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佳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再次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与教育提出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其独特时代标识和鲜明特征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丰富资源和精神滋养,两者相互融通。 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境遇,探索其融入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021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概念;2021 年9 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 个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从时间序列审视,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地理区域审视,包含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从人物模范审视,则包含董存瑞精神、黄继光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从重大历史事件和特定领域审视,则包含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2]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是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精神品格。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3],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内含于精神谱系中,并且引领与指导其他伟大精神发生,两者呈现由“点”及“面”再到“点”的特征。 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国精神导航,并在中国精神中汲取养料;中国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滋养,增强时代感。
1.助推“德技并修”人才培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4]等工作要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提供了实践方法。 “德技并修”要求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达到“润德于练技中”的效果,这进一步强调“德”“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是保证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根本。 由于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和质量参差,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更应注重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素养方面的培育,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党的百年艰苦奋斗为依托,承载着几代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和创业品格,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若将这些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技术和技能培养中,能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学生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感养成,实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2.拓展“大思政课”建设资源。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5],由此可见,“大思政课”建设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上离不开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入“营养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6]。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精神标识勾勒出百年党史不同时期历史任务和人民群众、优秀人物的画像,以鲜活且感人至深的事迹呈现不同历史时期英雄模范的道德品格,以独有的特质展现出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事业和光辉成就,在不断丰富“大思政课”资源的同时,拓展“大思政课”教学教育话语体系,使学生受到价值引领,增进政治认同,更易于纵深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3.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7]。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师生正确的党史观。当前社会和网络媒体上,存在夸大党史上的失误与曲折、歪曲抹黑党的历史、全盘否定与攻击党的领导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更有甚至用低俗和娱乐化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来解读党史,广大师生应十分警惕这一现象。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正是抵制这些错误行为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重要法宝,它不仅客观反映了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还能基于历史事实客观评价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历史人物等,让广大师生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中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课题组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这一主题,围绕学生认知、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情况、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效果欠佳原因等方面,开展调查问卷和教师深度访谈。 其中调查问卷设计单选、多选和开放性题型,利用网络采用无记名方式,面向广东省5 所高职院校(含民办院校)学生发放问卷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300 份,有效问卷1218 份;组织10 名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访谈结果如下。
1.学生熟知度高但认知深度欠佳。 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熟知度高,体现在他们对其了解程度和主动了解意愿上。 调查问卷中“你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否了解?”这一问题上,选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总占比为61%;学生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主动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问题上,选“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总占比为89.6%。 学生虽有较高的主动了解意愿和熟知度,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度欠佳,未成为交谈中主流话语。 如在“在官方公布的46 个伟大精神选10个你认为最重要的精神”这一问题上,学生选择较多的是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87.2%)、“井冈山精神”(76.1%)、“长征精神”(86.1%);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54. 8%)、“‘两弹一星’”精神”(55.3%);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的伟大精神仅限“改革开放精神”(38.4%)、“脱贫攻坚精神”(36.6%)、“抗疫精神”(34.6%)选择较多。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的?”这一问题中,24.9%的学生是通过“和他人交流中了解”。
2.融入意识强但困难挑战不少。 在调查访谈中,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能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内容,融入意识强。 如在“你在哪门(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问题中,学生选择“《思想道德与法治》”(84.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7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7.4%)等课程居多。 “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频率如何?”问题中,学生选择“经常”(60. 1%)、“偶尔”(36.5%)较多。 同时,在调查访谈中也发现,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困难与挑战也不少。 如访谈中,教师表示各门思政课有其自身教学内容,授课学时有限,无法针对精神谱系专门设计专题内容,否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加之高职学生党史知识储备有限,将党史知识与精神谱系紧密结合进行系统讲授难度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低等。在“您认为大学生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伟大精神缺乏了解的原因有哪些?”问题中,选择“社会宣传氛围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相关的宣传与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缺乏新颖、趣味的形式”分别占比为58.5%、63.3%。
3.融入形式多样但供需匹配失衡。 调查访谈显示,绝大部分高校能在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如“您主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哪些教学环节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问题中,学生选择“知识点讲解”、“课前学习资料”、“新课导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占比分别为64.7%、49.4%、49.1%、39.6%、38.7%。 “您所在学校是否有围绕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组织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问题中,73.3%的学生选择“有”。 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需求远大于学校供给,导致出现供需匹配失衡。 如38.3%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和机会有限”,认为是“大学生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伟大精神缺乏了解的原因”之一;57. 6%、48.2%和39.6%的学生期望分别通过“红色文化遗址”、“红色家书”和“红色老物件”等载体,在思政课中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44. 6%和36.5%的学生希望“VR 体验”、“线上观看重大会议、活动、庆典直播等”能成为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
4.融入效果明显但持续动力不足。 师生调查访谈显示,在思政课各环节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使师生双方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尤其能够促进师生都主动“学”。 如“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学习中国共产人精神谱系的效果是?”这一问题中,35.9%和55.4%的学生分别选择“非常满意,很有收获”、“满意,有收获”。 但在教师访谈中,教师们纷纷表示学校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并落实于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环节中,将能使融入工作更好延续。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积累、教师教学方法、网络不良思想等都将影响融入效果和持久性。 如“您认为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这一问题中,学生选择“自身历史知识薄弱”、“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网络不良思想侵害”等占比分别为51.4%、53.4%、49.5%、26.7%。
党的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关键要在“做”即实践上做文章,在分析其当代价值和现实境遇后,以“大格局”协同育人、以“大先生”教师提质、以“大课程”教学增效、以“大资源”平台优化,系统开展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能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学生入脑入心。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应构建校内协同、家校社会协同、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协同育人“大格局”“大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8],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要求高职院校党委当好“把关人”,建立党委直接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 此外,学校通过统筹“精神谱系”类社会资源,丰富课堂内外内容和形式;家庭主动协同学校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社会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经常性开展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不断净化网络育人环境,由此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格局。 要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育人格局,还离不开联合各级学校,贯通各个学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循序渐进,遵循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保持高衔接度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
《礼记·曲礼》中指出:“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大先生”即是对德业者的尊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9]。 这既是对教师表达了尊重,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10],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关键也在于教师。 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功底、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实效。 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11],做好“经师”与“人师”。 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强化知识储备。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掌握较为丰富党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方法,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方法、能力,则无法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向学生全面阐释清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精髓内涵等。 其次,提升综合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通过线上线下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实践研修等多途径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自信”;通过各级各类集体备课和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和“讲台自信”;在洞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术前沿和表现教学基本功中,用心、用情、用理启润学生。 最后,革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1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需要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活、讲深、讲透,除了教师自身功底外,也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变革。 通过采用虚拟仿真和短视频制作技术,全方位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演变和形成过程;通过情境展示法和思维导图法,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人物事迹和重大事件;通过小组研讨和课堂辩论,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实践基地参观与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大课程”是核心,应着力在思政课程群、实践教学课程、课程思政上增效。 首先,应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中合理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如在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重点突出新时代的精神,将“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抗疫精神”等贯穿于具体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部分,通过“述党史、讲故事”与学生一道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部分,贯穿“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创造和创新成果,及蕴含其中的精神特质等;此外,不同高职院校可根据地域特征和学校实际,围绕精神谱系内容,开设相关选修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处地域精神谱系的来龙去脉,用“精神符号”、“历史记忆”增强体验感,缩短距离感,提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度,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其次,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切实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设置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到现场参观、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信息交互技术、VR 技术等,开展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现实体验感。 如为了破解“实践教学学生覆盖面和机会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云纪念馆”、“云博物馆”来进行“云参观”;围绕精神谱系相关内容,设计调研主题,利用“三下乡”、支教帮扶等活动,结合奔赴地区实际,开展深度调研;最后,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让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如文科类专业课中可融入“西柏坡精神”、“企业家精神”、“丝路精神”等,理工科专业课中可融入“遵义会议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等,所有专业中都应融入“遵义会议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三牛精神”等,在增强学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利用好思政课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线上线下场域资源,扩大“大资源”载体功效,增大资源供给,满足学生需求,达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目的。 其一,教师要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并将其作为其他资源的蓝本,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虽未独立设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门章节在任何一门必修课中(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仅为一目),但我们可以整合教学内容,运用专题式、探究式、问题式教学,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巧妙使用案例、红色故事、短视频、电影片段等,形成资源“存量”。 其二,要善用社会资源,用好社会大课堂。 社会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必然形成丰富的实践、历史、人文等资源,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在常态化利用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应就近就便扩增红色教育资源新基地数量,邀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行业先锋等进课堂讲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先进榜样,英雄事迹,感受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其三,要巧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作为缓解时空、人数限制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和教育中也是极具优势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加大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日常引导和宣传,在重大仪式、节日和纪念日,倡导学生们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视频制作、无伴奏演唱、音乐MV、微电影等,开展多视角、全方位、形象化地用青年的视角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发声。 在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过程中,持续优化“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