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钰
打榔舞是居住在天等县境内的壮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2013 年,广西天等县的打榔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天等县被授予“打榔舞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韦霞(2015)重点阐述了打榔舞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保护;许子吉(2022)从“非遗”的角度探讨了打榔舞的保护现状;陈国萍(2021)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英译外宣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由此可见,虽然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对打榔舞相关文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与其相关的文化特色词英译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探讨与打榔舞相关的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是一项迫切的工作。
随着各种文化信息的交流,文化传播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为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清晰的理论依据。20 世纪50 年代,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阐述了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原则,并在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标志着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念框架的形成。罗雯、何军(2006)总结了基于文化视角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二者认为跨文化传播所包含的范围广泛,是不同个体、群体、社会之间关于思想、信念、价值观的交流。
打榔舞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融合的文化结晶,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性就表现在语言载体——词汇上。打榔舞这一民俗文化融合天等县独特的稻耕文明,形成了独特的壮族民俗,蕴含的许多文化特色词有待挖掘。打榔舞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会让外国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好奇,但如果没有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他们可能无法真正体会到这种文化的独特魅力。译者在英译与打榔舞有关的文化特色词时,既要保留原有的文化特征,又要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翻译与壮族打榔舞文化特色词以归化和异化为主要策略。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倡导译文要顺应、遵循源语文化和原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体现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让目标语读者充分体会到异国情调。
例1.霜降节
霜降节依托于壮族稻作文化,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2016 年,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扩展名录之一的壮族霜降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对外宣传片和导游词中都将“霜降节”直译为“Frost’s Descent Festival”。这样的译法过于笼统,没有体现出“霜降节”独特的民族性。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确实会让目标语读者直观地理解“霜降”的表面含义,但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直译为“Frost’s Descent Festival”没有把壮族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表现出来。对此,本文建议采用音译加注释的译法对“霜降节”进行翻译,译为“Shuang Jiang Jie”(A special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Guangxi, China)。这样既保留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且给予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例2.拜囊海
与打榔舞密切相关的还有“拜囊海”。“拜囊海”是壮语的音译,“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即“月姑”之意。其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请月亮娘娘”。“拜囊海”是天等县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含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信仰活动。曹俏萍、黄桂秋(2013)认为,“拜囊海”代表着的祈福的文化内涵逐渐演变成打榔舞的表演形式。
“拜囊海”对于很多人来说会很陌生,因此要想把“拜囊海”的韵味原汁原味地对外表达出来其实是不容易的,更别说要将其英译了。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拜囊海”是一种文化空缺,外国文化中并没有相对应的习俗。为了更好地传播“拜囊海”的文化内涵,让译文读者获得“拜囊海”的语言信息,本文认为可以采取“音译+注释”的办法,译为“Bai Nang Hai”(A folk dance in which the Zhuang people worship and pray to the moon)。音译法能更好地保存“拜囊海”的形式,通过注释把其文化传达出来,既能保留“拜囊海”的文化元素,又能在相关语境中接受具有准确性以及理解性的文化信息。
例3.抬踏步
打榔舞最典型的舞步就是抬踏步,该动作源于原始的舂米劳作,就是双脚一前一后向上抬的动作。壮族居民一边手握着长而沉的杵,一边跳着节奏轻快的抬踏步,步伐轻捷洒脱,表现了打榔舞的刚劲有力之美。抬踏步是壮族居民勤劳能干、不拘小节的气质风貌的体现。
打榔舞包含壮族的传统文化元素,许多动作步法有着独特的风格,难以在西方舞蹈术语中找到匹配的对等词。如何向国际展现抬踏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译者掌握一定舞蹈学科知识,查验相关学科的专业英文文献进行比较,推敲出最恰当的译法。抬踏步是打榔舞的专业舞蹈术语,如若不深入了解清楚其含义便按字面意思直译,会让译文错漏百出。如果将“抬踏步”按照字面意思译为“Raise step”,不仅会使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而且不符合舞蹈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秉承文化交流的宗旨,本文认为关于“抬踏步”这一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应该力求简明准确,尽量保留其文化特色。在反复揣摩之下,结合其引申含义,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将其译为“Taita Step”(a traditional Chinese minority dance step by lifting feet back and forward )。此种译法既保留了“抬踏”的文化特色,注释部分也做了清晰的解释。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既能清晰地了解打榔舞舞步的精髓所在,又能激发他们探求西方舞步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间的不同,求同存异,促进不同艺术的发展。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点,强调译文要按照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遣词造句的习惯进行译文的再创造。因此,翻译时要采用浅显易懂的风格,把目标语读者对异国文化的陌生感降到最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欣赏性。归化中运用的借译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同时意译也经常运用于归化中。从跨文化传播视域来看,借译法和意译保证了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与译语文化体系的融合。
例1.天公地神
原始时期,在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用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解释的情况下,壮族先民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他们举杵棒虔诚祈求,通过击打榔身,在干旱的季节祈求天公地神保佑,降雨解旱,以达到作物丰收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居民的打榔舞除了保留着其祭祀和劳作的特点,还增添了一种古朴而又严肃的气氛。
在壮族文化里,天公地神是可以庇佑壮族居民丰收的神。由此看来,“天公地神”与西方的“上帝”不仅字面意思相同,而且内涵意义也是相近的。那么译者在翻译“天公地神”时就找到了该文化特色词与目的语的共性。为此,本文建议可以采用借译法对“天公地神”进行翻译,译为“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这种译法既契合壮族这一民俗文化,符合源文化的语境,又实现了源文化所要表达的文化意图,并与目标语读者的期盼相契合,获得最佳关联。
例2.舂堂
打榔舞是从古时候的“舂堂舞”演变而来的。舂堂所用的器具名为榔,是一种用来去掉稻壳、舂米、舂糍粑的农具。舂堂由一种农具发展为一种铿锵有力、气势恢宏的壮族民间舞蹈,体现了壮族先民勤劳与充满智慧的品质。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信仰各有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词汇含义也非常复杂和生僻,译者往往会面临“词汇空缺”的难题(王智杰,2018)。因此,在翻译“舂堂”这个文化特色词时,译者不仅要了解其特有的文化意象,还要完整准确地诠释该词象征的文化精神。翻译“舂堂”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Wooden trough”。这样一来,国外受众便无法真正理解“舂堂”在壮族传统文化里的真正内涵和用途。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舂堂”的引申含义,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将其意译为“Wooden trough”(Container for ramming rice)。这样的译文基于目标语读者的立场,同时能兼顾其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译者在将异域文化话语中所包含的观念引入本土文化时,其价值判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译者谨慎考虑其传达方式。广西天等县壮族打榔舞属于小众文化,在向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涉及意识形态的矛盾,在进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实践时,译者应该博采众长,中合异化和归化多种译法,达到跨文化传播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例1.舂糍粑
广西天等县境内的壮族居民相对集中,在农忙时邻里乡亲会互帮互助,共同分担体力劳动。融合了舂糍粑动作的打榔舞受此民族习性的影响,融入了更多体现群体合作的动作和节奏点,凸显了壮族居民高度团结与互助的民族精神。
先进的价值观是提高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内容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对他国具有借鉴之处(王春林,2015)。“舂糍粑”不仅是少数民族特色美食的一个代表名词,还是壮族居民民族团结精神的体现。本文建议可以采用音译、意译和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译为“Chung Ciba”(a kind of delicious pastry that is a symbol of national unity)。首先,英译部分的“Chung Ciba”能够很好地保留壮族的美食文化,同时也能使译文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激发目标语读者探索中国美食文化与本国美食文化之间差异的好奇心。其次,意译部分的“pastry”体现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目标语读者能理解该美食文化特色词在壮族语境中的用途与意义。最后,释义部分的“a symbol of national unity”对“舂糍粑”这一文化特色词进行了升华,实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分享与传播,塑造了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形象。
例2.壮锦
广西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是一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一年一度的霜降节来临时,壮族居民都会穿上由壮锦制成的精美服饰,随着音乐的律动跳起打榔舞,传达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真挚情感。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为契机,让壮锦成为壮族人民对外交流的文化礼品,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保障,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们对壮锦技艺的重视,让壮锦重返民间。
跨文化传播中不仅要加强本土经验的建构,还要注重本土经验的全球化传播(王妍,2018)。笔者在相关翻译软件上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的翻译软件都将“壮锦”翻译为“Zhuang brocade”。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译文显然是无法突出“壮锦”这一文化特色词所蕴含的独特民族个性的。因此,在跨文化视域的指导下,本文建议可以采取直译加音译再加释义的中合翻译策略将其译为“brocad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China”(A craft with a distinctive emblazonry)。直译部分的“brocade”很好地避免了文化曲解,更符合“壮锦”这一文化特色词的文化背景。音译部分的“Zhuang nationality in China”体现出壮锦是壮族人民独有的编织技法,是壮族众多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壮锦”这一文化特色词极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异国文化里是很难找到与其匹配的对等词的。因此,结合释义部分,就可以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壮锦的精髓在于其上面的纹饰,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到壮锦极为独特的寓意元素。
打榔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壮族风情的重要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对有关壮族打榔舞民俗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是传播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方面。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译者在关于壮族打榔舞民俗文化特色词的英译过程中灵活采用归化、异化和中合策略,使目标语读者了解广西壮族打榔舞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壮族文化在国内外更广泛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