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语料的会话修正类型及主观性分析*

2023-03-18 09:58刚,舒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言者会话主观性

王 刚,舒 燕

(1.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引言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自然口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就是倡导以自然发生的语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Havey Sacks 和Emanuel Schegloff的研究开始,会话分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陆镜光[1]4将会话分析的基本要素总结为三个:自然发生的语料(naturally occurring data),周密的、语境化的、时间敏感的形式—功能分析(close contextualized time-sensitive form-function analysis),交互主体性的视角(an intersubjective perspective)。系统化、科学化、统一化的研究理念,再配之以严格的、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使得会话分析这一学科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追捧,学界对会话分析的相关课题展开了诸多研究。

在会话分析的诸多研究课题中,会话修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Schegloff,Jefferson &Sacks[2]361-382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会话中的修正现象,由此开始,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会话修正展开相关研究,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在会话修正的研究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Schegloff等人[2]361-382对修正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引起修正和实施修正主体的不同,这样的分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及明确性,而在实际会话中,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交际内容,还需要从修正的内容本身入手,对于这一点,学术界较少明确涉及。从修正内容角度来划分的话,会话修正首先应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关会话过程的,修正并不直接涉及会话内容,我们称为非内容型修正,标记为A类型;二是与会话内容直接相关的,我们称为内容型修正,标记为B类型。后一种修正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同一话轮,同一发话人对会话内容的修正,被称为同一话轮中的内容修正,标记为B1类型;另一类是跨话轮的,一般是后续话轮对前面话轮内容的修正,被称为跨话轮的内容修正,标记为B2类型。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交际内容”主要是从概念意义入手的,不直接涉及对词义、句义的修正,我们就将其归入A类型,其他涉及对词义、句义的修正,则归入B类型。(2)会话修正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以及交际双方的交互主观性,这是陆镜光所谓会话分析“交互主体性视角”的集中体现,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学界仍少有涉及。我们拟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对修正内容做进一步分析,重点分析其中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在展开研究之前,需要厘定会话修正、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等术语的含义。

Schegloff,Jefferson &Sacks[2]361-382虽然深入研究了会话修正的问题,但是,该文并未直接对会话修正进行界定,只是对修正组织作出如下描述:an“organization of repair”operates in conversation, addressed to recurrent problems in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这就意味着会话修正就是处理那些在会话交际中造成说、听、理解等方面障碍的言语行为。此后的Levelt[3]41-42、Fox &Jasperson[4]77-129、姚剑鹏[5]147-150、杨石乔[6]2-3、赵刚等人[7]118-119等都对“修正”的含义进行了讨论。基于这些讨论,从方便研究的角度,我们对会话修正作出如下界定: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输出、接受、反馈、理解等方面的问题,交际双方针对这些问题又采取了相应的言语的、非言语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我们称之为会话修正。

主观性(subjectivity)一般指的是话语中留存的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的印记(详见Lyons[8]739;沈家煊[9]268-276)。Traugott &Dasher[10]21-22在主观性内部分出一个叫作“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的次类,主要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我们认为,对“立场”“态度”和“情感”的体现是主观性的重要方面,但并非主观性的全部,因为在会话中凡是能够体现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都是主观性的体现。言语修正行为是会话中体现说话人“自我”的一种典型行为,修正从本质上反映了交际双方对交际过程的监控。一方面,言者对自己发出的话语进行监控,这就是一种言者主观性,同时,言者在组织语言材料时不仅考虑自己的表达,还要考虑受话人是否能够接受,这是言者视角的交互主观性;另一方面,听话人在接受一些交际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等进行理解,这是受话人的主观性,同时,受话人也会关注交际话语本身,关注发话人在交际中的各类信息,主动为发话人提供各种修正,这是受话人视角的交互主观性。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笔者团队搜集的日常对话,还有少量综艺节目、广播节目语料,在转写时为操作简便计,本文保留常用的书写标点符号,其他转写主要基于Du Bois[11]45-90、陶红印[12]50-67的规则进行(1)本文转写规则如下:(1)甲:说话者身份;(2)→ 箭头指向的话语是研究者需要读者注意的部分;(3)-话语突然停止;(4)↑ 接下来的音节有明显的音高抬升;(5)(( )) 双括号所包括的部分是研究者对某个现象的描述;(6)() 话语内部以及话语之间的空档,表示有停顿,数字为停顿的时长,以秒为计时单位;(7)[ ] 话语重叠;(8)= 紧随话语:指前后两个话语之间没有空隙,后面的话语紧跟前一个话语的转换相关处;(9)° 这段话比周围话语的音量低;(10). 前一句话是降调。。

二、非内容型修正(A型)及其主观性

从实际语料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修正都是与交际内容直接相关的,与交际内容不直接相关的修正相对来说比较少,大体来讲,不直接涉及交际内容的修正主要包括重复、停顿、占位词、零修正等(2)严格来说,以上几种修正方式并不处于同一层面,重复、停顿属于言语交际层面,占位词属于语言层面,但是此处的分类主要是着眼于“是否与交际内容有关”,所以将其归作一类。同时,在实际会话中,修正手段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重复和停顿、占位词和停顿等。。

(一)重复

例1:行1 甲:是呀,朱文有发消息吗?

行2 乙:没有。

行3 →甲:看来他这个修-修改得还挺久。

行4 乙:他可能不止修改框架,啊不对,格式吧。

行5 甲:来了没,陶振国,我要死掉了。

行6 乙:教育桎梏。

第3行甲在说“修改”一词的时候,并未一次性说完,而是先说出了第一个音节“修”,稍顿之后才说出“修改”,根据日常的对话资料可以得知,造成这个重复输出的原因可能在于:言者讲话时注意力并不集中,从而造成输出障碍;言者在搜词过程中出现词汇挤压现象;言者受到交际中其他非交际因素干扰;言者受到自身言语能力影响,但是,对于在这个具体对话中,到底是何种原因引起重复,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

例2:行1 甲:诶,我给我弟发那个啥,就是我学日语的那个=

行2=我写的日语那个东西嘛?他居然还能看出来?

行3 乙:你弟弟?

行4 甲:嗯。

行5 丙:网上冲浪冲多了。

行6 甲:他能看出来了。

行7 乙:是能看出来是日语,还是能看出来是什么字?

行8→甲:他看不出来什么字儿,但是他说-他说-他就知道我在=

行9→ =他就知道我在学日语。

例2的重复出现在第8、9行的“他说”和“他就知道我在”,根据对录音材料的实际分析可以得知,说话人应该是在努力回忆引述内容,然后再使用重复的方式进行语言组织。

陶亮[13]44指出,相较于Kickapoo语而言,汉语在话语重复的时候具有更多的灵活性,Kickapoo语在话语重复时,往往将一个较长的语符串完整地重复,汉语则不然。汉语可以是单个词语的重复,也可以是某几个音节的重复。(When repair occurs, Kickapoo speakers would go 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a long string of morpheme, whereas in Chinese recycling may start more freely, and it often involves recycling of single words or a few syllables.)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有见地的,从前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在使用重复进行话语修正时的灵活性,可以是一个音节,如例1第3行;也可以是一个较短的词组,如例2第8行“他说”;还可以是一个较长的短语,如例2第8行“他就知道我在”。综合来看,不管是音节的重复还是短语的重复,都体现了言者思考的过程或话语组织过程,是说话人“自我”痕迹在话语中的留存,也就是一种主观性的体现。

(二)停顿

例3:行1 →甲:哎呀,湖州的夏天(0.2)湖州的春天太短了,行2 我的卫衣还没拿出来穿,它就开始热了。

行3 乙:↑可是下个礼拜又要冷了。

行4 甲:下礼拜好像都要下雨。

行5 乙:所以又要开始冷了。

例3第1行甲在说到“湖州的夏天”时,没有紧接着说出下面的话,而是停顿了0.2秒的时间,从后续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这0.2秒就是言者重新整理言语内容的准备时间,后面的内容修正为“湖州的春天”。

例4:行1 甲:还有那些-爬山的地方,行2 除了冰激凌,然后我还看见卖糖葫芦的啊,行3 就是那种-各种各样的。

行4 乙:对,有呢。

行5 我们-我们家那边公园就卖糖葫芦,就骑一个自行车。

行6 ((清嗓子的声音))

行7→甲:大晚上讲这个真的是(4.2)饿了都。

例4第7行甲在说完“大晚上讲这个真的是”停顿了4.2秒的时间,然后才接上“饿了都”,之所以有这个停顿,可能在于以下原因:言者起初认为在当前的语境下,无须把后面的内容讲明,受话人就应该知道其话语意思;言者在等待其他交际者来补充后面的信息;言者在搜寻合适的表达形式。

在会话分析中,一般小于等于0.2的停顿是短停顿,例4中4.2秒的停顿属于长停顿,这些停顿都反映出言者的思考过程,都是言者主观性的体现。

(三)占位词

例5:行1 甲:反正那个仁皇山吧,就没吃的,又渴又饿,行2 我们[啥都]不带。

行3 乙: [对]

行4 乙:然后确实我感觉那还挺有商机的,行5 →那个人在半路卖那个什么-冰激凌-你知道吗?

行6 丙:还有人买么?

行7 甲:然后挺多人买的。

例5第5行乙使用了“什么”进行占位,这里的“什么”并不表示实际疑问,而是占住话轮位置,以此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从实际话语可以看出,在使用了“什么”占位之后,即在一个短暂停顿之后,乙就说出了“冰淇淋”。

(四)零修正

Schegloff,Jefferson &Sacks[2]361-382将不成功的修正称为零修正,如下例:

例6:Mike:I never heard it either.

(0.7)

Mike:→Awl I her-All I ree-all you-all //

I ree-

Vic:→You knew dub broa//:d.

此处Mike多次进行自我修正但是没有成功。这种不成功的自我修正连同他人引导的失败修正一起,被称为零修正。从实际语料出发,我们认为零修正也应该包括那些应该发生却并未发生的修正。需要注意的是,零修正所针对的阻碍源的起因很多时候并不能独立显现,必须结合前后文才可以看出交际阻碍的存在。

例7:行1 甲:你那个是测什么呀,测叶绿素啊=

行2→乙:=叶绿素、丙二醛,还有一个CAT。

行3 甲:好测不=

行4 乙:=好测,叶绿素,丙二醛我们当时做得最简单的了,行5 就CAT我没有做过=

行6→甲:=CAT是个啥=

行7 乙:=就跟那差不多=

行8→甲:哦-,叶绿素我有印象,你那个丙什么醛=

行9→乙:丙二醛=

行10 甲:丙二醛是干吗的=

行11 乙:我们当时做过的,就是,就还是老台=

从后续会话第6、8行可知,甲并不理解在第2行出现的丙二醛、CAT概念的含义,这其实是交际中的一个潜在阻碍,但是并未对之提出即时质疑,而是在经过几个话轮之后才进行提问,我们将这种并未即时发生的修正也看作是零修正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后续话轮的补充,这种阻碍源是无法被观察到的,研究者也就无法发现这里其实应该是有一个他启修正的,受话人此时应该对这一陌生概念进行质疑,但是这种质疑修正并未发起,也就是使用了零修正。造成这种零修正的原因可能在于:受话人认为这些概念暂时没必要深究,不影响后续交际;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后续会对这些概念作出解释;受话人对其他概念的兴趣压制了对陌生概念的质疑。不管是出于以上哪种原因,零修正都是受话人主观性的体现。

三、内容型修正(B型)及其主观性

与会话内容直接相关的修正主要涉及词义和句义的组织,从实施主体来看,这类修正涉及多种类型:自我发起—自我修正、自我发起—他人修正、他人发起—自我修正、他人发起—他人修正,我们从是否跨越多个话轮将之分成两类(3)不涉及会话内容的A型修正多发生于同一话轮,其下位类型在形式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而涉及会话内容的B型修正则可以发生在同一话轮或者不同话轮,所以,此处的二级分类标准与前一类型不同。:同一话轮中的内容修正(B1型)和跨话轮的内容修正(B2型)。

(一)同一话轮中的内容修正(B1型)

根据吴勇毅、王峥[14]104-171,刘佳音、彭爽[15]249-253等的研究可知,在二语课堂以及非母语交际的情况下,自启自修型修正常常涉及语法层面,而我们使用的主要是汉语母语者的语料,所以我们搜集到的发生在同一话轮的自启自修型修正案例往往是词汇层面上的,有的修正会使用一些修正语,有的则是直接修正。

例8:行1 甲:是呀,朱文有发消息吗?

行2 乙:没有。

行3 甲:看来他这个修-修改的还挺久。

行4→乙:他可能不止修改框架,啊不对,格式吧。

行5 甲:来了没,陶振国,我要死掉了。

行6 乙:教育桎梏。

例9:行1 甲:没有考试。

行2 乙:但是他要去签好几次呢,我当时去代课的时候都去了好多次,行3 每次都有两个小时,还在晚上。

行4 甲:哦,我想起来了,你不是就是替学姐去上了吗?

行5 乙:↑对呀,每次都在晚上,还有好几个,行6→还有两个小时,两个半小时呢。

行7 甲:所以么,那些学姐肯定也是为了凑课外学分。

例8第4行乙在说完“修改框架”之后加了一个显著修正标记语“啊不对”,然后将之修正为“格式”。例9第6行乙先是说“两个小时”,随即修正为“两个半小时”。这两种修正都反映出言者对自己话语活动的监控,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

(二)跨话轮的内容修正(B2型)

跨话轮修正的内容相对来说就比较丰富,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种类型:内容确认型修正、错误更正型修正、内容适当性修正和信息补充型修正。

1.内容确认型修正

在会话交际中,当说话人提到一些概念、名称时,受话人会对之进行确认,如果离开这种确认,受话人就会产生理解障碍从而使得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例10:行1 甲:我跟你讲,就咱们这个过不了,行2→ 并不是你讲得不流利,而是你的语音语调有问题。

行3→乙:语音语调?

行4 甲:是因为咱俩普通话不标准。

行5 丙:你的语音语调,你这样可太完蛋了。

行6 乙:其实我也不知道啊,我感觉我平时,我还感觉我讲得很好的,行7 甲:我也感觉我讲的挺好的呀,可是别人一听,就听出来了。

例10甲在跟乙分析普通话考试未能通过的原因,第2行甲提出不是流利程度的问题,而是“语音语调有问题”,显然乙听到且听懂了“语音语调”这个词,但是没有想到这也能成为一个问题,所以第3行乙用疑问的语调提出质疑进行确认型修正。在这种修正中,乙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这体现了受话人的主观性。

例11:行1 甲:李钟硕,我只看了他那个《W两个世界》。

行2 乙:对,好看。

行3 甲:好看!巨好看。

行4 丙:那个《听见你的声音》是不是也好看。可是没看。

行5 甲:好像是-是超能力的那种的-吗?

行6 反正《W两个世界》是真的很好看!

行7→丙:还有,他那个-那个电影是-那个游泳的-叫什么?

行8 甲:啊?

行10 丙:就是-那个他那个电影是-比赛游泳的,演得也好看。

行11 甲:这样子?我搜一下,李钟硕啊。

例11也是名称确认,但是和前面的例10有所不同。例10是讲话人对此前出现的某个名称并不确定,此处是讲话人想不起具体的名称是什么,进而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修正。两种方式虽有细节差异,但是都存在受话人主动寻求受话人回应并邀请受话人参与到会话中来的情景。例10第三行乙通过名称进行的质疑修正,使得甲在第4行再次对相关内容进行细化;例11第7行丙就直接使用特殊疑问句的形式,邀请受话人直接参与会话,而后续甲也接过话轮进行了回应。在这样的会话修正中,一方主动出让话轮,邀请对方加入会话,另一方接过话轮,延续交际,双方的交互主观性由此可见一斑。

2.错误更正型修正

例12:行1 甲:啊!好美的月亮,我拍一个。

行2 乙:哇!

行3 甲:啊!是不是很好看?

行4→乙:嗯-而且有点紫调你知道吧?=

行5→甲:=明显是蓝调,蓝调,色盲啊你。

例12第5行乙直接使用“蓝调”对上一行甲的“紫调”进行错误更正,这种修正不是元语层面的,是对会话内容的直接修正,这反映出双方对交际的参与度以及对对方话语的关注,这种参与和关注本身也是交互主观性的一种体现。

3.内容适当性修正

例13:行1 甲:他们以为很容易吗?

行2 还说,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公务员都要去(0.5)

行3 还说什么有机会嘛都要试一下,以为很容易吗?

行4→就一考研准备肯定要准备一两个月啊=

行5→乙:=一两个月哪里够啊,至少一年吧。

行6 甲:对啊,哪有时间。

例13第5行乙将前面甲“考研准备肯定要准备一两个月”的内容修正为“至少一年”。这种适当性修正在会话交际中是比较常见的,受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信息之后,基于说话人已发出的信息和自己的识解以及各类背景知识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解析,认为部分内容并不恰当,需要进行修正。这样的交际过程体现了交际双方的“自我”意识以及互动和换位的交际过程,也即体现了双方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4.信息补充型修正

例14:行1 甲:看=

行2→乙:=拍出来那种人约黄昏后的感觉。

行3→甲: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行4 去年-怎么背来着,生-查-子。

例14第2行乙说出“人约黄昏后的感觉”之后,第3行甲说出了更为完整的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属于内容补充型修正。两人在谈论拍照的效果,一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另一方对之进行补充,体现出双方交际的积极性,实现了话题的延续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对原有话题的保持也是一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四、结语与余论

会话修正是话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从不同的研究目出发,学者们对其进行的分类不尽相同,有的基于互动行为视点,有的基于会话管理视点,有的基于修正位置视点,等等。语言虽有多种功能,但是传递意义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而在交际中,传达意义的基本方式还是通过词、句等语言基本单位进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着眼于会话内容视点对之进行分类观察。在研究时,我们主要关注会话修正所体现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陶亮[13]33指出,修正可能反映了说话者是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建构和保持互动中的连贯的,……在互动交际中,说话者立足于逐字逐句的语言结构,但是他们的思考却基于全局的语义连贯。这种对“语义连贯”的关注就是言者主观性的集中体现之一。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话交际是人类最基本的互动行为,既然是“互动”,交际双方就需要在关注自身情况的同时,还要关注对方的情况。“关注自身的情况”就是单方主观性的体现,“关注对方的情况” 就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会话修正是交际双方对交际过程监控的结果,这种监控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会话交际的“互动性”。从具体实施上看,修正既有自我修正,也有他人修正,不管哪种类型都可以看作“修正启动者”与“修正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行为。会话交际存在主观性,这应该是会话交际的当然属性,甚至也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具体到会话修正的主观性,需要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出于不同的会话目的而使用的修正手段是否是由不同的动机所促发,这其中具体机制又是怎样的,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言者会话主观性
从互动交际看“怎么说呢”的语义二分性
贬抑性“不就是+补足语”形式、语义及语用研究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主观限量构式“V不了多A”的评叙功能与言据表达
语录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