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桃枝
摘 要: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然而,当前数学课堂上合作、互动大多停留在表面,难以让小学生逻辑性的理解认识得到发展、自主参与到合作交流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合作学?怎样的课堂活动能提升学生思维品?本文聚焦这两个问题,从合作、互动的重要性入手,谈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思维品质;数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236-03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合作互动就是在课堂上点燃每一个学生数学思维、体会数学趣味的“火把”。合作互动主张的是“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即要在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形成竞争意识、合作观念,依托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同学合作、交流、互动,共同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尝试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既有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著名教师余映潮提出,真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数学课堂上,真问题即是合作互动所要讨论的“焦点”,也是整个课堂核心内容、主张的体现。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营造师生互动环境”的要求,以数学课堂上合作互动围绕“真问题”展开为前提,追求质量、思维深度与价值,以精且少的问题链取缔以往细、碎、多的“伪问题”。
(一)围绕新知的再认识设计教学,拓展思维广度
设计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评价的起点。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应当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切实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新知的再认识,从学生既有知识与经验开始,促进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起点,力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断”中求“续”,达到简单而不失数学思考深度的目的。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中,一改以往之间进行图形观察或是讲解图形性质的教学安排,聚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之处?”这一真问题,采用分小组操作来研究正方形、长方形特征与性质差异,先利用多媒体列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在明确目标及任务的情况下参与课堂教学;再使用FIASH动画动态地展示将长方形慢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认识长方形特征过渡到正方形特征之中,切身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然后让学生以填方格、用纸片折叠等方式制作长方形与正方形,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正方形数学本质的同时,为后续长方形中画最大正方形以及用纸片折最大正方形的教学等埋下伏笔;最后,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所学的知识点,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拓展现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思维能够在具体思考、操作与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基于数学知识异同性,展开思维训练
数学知识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在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相同与差异性,设计相应的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与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借助数学思想助力学生建立优质、高效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通过合作、互动、操作、交流等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生活与百分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聚焦“生活中的百分数”主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走进社区、超市、公园等各个场所,用手机拍照或是获取实物等方式,收集与百分数相关的物品、资料,让学生们思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百分数?”懂得百分数在各行各业中的体现,如质量检测、食品物质组成、价格对比、营销等等,都与百分数密切相关。然后,让学生们将之前所学过的小数、分数与百分数联系起来,展开百分数的阅读、书写、分数与百分数换算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以及掌握实际运算技巧,建立起关于百分数的数学模型,合理利用数学知识的差异与相同之处合理利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支架式”教学法主张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思考和验证问题的框架,与合作互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观念,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师生深度互动、生生有效合作,我们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合作互动+支架式教学法的方法,在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具体步骤引领下,将问题支架、情境支架、知识支架等融入导入、互动、实践等环节中,避免合作的盲目性、互动的无效性,让学生们支架的帮助下有目标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一)导入环节,搭建“情境”支架
在“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中,根据“支架式”教学法的核心内涵以及小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可以将“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作为课堂导入的合作互动教学方案,倡导学生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借助情境支架,设计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将学过的数学知识、现实生活经验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达到有效迁移知识的目的:设计了一个图形王国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图形,参与到“躲猫猫”“我说你猜”活动中,聚焦每种几何图形的特点,编制相应的儿歌以及问题,配上音乐PPT,通过多媒体播放,这样学生们就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说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在“躲猫猫”“我说你猜”活动,学生们能根据自己所扮演的图形或是同伴描述的图形特点,猜出其他人所扮演的图形或是组合后的图形是不是“長方形”,深化对不同图形形状、性质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比以往直接讲解正方形、长方形知识点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认知过程。
(二)课中环节,搭建“探索”支架
课中环节,通过游戏学生们大致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图形特点后,教师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为主,利用探索支架这种以协作学习为形式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研读课本,探索学习任务,体会课堂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采用协作学习与合作探索的方式,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起点,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小组合理完成探索任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挖掘思维深度、拓展思维广度。探索支架如下:
1.长方形与正方形边与角的异同之处?判断一个图形不是长方形的最佳方法?总结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判断标准。
2.怎么利用边的长度、角的类型各种图形?绘制分类图。
3.折叠后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怎么求?面积呢?有何规律?列举实例进行计算、概述即可。
学生们在探索支架的辅助下,分组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在探索任务的驱动下展开组内分工合作、组间良性竞争之中,在合作、竞争、互动中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由问题表层进入深层次的知识建构之中,逐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完成相应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互相交流经验、分享自己的看法、各自展示思考成果,并在协商出统一的观点后,派遣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成果并记录答案,实现协作意识的强化以及创作思维水平的提升。
(三)总结环节,搭建知识支架
课后总结环节,承担着深化学生知识印象、巩固课堂知识所学、促进学生课后拓展等重任,知识支架的搭建,旨在让学生们在课堂结束后重新回顾所学知识、完成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分组情况,引入思维导图、树状图等逻辑性、思维可视化十足的教学辅助工具,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组内交流成果,在组内交流、组间总结讨论中及时查漏补缺,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动将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技巧等纳入自己的本能体系之中,养成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设置问题如下:
1.你能用思维导图或是树状图的形式呈现课堂所学知识吗?
2.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借助思考導图等工具,为学生搭建知识支架,既能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内容串联起来,促使学会利用工具进行知识梳理,体现自己课堂内容的看法并交流观点,有效地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又体现出了“学以致用”的观念,刺激学生在课后主动拓展,不同组别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思考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由此,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前、课后中养成及时巩固、梳理知识体系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互动中,建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新课标也着重强调了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评价落到实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新旧结合-引发学生认知矛盾-驱动学生互相争辩-师生互评”的评价体系,提倡活用课堂观察法、师生互评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层次、高效化地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持续优化、改进教学方案,让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落实观察评价,促进学生完成学习自助
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要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这就是学生自助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观察学生一举一动,并展开评价,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可以找到学习的方向。如,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课本上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概念以及计算公式的介绍,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面积的认识,谈论中有的学生混淆了面积与周长的概念,有的学生搞错了计算公式——我们要通过课堂观察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并采用激励性的词语评价,如“相信你,再来一次肯定不会错!”“大家再仔细看看吧,不着急!”这样,学生容易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探讨出现的问题,加深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概念及计算公式的认识,将周长与面积区分开,并反思自己的答案,及时纠正理解错误,完成学习自助。
(二)灵活展开互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互评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也是通过评价助力学生深层次互动、合作,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必经之路。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当借助电子白板、多媒体、微课等教学手段与方式,公平、公正地点评每个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反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然后采用比赛、评分等方式,引导小组学生之间互相竞争,并灌输与其他班级学生积极竞争、共同进步的观点,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例如,在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可在课堂上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班级学生活动照片、活动成果,并表达对学生们的信任,“他们做到的,我相信大家可以做到更好!”发布课前预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中的自行车进行研究,围绕自行车的构件、形状、运行等进行项目化探究,如绘制自行车的结构图,或是测量自行车车轮、车身等长短,寻求最佳的座椅位置等,每完成一项研究,就可以获得一颗五角星,得到5颗五角星视为及格,8颗为优秀,10颗为卓越。活动结束后,由各小组交换研究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然后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并通过学习报告或是QQ、微信等平台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进一步调整、优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数学思维在具体实践中持续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无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自然也就无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活动目标,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合作互动,提倡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理解数学知识,经历旧知与新知的碰撞、融合过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思维不断前行。
[1]葛剑锋.让小学数学实验成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优质平台[J].新课程导学,2015(01).
[2]刘艳.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升数学思维品质[J].新课程导学,2014(31).
[3]张红军,姜利利.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断”中“续”起来——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7(02).
[4]李红兵.立足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