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君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学术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个性化就业指导进行综合研究,从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现状出发,探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价值,并提出落实个性化就业指导,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高校创新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能让学生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应对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现状
(一)学生现状
表1为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情况。
如表1所示,调查表明,很多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和市场缺乏认识,对自身的技能与特长、兴趣方向等缺少清晰认识,就业创业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完善。如一些学生表示“听家长安排”“走一步看一步”,这是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的表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既在于学生接触社会较少,视野不够广阔,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又在于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够先进、有效。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现状
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的指示下,高校正在不断完善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不足,距离最终目标还有一些距离。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未能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不足,或是因为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太慢,在学生大三或大四学期才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启蒙和就业指导太迟,或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内容或教育方法有缺失,就业指导浮于表面,导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第二,未能配置合适的就业指导教师。部分高校并未专项配置就业指导教师,未能邀请已就业的、具有社会经验的教师走上讲台,甚至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教师。不可否认,思政教师或辅导员都是优秀的学术型人才,但他们往往不具备就业经验,所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第三,就业指导未能实现个性化。新时代更倡导个性化就业指导,所以高校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导致就业指导与不同专业、学段、经历的学生产生一定的矛盾。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价值
首先,就业指导的价值是敦促学生强化就业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增加就业知识与技能,所以高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常来说,就业指导包括“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市场认识”“实践模拟”等内容模块。“意识培养”指启蒙学生的就业意识;“能力提升”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市场认识”指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职业、认识专业相关行业、认识学生感兴趣的职业方向等;“实践模拟”指通过实践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除此之外,就业指导还有竞赛、校企合作实习、专家讲座等教育方式。
其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价值是在常规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原则。其中,“个性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第二,高校要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差异化的就业指导内容;第三,高校要对就业指导需求较大的学生多下功夫。个性化就业指导更顺应“个性化”教育要求,更符合学生就业指导需要,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更贴合实际就业指导课程情况,能够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三、高校落实个性化就业指导,促使学生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安排
良好的认识是展开工作的前提,完善的制度则是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础。为了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高校应完善顶层设计,提高对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持续探索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途径和实施方法,并做好一切支持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落实的准备工作。
首先,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增设个性化就业指导基础课程、社会调研课程等作为选修课程,最好在大一时期就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形势,持续关注社会市场趋势,增强学习动力。
其次,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学术型人才而非就业型人才,所以在就业指导上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应选聘有就业或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或与已就业的学生建立就业回访机制。这样,教师既能及时了解毕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又可以邀请他们分享就业经验。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职员上讲台,分享他们的就业历程,探讨行业就业前景,以更加鲜活的方式,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另外,高校应对就业指导教师做好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最后,高校创新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探索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优化教材,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二是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在专业教材中嵌入就业指导,使得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介绍专业关联行业的就业方向和趋势,讲述行业特点、前沿信息、就业趋势等,让学生思考专业行业中是否有可挖掘的商机。
(二)明确就业指导目标与内容
第一,就业意识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畅想,促使学生树立就业与创业意识,早做准备,制订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市场行业认识。教师向学生讲解专业所关联的行业的就业方向和趋势,或者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或者向学生介绍大环境下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新能源行业是国家战略方向。第三,学生自我认识。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认识市场与行业,又要引领学生對自我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包括专业知识掌握、技能素质、职业规划、双商测试、自信心测试、价值观测试、创新创业意识测试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当下的水平。第四,专业讲座。高校常态化地组织一些就业指导专业讲座,邀请专家向学生讲解就业形势,或者邀请已就业的校友分享就业历程。第五,就业技能。就业指导课上开展技能培养,能让学生掌握就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制作简历的能力、基本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工作合法维权能力、市场调查能力、企业资格证书知识、五险一金知识、面试技巧等。第六,实践模拟。在就业指导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实践模拟,让学生熟悉就业模式,提高就业能力。
(三)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强化就业指导实效性
高校可以发展线上途径,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双平台,将行业前沿资讯、就业技能培训视频、创业优秀案例、就业知识等教育内容通过线上途径传授给学生。在线上途径中,教师可以鼓励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集思广益,协同探索,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也能找到创业同伴。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就业技能竞赛的方式,设置富有吸引力的奖项,吸引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参赛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四)倡导个性化就业指导,满足个性化需求
高校应遵循因材施教理念,在组织常规化就业指导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应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高校需根據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就业指导课程,挖掘有效素材,创新就业指导教案,突出精准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
第二,高校要设计差异化的就业指导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年级、性别、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就业指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分层,制订个性化就业能力档案。
第三,高校要对就业指导需求较大的学生(如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业技能不足的学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农村生源群体、贫困生群体)多下功夫,他们往往对就业指导需求较大。
第四,高校应对慢就业学生进行持续性就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就业困难,有的学生选择“慢就业”。对已毕业但未就业的学生,高校应与他们建立持续的指导与帮扶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把就业指导与服务延伸到毕业后。
综上所述,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实现个人发展、解决就业压力、创造就业岗位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理实一体化建设、强化专创融合教育、拓展育人途径和育人维度,多措并举,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一系列改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形成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邢艳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
[2]潘莉莉,汪光军,王素苗.基于OMO理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7).
[3]薛鑫.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3(14).
[4]温雪飞.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6).
[5]黄丽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就业与保障,2023(3).
[6]赵双双,赵垒,郭世俊,等.论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探索[J].珠江水运,2023(1).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高职贯通培养背景下行业角色定位及参与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1077。
(作者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