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四最”劳动概念刍议

2023-03-20 22:42胡静丽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高校

胡静丽

摘要:“四最”劳动,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不仅是高校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学界亟待研究的新议题。文章研究了“四最”劳动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溯源并分析马克思提出的相关的劳动概念,在阐述“四最”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把助益实现中国梦作为“劳动尺度”,是“四最”劳动的本质规定。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四最”劳动

一、“四最”劳动概念的提出

“四最”劳动,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也是劳动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树立“四最”劳动观念确立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方向。

在实践中,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作为劳动最直接表现的各类职业纷繁复杂,仅凭常识区分劳动与非劳动殊为不易。因此,要想正确理解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概念,必须正本清源,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劳动做一个深度的概念分析,辨析劳动概念的各种类别及其重要性等级,从而回答如下关键问题:何种意义上的劳动具备“四最”特征,其理论内涵是什么?唯有明确“四最”劳动的概念,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才有客观可行的依据和标准。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高校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四最”劳动观念,必定要向学生讲清楚何谓“四最”劳动,即什么样的劳动才是“四最”劳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则“劳动存在”决定“劳动观念”,“劳动”是“劳动观念”的载体。因此,“四最”劳动观念必然以“四最”劳动为其存在前提。换言之,“四最”劳动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展的逻辑必然,所以要明晰“四最”劳动的概念,就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溯源。

二、“四最”劳动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溯源

探析“四最”劳动,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溯源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弄清哪类劳动最能体现劳动“四最”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文献中,对劳动有不同的称呼,除了人们较为熟知的“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之外,还有相对陌生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以及很少被提及的“对象性的活动”。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还有“社会劳动”和“个别劳动”的说法。这么多的劳动概念,哪一个才符合“四最”的要求呢?马克思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我们唯有通过辨析上述劳动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找出“四最”劳动的概念原型。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批判为主旨,这些劳动概念自然也服务于这一主旨。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可谓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拱顶石,是马克思的核心劳动概念,而“雇佣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社会劳动”“个别劳动”都是马克思用来刻画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具体机制的概念,其理论形态便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很少被提及的“对象性的活动”这一概念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典型的是关于劳动的哲学表达;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提到的“自由劳动”概念,该概念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下不自由的“异化劳动”相对的一种理想的劳动形式,也是“对象性的活动”的历史对应物。

按照这样的分析,在马克思的诸多劳动概念之中,“自由”劳动是最符合“四最”劳动之本质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他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自由,为了与后者相区分,本文试图把“自由”劳动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自由的生产劳动”概念,以与资本主义式的“自由的非生产劳动”相区别。

简而言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梳理马克思与恩格斯各类劳动的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自由的生产劳动”才是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了“四最”特征的劳动。

三、“四最”劳动概念的丰富内涵

笔者将从两个层面论述“四最”劳动概念的内涵:第一,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体系中辨析“自由的生产劳动”的经典内涵;第二,结合新时代大背景,论述“自由的生产劳动”的中国特色内涵。

(一)“自由的生产劳动”的经典内涵

1.自由劳动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把“自由劳动”视为人应该具有的本质,即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愿联合和协作的方式,组织管理全部生产活动,开展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充分条件。其中,“自由劳动”主要看劳动者是否通过自愿联合和协作的方式,把自身的主体性贯穿劳动全过程,从而避免沦为被动的客体。

作曲确实是最典型的“自由劳动”,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艺术创作活动,没有程式化的创作流程,创作者之间的协作空间很窄,因此其社会性特征就不明显。物质生产劳动则不同,这是因为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人类活动,总是并且必然发生于社会关系之中。在商品经济社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转变成商品,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协作、流水线程式化的劳动流程都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具备了社会性和科学性,它才能是“自由劳动”。

2.生产劳动

关于“生产劳动”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认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生产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生产劳动具有不同的涵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指的是剩余劳动,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工资)之間的差额,在资本主义灭亡之后,则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与自己消费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前者是虚假的生产劳动,后者才是真正的生产劳动。唯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劳动才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要,真正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总之,真正的“生产劳动”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的消费价值,第二,这个价值余额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于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3.自由的生产劳动

第一,自由的生产劳动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灭亡之后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文明社会之中。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自由劳动”“异化劳动”“生产劳动”都被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下加以讨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被异化,没有真正的自由劳动,也没有真正的生产劳动。所以,“自由的生产劳动”也是如此,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

第二,自由的生产劳动是自由性和生产性的辩证统一。劳动者始终保持主体性,而且实现了价值余额,是有价值余额的自由劳动。在现实中,有些劳动可以是自由劳动,但没有价值余额,甚至出现了价值负额,或者有些劳动产生了较大的价值余额,但是以牺牲劳动者的主体性为代价,这都不是“自由的生产劳动”。

第三,自由的生产劳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状态在劳动领域中的体现。在这种状态下,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自由生产劳动”下,社会的自觉分工将取代自发的分工,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己的才华,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

(二)“自由的生产劳动”的新时代内涵

把“自由的生产劳动”的经典内涵与新时代大背景相结合,便孕育出了中国特色的“四最”劳动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新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进入新时代,为了解决新的主要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和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可以实现价值的劳动岗位。从总体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由的生产劳动”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经济社会基础。

当然,如何把握新时代的种种际遇,如何在新时代升华自己的劳动,从而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有一番作为,还取决于每一个劳动者的个人决择。毕竟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价值选择,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一生该为什么而奋斗。

“自由的生产劳动”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劳动者始终把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最为自由的劳动。第二,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从而实现最大的价值。

总而言之,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把自己的劳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劳动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升华自己的劳动,这样的劳动才最有可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余额。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始终把助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劳动尺度”,为之奋斗终身,这便是“四最”劳动。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对“四最”劳动概念做庸俗化解读,即试图把“最”加以量化,或者非要把现实中的各种职业做一个价值排位,这恰恰是不科学的做法,而是应该把“四最”劳动作为一种价值引领,让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良好风尚。

四、结语

我国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毫无疑问要贯彻、践行这一根本遵循。“四最”劳动教育通过讲述“自由的生产劳动”概念的理论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终身价值追求,这是新时代最根本的大德,从这一点看,“四最”劳动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李效东.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21.

[2]周万才,周丽妲,王潇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3]熊来平.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王丽丽.马克思劳动观的双重解释维度及其现代性反思[J].理论界,2017(7).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558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XJKT-2306。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高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