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亚运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势向?运作方式和评价机制呈现新的图景?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并不必然地带来乐观的结果,我们应对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限度进行价值省思,就要求做到坚守育人的价值本位,把握好主客体话语权力的流转,面向生活世界展开人工智能技术叙事,避免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娱乐化使用,以此才能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逻辑;育人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2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5-0124-06
近些年,人工智能在脑科学?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传感网等高新技术的支撑下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人机耦合?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等已露端倪?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认同潜移默化地被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逻辑所形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我们应充分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底层逻辑,以期实现技术与价值的双向赋能?
一?新样态: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图景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构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度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联结的新方式
从认识论层面来讲,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技术的创造物不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但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变革了传统的交往范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边交流和多元交互提供了一种技术中介,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座架”或“集置”,人们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一方面,人工智能日益广泛地渗透于人的感性实践,参与人与世界的相互建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技术反馈使得人成为信息交往的重要节点,从而人工智能与“现实的人”共同参与数字化崭新世界的改造?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与社会的联结能力,使人机交互成为人工智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一种趋向?
所谓人机交互,是指自然人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包括语音识别?语义分析?人脸识别等?随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将能够实现“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拥有自主意识和情感的智能终端会更加准确的识别和理解人的心境,ITS系统甚至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情感交互,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高级智能化的双向互动?
在此基础之上,人工智能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能感知?即时响应的交互工具资源,在协同过滤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的支持下可以根据相似的学习兴趣?学习程度?学习偏好等组成学习社群,推动形成人—机—群体交互的学习共同体?
2.智能泛在:人工智能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新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介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方式更加灵活且丰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生态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以虚拟智能技术创建沉浸式的教育环体?虚拟智能技术生成的三维全景可以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感受?如利用人工智能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境,受教育者能够通过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真切的体验到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全景式的在场效应使个体能够通过具身体验实现经验式地高保真学习,有助于加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的情感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在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加持下,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技术支撑的元宇宙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创设了一个沉浸式?情境化的智慧学习环境,从而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分裂?基于智能感知和情感计算,理想信念不再“虚拟化”,“拓展了复合层次的认知渠道,满足了多元化的知识和价值传播需求”[2]?
第二,基于智能定制实现精准靶向的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能够聚焦微观个体,通过神经网络技术?粒子群算法等手段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根据相应的学习参数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为受教育者定制学习者模型?并且,受教育者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建构?受制于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做到从每个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下,可以利用决策树分析(Decision Tree)?费尔德-希尔弗曼(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分析?关联规则分析 (Apriori) 等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准干预,在此基础上组建自适应系统?自适应系统能够对个体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全面分析和深度挖掘,并对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情况?思想态度倾向?价值观念选择?信仰坚定程度等进行概率预测,以此把握受教育者的发展阶段?特征和趋势?基于此,我们可以在智能终端中进行大规模的定制学习,为受教育者导航学习材料,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实现知识与价值内容的精准供给?除此之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基于个体的个性化需要和精准化的数据,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结合其特点提供大量的工作方案,并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背景?教学风格特点等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利于践行落实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变革受教育者的物理学习视界,实现没有边界的泛在式学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固定的时空,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受教育者能够在每时每处学习知识?提升情操,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育的整合,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中介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学习场所和非正式学习场所,“提供跨学科?跨媒体?跨时空的智能教育服务供给,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3]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泛在学习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将融入受教育者整体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处,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也能得以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智能终端的辅助,在没有边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逐步整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4],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泛在的學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出开放化的图景?由此可见,泛在式学习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
3.智慧反馈: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能够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当前,智慧反馈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和旨趣,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人工智能助力实现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性评价,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数据能力能够对受教育者进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的识别,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能够精确的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特征,对受教育者做出自主的智能评估?并且,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虚拟平台上,受教育者的身份处于隐匿的状态,因此可以抛去现实中的各种顾虑和心理负担,更加真实的表露自己和释放情感,从而提供可靠的教育参考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能够准确的把握受教育者的价值观点和思想动态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二,人工智能促成实现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大的短板是无法及时地检验教育成果”[5]?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实时的?动态的智能反馈,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地调整教育目标,持续优化和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行动?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道德形成?心理特点等进行诊断测量和集成展示,在此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学模型?并且,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根据大数据的收集和反馈进行相应及时的调整?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人工智能推进实现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制于技术和条件只能抽取小规模的信息数据,并且很难对评估数据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测,这也就对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造成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将改变这一困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形成了强大的计算力?从横向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占有受教育者的全部的数据,能够对受教育者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智能反馈?通过设定思想政治素质的相关维度,结合大数据技术的深度挖掘,我们就可以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从纵向上来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轨迹,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政治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进行概率预测,揭示数据下隐藏的內在关联和未来趋势,以此实现对受教育者做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二?技术边界: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度审视
若要真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力量,我们就不能只把人工智能理解为仅仅作为机器与手段的技术实体,而是包含于态度?观念?思想等精神因素在内的一个全面体?当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力量?因此,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革命,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内容的表征形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识?情感?思想等的表达和生产方式,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意义情境,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然而,人工智能不仅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也引发了新的危机和困境?因此,在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机遇之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和限度?
1.“器物介入”与“价值引领”的现实张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变革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新型人工智能不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载体或工具,还逐渐成为主导者和行动者,主动地对思想素质和价值观念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价值凝聚和价值表达的活动?我们不仅要积极地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还要把握好“器物介入”和“价值引领”之间的调和?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不具备感性思维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对于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触动?当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工具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其快捷?高效等正面功用难免使我们产生技术依赖?技术理性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应有的人的高度,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贫困”,缺少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倾向等内隐性特征的意义考量?我们应处理好“器物介入”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时刻对技术保持理性和清醒,避免陷入“价值真空”和“人性空场”?
2.具身的抽离与精神交往的空场
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是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具身关系”即技术作为人的身体功能延伸,以此认识和改造世界,它也是人机关系中最基本的形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在场标识着个体的存在,也承载着某种文化要素或是话语符号,涉身话语与生物身体共同产生教化作用?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人工智能辅助的智能终端深刻改变,他们与智能助手的互动无形中降低了对自身身体智能的感知?知识?情感和价值等的体认依赖于感知经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身的抽离,导致人的本质发展的式微?格式塔心理学指认“身体图式”是一种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即是完型的状态,而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会导致部分身体能力在整体场中缺席?例如,远程交互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可知,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的培育并不是外在于主客体的,而是与一定的文化情境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身体知觉和具身经验共同作用,心智的培养不能是“离身”的,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6],共同构成具有自组织性的整体?
“现实的人”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言,“现实的个人”是“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7]?人工智能技术的在场,某种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客观的感性生活隔离,二者直接交流的缺场也弱化了价值?情感等的发生与涵养?人工智能的使用并不能内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而只是程序化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哲学家约翰·塞尔在著名的“中文屋实验”中指出,即使机器能够与人对答如流,但它并无法建立具有理解性的语义关系,而只是遵循计算规则的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镜式反应,需要在现实情境中对受教育者的人格感化和主体意识的唤醒,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精神交往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集合体?个体是社会性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丰富?鲜活的对象性关系本体,这种实存的社会关系根植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一个发达社会的教育技术可以通过教育的对话来形成,而不是由以生产为导向的自动化逻辑来完成?”[8]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真实情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精神交往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家国情感的体认以及价值规范的理性自觉,并在无形中丰富着受教育者的经验世界,传递着人格?精神等信息,动态生成着感悟和体验,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
3.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能力的双重遮蔽
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与抵牾带来了另一问题,即主客体的主体能力的双重遮蔽?由技术自主论而知,人工智能存在着其自有的内在逻辑,人的主体性和意义所在被无形的压制,个体的思想逐渐被技术性的文化社会所无形塑造?例如,从已落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延展着主体的意向性,导致了主体性向技术的转渡,“算法幽灵”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规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削减了主客体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一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算法赋权对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力产生了冲击?根植于人工智能中的技术主义理性,对知识和思想的目标进行程序式的灌输,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无法达成其期望的价值行动?例如,我们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可以通过教师的粉笔字感受教育的灵韵与灵动,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预定计算程序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气质却被无形地改造着,基于个人知识图谱和总知識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把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议题设置,教师的主体性价值取向也被弱化?
另一方面,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主体能力被人工智能隐蔽式地禁锢?算法推荐技术能够为受教育者定制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叙事似乎赋予了受教育者更大的学习自由,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他们失去了选择与批判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自动测评只是擅长具有明确规则的指令,受教育者也只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过滤之后进行学习,这无疑是主体能力的一种弱化?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如何能够充实与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4.“娱乐化”与“理性沉思”的矛盾冲突
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表现地愈加强烈,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娱乐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丰富多样,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基于智能技术的程序设计难以实现其初衷?例如,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参加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活动时,为提高排位,往往借助答题技巧投机性地“刷题”“刷分”,只是把参与知识问答当做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更新和改造个体的主观世界,就是要引导他们能够科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以此作为精神指引勇担时代重任?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娱乐化使用也就使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目的被异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有的理性沉思被悬置起来?
实际上,在我们讨论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之时,需要明白,只是作为一种技术中介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度体认的实践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本意是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度,增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黏度”,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过度娱乐化使用带来的种种弊端,诸如导致个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性学习的认识不够,对问题的思辨不足以及情感和价值的认同不到位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个体的深度思考和反思,化解“娱乐化”与“价值沉思”的矛盾,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实践框架: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路径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解放”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高度原则,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数字化世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行动带来巨大挑战?我们需要时刻谨记,不能任由人工智能技术定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课题,必须坚持“育人”初心,把握好主客体关系的流变,扎根现实生活世界,追求“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赋能和意义彰显?
1.在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聚焦育人的本体价值
育人为要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立场,应以“人”之本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应用“立法”,使“现实的人”能够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实现自由和解放?作为一种技术形式的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创新知识与精神的供给关系,它不仅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需要,也能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满足育人需要,从而形成“器”与“道”的内在合力,唤醒受教育者对于人生价值的真实体认?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产生‘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10]人工智能日益普遍的代替了人们的重复性劳动,受教育者可以节省大量机械记忆和背诵现有知识的时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1],受教育者由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品格以及修炼内在素养等?并且,人工智能也能大大减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体力负担?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发展构建了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大量的“剩余时间”将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重心,思想政治教育者“育人”的功能将更加凸显,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加强国家认同?理想信念?情感态度?道德德性?健全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育,从而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2.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流变中把握好权力让渡与持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向的交互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包括教育者进行价值预设与教化,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内化的过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已有了诸多讨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力发生流转,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技术”与“主体”视为矛盾的对立,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功能地位及其关系?
一方面,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意向的双层意涵:一是指导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数据图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态度和价值选择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二是设计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发展的逻辑做好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导着全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扁平化,受教育者借助于算法?神经网络技术等也创造着能够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生成物?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功能隐退”的担忧虽早已提出,但人工智能并不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旁落,我们需要平衡权力让渡和权力持有之间的关系?
3.回到生活世界,重新建構技术主义的叙事逻辑
人工智能通过算力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息的生活世界,经验现象被简约为比特数字,导致缄默知识缺失,并且作为价值和意义载体的情感和行为交往被数字化和算法化?我们如何建立人们与生活世界的诠释学关系,解译实践经验的文本,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对象化的实践过程,其工作对象是现实生活逻辑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生成的而不是机械的?“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与教育作为通知的实践相反——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独立的?与世界没有联系的;它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12]?在虚拟环境中,由于现实场所的失去,教学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缺少了亲密的意象关系,约限了经验活动,也就难以实现受教育者与虚拟环境的双向对象性的意义建构,受教育者自身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导致人的主体性精神衰落?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情感?意义?价值等的生成是复杂而非决定性的?若离开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则变成空洞虚无的道德概念,心智过程也被误解为静态逻辑的浅层次表征?
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建立认知图式,进行意义学习,但只有立足生活世界的立场,才能引导他们通过个体的切身体验塑造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在与信息符号互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理性经验与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增益,走向个性的发展与解放?
4.规约人工智能技术的娱乐性,开展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机器人教师?算法偏好推荐?自然语言处理?音像识别等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尤其是在资本的裹挟下,个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娱乐化使用中产生了泛娱乐化的心态?“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价值性”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此为支撑进行实践叙事,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过度介入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导致了肤浅性和表面性的局限?
“在技术使用的背后, 总是站立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作用, 即技术的使用必须有科学价值的引领, 一旦失去这种方法论引领, 技术本身的走向就可能令人不齿”[13]?“技术”应服务于“育人”,不可为了取悦受教育者而喧宾夺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工智能技术越是先进,其功用的发挥就越是需要我们更加审慎的思考?如何使“技术”与“育人”相得益彰,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充分认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价值发展规律,以此才能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孙伟平,夏晨朗.基于智能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55.
[3] 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3):29.
[4] 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
[5] 崔华泰.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39.
[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8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8]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3-164.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12]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5.
[13] 邱柏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53.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