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王飞 柴晨曦 徐志红
基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面向高中全学科的“双新”(新课标和新教材)研讨活动背景,衢州市中小学体育教研团队提出“双优”行动,即“优化大单元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转型”,其中优化课堂教学转型包括四条标准:教学内容结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学评价精准化[1]。四条转型标准是浙江省教研室提出的,以“内容化零为整体现结构化、组织化整为零体现有效性”为原则指导一线体育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应该顺应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做改革的实践者。就“教学组织小组化”这一转型标准而言,笔者认为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尝试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为“常态化分组”教学模式,以减少课中集中讲解次数,保障学生学练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学生组内学习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教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教学班级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分别在两个班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以“引体向上技术方法及综合运用”“篮球运球+投篮技术及简单战术运用”两个大单元教学为实践内容。
对照班沿用常规教学组织形式,即“集中讲解—动作示范—学生统一练习”的传统组织模式实施教学。以《篮球运球+投篮技术及简单战术运用技术方法1:运球急停急起》一课为例,在做好热身活动后,主教材部分先由体育教师集中讲解并示范篮球运球急停急起的技术方法,后由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课堂巡视指导。过程中若发现有学生动作不到位或课中需要布置新任务时,教师吹哨暂停学生练习,再次集中进行讲解纠错后组织集体练习,最后进行优秀生展示等。
在实验班日常教学时,笔者在整个大单元教学建立常态化小组。同样以笔者执教《篮球运球+投篮技术及简单战术运用技术方法1:运球急停急起》一课为例,在热身活动中先用组间“抢球游戏”导入,游戏结束后教师将问题抛到组内“在抢球游戏中如何才能保护好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根据问题将学习任务安排到每个学习小组,先让学生体验感知技术动作,再针对组员出现的问题由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动作纠正,后由教师到小组内进行针对性指导(图1)。实验班通过常态化小组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组不轮换、练习不中断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品德,进一步追求以体育人的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图1 对照班、实验班教学模式对照
大单元教学实施前后,笔者分别对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以初中学生升学考试内容为主,即在“引体向上技术方法及综合运用”大单元教学前、后分别测学生引体向上个数,在“篮球运球+投篮技术及简单战术运用”大单元教学前、后分别测篮球半场往返运球+投篮技术。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实验班学生测试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从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对比看出在两个大单元教学中,建立常态化分组能为学生创设更适合的练习情境,发挥组内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表1、表2)。
表1 引体向上运动能力对照
表2 篮球运球+投篮运动能力对照
1.友伴型分组
规定小组人数,学生根据友伴关系进行自由分组,学生选择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伙伴进行合作练习,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开展体育课程学习,优点为关系亲近、沟通顺畅。
2.帮教型分组
依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从而便形成了帮教型分组。通过帮教型分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优等生的力量破除后进生的畏难情绪,优点为互帮互助、体现品德。
3.同质型分组
根据运动水平,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优点为水平相近、进度相同(图2)。
图2 教学组织小组化
1.因材施教,落实分层
日常体育课堂中建立常态化分组可以实现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大单元教学内容,笔者对学生的分组方式也不同,如在“引体向上技术方法及综合运用”大单元教学中,本着“以优带差同时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竞争力”的意图,笔者选择帮教型分组方式,实现组内分层。而在“篮球运球+投篮技术及简单战术运用”大单元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关系亲近等综合因素,笔者选择同质型和友伴型分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践情况看,同质型分组教学能真正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在“篮球运球+投篮技术及简单战术运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情还设立了进阶机制,即学生在分组练习时只要能力水平达到上一层次小组的水平,就可以加入该小组共同学习。实践后发现此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练习积极性,学习成效显著。
2.组间竞赛,强化合作
日常体育课堂中建立常态化分组可以强化学生合作精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而课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恰是对培养学生体育品德这一核心素养的体现。在“引体向上技术方法及综合运用”大单元教学中,笔者通过帮教型建组的方式,将学优生及学困生均匀搭配分组。分组后,教师便告知各组学生,大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组间运动能力的评价竞赛。通过组间竞赛也能有效凝聚组内力量,大大激发各组员为团队而战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组内监督与合作。因此,整个大单元教学阶段,组内学生相互鼓励、互相合作,练习氛围浓厚,有效提高了学生整体运动能力水平。
3.以教促学,培养能力
日常体育课堂中建立常态化分组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体育课建立常态化分组学习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发掘自身潜力、才华的天地。学生往往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学习的,这就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实验班教学中,因提前建立好常态化小组,小组长就会主动承担起“小老师”的角色,在练习过程中起到带头示范及提醒帮扶的作用。固定的练习伙伴还可以让沟通更为直接有效,通过互帮互助,以教促学,共同进步,课堂纪律也相对更好。因此常态化分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而且也能通过学生间的以教促学,促使大家共同提高,为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针对指导,解放教师
日常体育课堂中建立常态化分组还可以解放教师。一般体育教师周平均课时都在14至18节,除此之外还有课间操、训练、社团等活动。如果每节课都要不停地讲解、示范,教师自身会感到疲倦,最后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佳。笔者在实验班教学中,因提前建立好常态化小组,教师深入小组内,对每组5~6个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所有的行为也都完全呈现在教师眼前,管理效率和指导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在“体能”或“运用”课教学时,还可以让组内实行“学生督促学生、学生指导学生”模式,教师主要以巡视、纠错为主。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解放教师,学习效果显著。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践行课堂教学转型势在必行。经过两个大单元的教学实践,笔者能感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有“会学”和“学会”的区别。今后,笔者将以课堂教学转型标准为导向继续实践探究,日常体育课中不仅要继续优化“教学组织小组化”形式,还需将“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评价精准化、教法学法问题化”完全融入常态化体育课堂,以达成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多方面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