最重要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传播。它是快节奏的、碎片化的、十分割裂的,也是易表达的、快速传播的、最有价值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这不仅是非遗类纪录片的突围,更是纪录片这一体裁在碎片化表达方式中的求新。以前三季播出的流量为例,该纪录片在各大平台上累计播放3449.9 万次,收获互动弹幕18.6 万条,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纪录片爆款。①魏红建:《新媒体语境中微纪录片特征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 年第3 期,第68-70 页。目前已播出的四季《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能够获得网民的支持,根本原因是其较短的视频时长适应大多数人的娱乐耐心:每季均有25 期视频,而该纪录片会把每期视频长度控制在5 分钟之内,完成了纪录片从长到短、从“遇冷”到“爆款”的转变与创新。

在极大缩减时长之余,加重故事性、减轻体量也是非遗类纪录片的新特点。对于传统的非遗类纪录片来说,最常用的叙事手法是将故事与镜头聚焦在非遗传承人身上,以人物的经历、叙述牵引出观众对非遗艺术的关注。但这种叙述表达极其容易将观众的观影心理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进而忽视了观众的参与,也大大降低了纪录片的传播效应。而微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向故事化发展,以叙事视角的创新,人物、故事细节的选择和提炼,以及戏剧性元素的增添,在遵从非遗类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完善了纪实美学中极为缺乏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调动起观众的兴趣与参与感。在加重故事性的基础上,使微纪录片的时长大幅削减,整体时长把控在4~10 分钟,形成了轻体量的非遗类纪录片内容,回应着当下主流的碎片化语言表达。

提高科技比重,美化画面。对于以非遗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历史上缺少的图文、影像记录在数字化时代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借助高科技将片段“演”出来。譬如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后母戊鼎》两集中,前者采用三维数字动画技术重现了《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中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对自己陵园的建筑设计;后者则采用三维数字动画演示了学者推测的后母戊鼎制作方法的几种可能性。这种方式既缩短了讲解的时长,又代替了枯燥无味的旁白说教,还美化了纪录片的画面,大大提升了非遗类题材微纪录片在各类平台上吸引相关受众注意力的能力。

弱化宏大叙事,增加情感表达。传统以非遗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在叙事上比较官方和传统,多为具有史料价值的有关国家、战争的宏大叙事,形式较为严肃枯燥。而在新媒体传播下,受众更偏向于较为轻松的生活化日常视角叙事,增添具备情感共鸣的表达形式成为非遗类微纪录片的变化趋势之一。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中,央视制作团队以自身过去未曾使用过的平民网络化语句风格,例如使用“战国黑科技”来描述《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使用“现在他的头饰是风”来形容三星堆青铜人像中丢失头饰的一尊特殊头像,在网络上激起极高的话题讨论度。而在《海派百工》第一季中,大量设计的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化个人叙述,营造了贴近生活的平民化视角,增加了情感方面人文关怀的表达,符合新媒体受众用户的审美倾向。

三、非遗类微纪录片拍摄的不足及改进

(一)非遗类微纪录片的不足

由于当代文化是视觉性占据主因地位的文化,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更加普泛化,更具显赫地位。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学术研究》2004 年第2 期,第110-115 页。在各大新流量媒体平台上播放的纪录片,为了达到迅速抓住观众眼球、获得播放量的目的,更加重视视觉方面的影响力与冲击力。纪录片创作者有时过于追求借助数字技术等方式形成的视觉效果,比如为了追求意境而大量使用慢镜头、添加一些与画面内容有违和感的音乐、后期剪辑痕迹明显等。过分追求画面精美和过度的镜头语言违背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原则,这是非遗类微纪录片在追随时代脚步及市场时所体现的不足之处。

另外,在互联网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非遗类微纪录片呈现出一种时代裹挟下的娱乐化弊端。观众不再有耐心花很长时间观看一部纪录片,导致纪录片创作者做出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改变。纪录片创作者会因为设计戏剧性冲突而在创作中引导被摄主体进行表演,这不但与纪实美学的基本特征背道而驰,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神大相径庭,也失去了其本质的魅力。

(二)非遗类微纪录片的生长空间

未来以非遗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微纪录片在创作思维及创作形式上应做出相应的改进

首先,在创作思维上,数字技术促使非遗类纪录片创作者进行相应思考。譬如在形式与内容的平衡上,长期性的“数字奇观”会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人们更需要内在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②徐济炳、张名章:《浅析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影响》,《汉字文化》2018 年第9 期,第104-106 页。作为非遗类纪录片核心的非遗文化所展示的是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创作者需要在创作前期就把控好“形式”和“内容”的比例,以展现内容为主、形式为辅,从而最终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

其次,在创作形式上,打造竖屏非遗类微纪录片是短视频发展的关键。由竖屏呈现纪录片,其构图有别于传统的4 ∶3 或16 ∶9 比例的纪录片,采用适合通过手机竖屏单手操作观看的9 ∶16 比例。其在传播上不仅契合两微一端发展下新兴媒介载体的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等裂变式传播和短视频兴起的细分市场③黄京京:《数字技术的二次指示对于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假定性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22。,还可以借助抖音等平台的推送机制吸引到更多原先并非纪录片受众的新观众。在内容呈现上,采用9 ∶16 画面比例的竖屏纪录片能够凸显画面主题,突出画面细节呈现,与以非遗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微纪录片十分契合。而当下也有相应的竖屏非遗类纪录片案例。如抖音视频官方曾尝试过此类创作,其平台推出的《走丢的神仙们》是史上首部竖屏非遗类纪录短片,且该纪录短片的时长仅7 分40秒,以简单的固定镜头作为普遍实用的镜头语言,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主观叙述,运用大量的自我陈述、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直接和镜头外的观众产生讨论与情感勾连,勾勒出竖屏模式的最大特点——面对面交流。由此可见,非遗类微纪录片不仅突破了体裁本身的限制,更跳出了文化传播的传统框架,未来仍有更多的创新模式亟待开发。

四、结语

数字技术在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技术、艺术、指向性层面均有一定影响。非遗类纪录片想要获得新的机遇与发展,其根本是在遵从人文价值关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同时,摸索一条数字技术和文化内涵契合的可取之道,把握好纪录片、非遗类纪录片的本质目的,处理好数字技术带来的技术与内容层面的平衡问题,如此,非遗类纪录片既能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历史语境中汲取养分,也能乘着数字技术发展与变革的新风站上风口,谋求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纪录片数字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数字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成双成对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