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究

2023-03-14 17:21乔凯丽
华章 2023年12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难题。文章梳理了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分析了高职院校存在的劳动教育易于形式化、理论和实践失衡、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等问题。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从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从劳动教育课程转变为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建设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劳动素养等方面入手,保证劳动教育的供给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全面发展不仅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培养,还包括劳育的融入。劳动教育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环,完善了我国教育体制,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供给主体,对供给内容、供给质量、供给方式起着决定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提升其劳动素养,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和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文简称“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出自经济学范畴。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依靠鼓励投资、刺激消费等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供给产品质量,减少无效产品和低端产品供给,优化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提高供给效率,改善结构失衡,使供给方可以更好地满足需求方,达到供需新平衡。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带来高等教育的发

展[1]。教育作为需求侧导向的学科,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服务供给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突出[2]。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劳动教育作为育人体系的一部分,探究劳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对实现教育领域的供需新平衡有重要意义。解决劳动教育供需失衡问题,首先需要区分供给侧和需求侧,明确角色定位。劳动教育中的供给侧是政策、劳动力、制度创造和创新等资源,供给方一般包括政府、学校、从事教育管理以及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师和学者等。劳动教育中的需求侧则是接受供给资源的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一方面基于劳动教育的过程,直接接受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在校学生,以及间接接受教育资源的家长,均为需求侧;另一方面面向劳动教育的产出结果,学生完成学业后,终会走向社会,走进用人单位,因此社会、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也是劳动教育的需求侧[3]。劳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主要聚焦供给主体的改革,旨在提高劳动教育供给效率,提高供给质量。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和价值

(一)“供给侧改革”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影响机理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进行合理的要素资源配置,改善供给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劳动教育供给的核心要素包括四类:一是土地,泛指提供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和资源;二是资本,包括劳动教育中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例如学校资金和学校声誉等;三是劳动力,主要指从事劳动教育研究和管理的教师等;四是创新,由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念创新等内容构成[4]。

供给要素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土地要素,劳动教育实施条件的保障。土地要素并非单纯地指代实体的“土地”,而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所需的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要素,是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资源、环境、平台载体、场地设施的代名词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更好的劳动教育场地和设施。如搭建实践基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实践机会;随着技术更迭,也可以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结合,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2.资本要素,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在经济领域中,资本要素对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影响,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视域中,高职院校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改善劳动教育的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合理的资本分配,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水平提供了保障,是拓展劳动教育渠道的重要支撑和保证。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利用企业资本促进劳动教育与劳动市场需求的对接,建立劳动教育合作项目,从供给侧提高学生的竞争力。3.劳动力要素,保证劳动教育的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力军,也是劳动教育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通过建设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劳动教育质量保驾护航。4.创新要素,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样,创新要素在劳动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引领作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劳动教育制度创新可以在现有的教育制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打造创新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和热爱;理念创新则可以在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体现,创新的理念有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在课程中引入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创新手段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边界。

(二)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的逻辑关系

根据经济学理论,供给和需求互相影响,密不可分,在教育学中,“供给侧改革”同样也离不开需求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正是立足于教育需求侧的问题,我们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在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学校作为主要的供给主体,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教育需求的升级,“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需求“倒逼”供给侧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激发新的需求。作为需求侧的学生和家长,在中学阶段,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好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忽略了劳动教育,使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难以理解和适应教育的新需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深度依赖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家庭教育常常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和补充,因此,基于供给侧的劳动教育改革,可以作用于需求侧,促进学生、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学习和认知转变。另外,作为劳动教育需求侧的社会、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比较强的敏感性。学校需要立足于需求侧,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引领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激发社会、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劳动的新认识,实现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刺激新需求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浮于“形式”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浮于表面,形式化地开展活动无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魅力[5]。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第一,劳动教育内容过于简单,比如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体力活动,学生既无法获得劳动技能,又无法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第二,劳动教育缺乏吸引力,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不够深入,学生无法从劳动中受益,缺乏获得感,因此参加的积极性不强;第三,劳动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目标不明确导致活动缺乏针对性,很多学校劳动教育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

(二)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失衡

劳动教育是一门注重实践教育的学科,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展时,没有或者仅有少量的实践课程,存在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割裂的现象。首先,劳动实践的缺失,会阻碍学生对劳动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和体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其次,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社会、劳动力市场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更好地提升自己;最后,劳动实践也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难题处理,提升学生劳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三)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

目前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比较偏向公共基础课,在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上融入劳动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这也导致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的难题[6]。然而,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实现“双赢”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能够发挥专业的价值引领作用,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本身也需要进行专业实践,在实践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

要改变劳动教育形式化、简单化等问题,首先要意识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生存的世界,是文明的基石;劳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正是因为劳动才有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赓续传承,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的存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供给主体,学校和教师团队必须提高对劳动价值的重视,从供给侧发力,意识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青少年肩负着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奋力拼搏的使命,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

(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要融入和体现劳动教育的目标,贯彻劳动教育的理念。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能力,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着力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劳动认知和劳动态度的学情分析,对劳动教育的课程开设、师资团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从劳动教育课程到课程中的劳动教育

许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不利于差异化教学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校企合作的优势,突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色,更大程度地发挥实践教学优势。将劳动融入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中体现劳动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价值,激发劳动热情,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四)建设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劳动素养

作为劳动教育供给侧的学校和教师,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前提是,教师能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打造劳动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供给质量的保证。

可以通过师资培训,丰富教师的劳动教育知识理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利用实践经验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将企业教师加入到劳动教育的队伍,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及时了解劳动教育需求,提高劳动教育的供给质量。

结束语

劳动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从供给侧发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劳动素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积极性和热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26-35.

[2]郭利明,郑勤华.互联网推动教育服务供给变革:需求变化、转型方向与发展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2):21-27,62,76-77.

[3]周海濤,朱玉成.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2016,37(12):30-34.

[4]方芳,钟秉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2(1):21-27.

[5]孙华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3(8):88-93.

[6]刘志军.职业院校“课程劳育”实施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20,36(9):145-150.

作者简介:乔凯丽(1992— ),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学校招标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1ZB17)。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