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链+”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3-03-16 22:43章苗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章苗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得知,知识习得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唯有亲身经历知识生成、发展过程,才能在探究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链+”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学习中,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有序生长.基于此,文章结合苏教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针对“链+”教学模式的具体开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链+”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4期立项课题“初中数学‘链+课堂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JY14-L398).

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极具系统性、逻辑关联性,数学学习是一个有序生长的过程.由于教材上呈现的都是现成的结论,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链+”的方式,带领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求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集中到知识和习题的讲解中,忽视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致使数学学习始终停留在表层化、碎片化状态下.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应聚焦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在“前链后引,多维发展”的“链+”课堂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初中数学“链+”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链+”教学模式是搭建高品质课堂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链+”课堂教学模式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包含了教学资源链、问题链、活动链、活动经验链、思维链等;其二,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在“链+”课堂中,教师通过预设的问题链、活动链、思维链等,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个人发展以及和谐生长.可以说,在“链+”数学课堂中,学科资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并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问题是核心,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下,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二、“链+”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搭建“链+”课堂,培养认知连贯性

以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直接导入新知识的探究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极容易形成知识断层,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链+”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知识探究中,形成连贯的认知、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授“正数与负数”时,如果教师直接按照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解灌输,学生只能够掌握负数的外在形式,无法对其内涵意义形成深刻的理解.鉴于此,教师可采用“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作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1:回想一下,我们现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数?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问题2:某一季度中,公司A盈利10万元;公司B亏损10万元.小强想借助表格的形式,将这两个公司的亏盈情况表示出来,你看这种表示方法明确吗?

问题3:北京今天最低气温为2℃.根据天气预报得知,明天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北京要降温8℃.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明天最低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问题4:列式计算,小明身上有40元,买文具需要25元,买文具后还剩下多少钱?小丽身上有15元,买文具需要25元,买文具后还剩下多少钱?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问题1指向学生的认知起点,可促使学生在自然数、分数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在数的世界中,除了所学的自然数、分数,还有新的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当前认知中还没有“负数”的概念,教师并未直接带领学生进入负数学习中,而是接着设计了问题2、问题3、问题4,通过三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产生认知,并对“负数”这一概念形成形象感知,进而更好地进入“负数”这一概念的学习中.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链+”数学课堂的应用,教师可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在环环相扣的问題引领下,逐渐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中.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链+”数学课堂中,形成了连贯的认知,实现了数学高品质学习.

(二)搭建“链+”课堂,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素有“思维体操”的美誉,数学教学不仅仅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域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成为一线教学的重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唯有将自身从“知识搬运工”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建“链+”课堂,依托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点燃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引领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例如,在教授“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就可基于学生的认知思维,将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整合到一起.接着,教师再结合“链+”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环环相扣的思维活动.

活动1:一对双胞胎在比身高,两人就此提出了三种比身高方法.两人都站在第一级台阶上;哥哥站在地面上,弟弟站在台阶上;两人都站在地面上.思考这三种方式哪一种比较公平,并说明理由.

活动2:哥哥和弟弟两人站在平地上时身高相同.现在如果两个人都站在同一个台阶上,就相当于两个人的身高同时增加了一个台阶的身高.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等式的性质:如果a=b,则a±c=b±c.根据等式的这一性质,你能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吗?

活动3:如果在不等号的两侧同时加上一个整式,或者减去一个整式,得到的式子会满足哪一种关系?请举例说明.

活动4:在以往的等式学习中,我们知道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时,等式依然成立.通过类比,你可以得出不等式的规律吗?

活动5:对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相同点?

(三)搭建“链+”课堂,分层推进认知

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具备明显的规律性.教师在開展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的问题(活动),使得学生在具有梯度的问题(活动)引领下,逐渐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最终实现认知的质变.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进行探究时,就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其设计“链+”数学课堂,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下,从三角形内角和逐渐进入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中,最终在探究中将这一规律总结出来.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问题2:一个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几个三角形?你能否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将四边形的内角和推导出来?

问题3:利用同样的拼接法,是否可以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问题4:根据上述的推导过程,如何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总结出来?

纵观这4个问题,其呈现出明显的层递性.问题1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起点,以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出发,使得学生在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探究中.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四边形可以剪成2个三角形,其内角和为180°×2=360°;五边形可以剪成3个三角形,其内角和为180°×3=540°;六边形可以剪成4个三角形,其内角和为180°×4=720°.根据这一规律,学生可以提出七边形、八边形……内角和.最后,在问题4的引领下,学生根据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拆分的三角形个数及其内角和,轻松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即:(n-2)×180°.由此可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层递性的问题,使得班级内所有学生在“链+”课堂中,从已有知识出发,逐渐进入问题的深层次探究.

(四)搭建“链+”课堂,优化归纳与总结

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归纳和总结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其不仅仅是本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是下一个数学知识点的起点.鉴于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归纳与总结,还应基于“链+”课堂模式的内涵,为学生设计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使得学生在问题思考、活动探究中,梳理本节课中所学的内容,并延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分式”的教学中,教师完成本节课教学之后,基于“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展望未来新知识点”的原则,为学生设计了三个讨论问题:

问题1:在本节课中主要围绕分式的哪些知识点进行了研究?

问题2:在本节课中主要运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问题3:接下来,你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对分式的知识进行学习?

纵观这3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回顾,使得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持续深化知识点,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体系;问题3则属于憧憬未来的范畴中,可促使学生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知识的探究顺序:性质———运算———应用.可以说,基于“链+”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归纳与总结环节,可有效避免了“虎头蛇尾”现象,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搭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链+”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启示

鉴于“链+”教学模式的内涵,初中数学教师在创建数学课堂新样态时,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度剖析教材,保证“链+”的方向.在“链+”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向尤为关键,它不仅引领了整节课的探究学习,也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在设计“链+”数学课堂之前,必须对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解读,明确课时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并由此确定“链+”的方向.例如,在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三角形引入,以此作为起点,再通过“链+”的模式进入平行四边形教学中.另外,在“链+”数学课堂中,要想保障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还应关注整个教学流程,确保其指向教学目标,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使得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链+”课堂中,逐渐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关注学生的层次生长,在渐进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在“链+”数学课堂中,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学过程,都应呈现出极强的层递性、渐进性,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联系整合到一起,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中“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中,教师就遵循了层递性的原则,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三角形作为探究起点,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思考与探究中,实现了知识的有序生长.同时,由于教学过程起点低、层次性明显,班级内所有学生都可以跟上教学的节奏,真正实现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最后,多维度育人,依托“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不再只着眼于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链+”数学课堂中,起步于数学知识,但也不能止步于数学知识,教师还应遵循数学学科育人的需求,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数学实验、数学探究活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多维度探究过程中,实现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在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链+”教学模式契合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链+”数学课堂高效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也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思维的发展,已经成为打造高品质数学课堂的必然选择.因此,面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以“链+”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探究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娟.例谈初中数学“链+”课堂的建构与思考[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3(4):27-29.

[2]贺文臻.立足问题链 发展高阶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应用策略[J].青海教育,2023(Z2):84,86.

[3]黄亚军.初中数学“链+”课堂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2(26):38-40.

[4]胡婷炜.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