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丽
摘 要:兴趣化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有趣、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师的立场出发,首先说明打造兴趣化课堂的意义,其次归纳打造兴趣化课堂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围绕打造兴趣化课堂的有效路径展开讨论,提出重视课前导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等建议。希望能够给其他教师以启发,为日后打造兴趣化课堂提供支持。
关键词:兴趣化课堂;小学数学;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140-0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与以往不同,教学期间,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相关教学设计内容更加重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研究指出,兴趣是启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重要因素,也是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核心思维的前提和基础。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案例时,应始终将学生兴趣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打造兴趣化课堂,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最新的数学知识。此外,通过打造兴趣化课堂,也可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选择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推动力之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打造兴趣化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打造兴趣化课堂具有以下意义:一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设计生动、趣味、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习惯,通过提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组织数学游戏以及探索性实验等活动,引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还有创新思维,培养数学思维习惯。三是提升学习效果。学生在兴趣化课堂中,往往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更显著。四是培养学习习惯。打造兴趣化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实践、探索和游戏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团队合作的习惯。五是增强数学自信。兴趣化课堂中,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数学才能,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和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的自信心,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六是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合作解题,学生能够学会互相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具备更加良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日常社交、情绪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小学教师打造兴趣化课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放在首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等方式,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通过数学游戏、探究活动、实践操作等方式,增强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培养合作精神。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协同合作、交流想法,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共同分析并且解答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新形势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因此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方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由此达到培养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五)注重培养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密切相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数学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推理以及其他重要的思维能力。
(六)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在兴趣化课堂中,学生应该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为其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案及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对教师而言,打造兴趣化课堂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
(一)重视课前导入
众所周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鉴于此,要想成功打造兴趣化课堂,教师应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于该门学科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对课前导入引起重视,通过课前导入对新、旧知识进行关联,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课前导入指的是在正式开始教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成课前导入:1.提出有趣的数学谜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事实证明,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2.设计和数学相关的游戏,例如数学拼图、数学迷宫,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3.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问题的背后故事,通过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4.播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短视频、展示图片,组织学生对短视频、图片内容进行观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5.展示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包括但不限于几何模型、计算器,通过触摸以及观察,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考虑到数学知识相对复杂且抽象,缺少自我引导意识、自控力的小学生往往无法自行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组织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使该环节更具有趣味性,以确保学生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以《因数与倍数》为例,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准备一系列写有不同质数、合数的卡片,保证每个数字卡片至少重复出现两次;准备数轴、方格等形式的大型游戏板,用于展示和移动游戏进程[1]。课堂上,将班级内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保证每组成员在2人或2人以上,将卡片洗混放在卡堆中,每组轮流派出一位代表参与游戏,玩家从卡堆中抽取一张卡片,展示给其他玩家,其他玩家需要快速判断该数字是不是当前玩家所宣布的数字的因数或倍数,如果是则举手回答。其他玩家中有人正确回答,则该玩家所在小组可以在游戏板上向前移动一格,表示获得一分;如果其他玩家中没有人回答或者回答错误,则宣布数字的玩家所在的小组可以在游戏板上向前移动一格,表示获得一分[2]。每轮轮换玩家宣布数字,直到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分数或回合数,根据得分高低,确定获胜小组。事实证明,游戏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中不断加深对因、倍数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里要注意一点,即: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解释,鼓励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策略,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且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因、倍数,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参与度。
(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打造兴趣化课堂需要教师将激发、增强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作为主要任务,在该任务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活动。要想使学生对数学拥有浓厚兴趣,关键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凭借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学生目光。
1.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指的是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语言,幽默、生动的语言,通常更能夠激发学生兴趣,对打造兴趣化课堂有重大意义。在讲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理论时,教师可以视情况运用类比、比喻或其他常见的修辞方式,通过将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习知识的难度。另外,幽默、生动的语言还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凭借欢乐且和谐的氛围,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的抗拒心理,增强该门学科对小学生具有的吸引力。
以《统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为打造兴趣化课堂夯实基础:一是将统计的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通过有趣的比喻和故事解释统计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二是给统计中的概念、公式赋予幽默的角色,例如“平均数小姐”“中位数先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情景的方式,讲解统计知识。三是在讲解统计的过程中,设计幽默的问题和例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通过解决问题理解统计的概念还有方法。
2.教学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均侧重于单方面讲解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还会使其对所学科目产生抗拒心理[3]。鉴于此,要想打造兴趣化课堂,教师应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数学知识。现阶段,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小组合作、主题探究,下文将分别进行介绍:
(1)小组合作法
该方法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基于小组合作法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的方案如下:第一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至少三人。第二步,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卡片和纸笔,卡片上是教师提前准备的加减法题目。第三步,组员自行分工,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并监督协调组内进度,确保每个组员都能够参与解题过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保证解题步骤清晰可读;计算员负责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给出解答[4]。第四步,组员阅读题目,讨论解题思路。计算员根据组员的讨论和建议进行计算,得到最终答案。记录员将解题步骤和答案记录在纸上,确保解题过程清晰、能够准确展示解题思路。第五步,小组完成解题后,将解题步骤、答案展示给其他小组,分享思考过程、解题策略和结果,与其他小组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该环节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各小组成员分析题目、总结解题的思路及方法。实践经验表明,将该方法引入数学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互相讨论和协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合作还有互相支持,培养其沟通与合作能力。
(2)主题探究法
该方法需要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课堂主体、学习要求加以确定。在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便可以使用该方法,教学步骤为:①主题引入。由教师引入分数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通过比赛得分等具体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②探究活动。提供一系列与分数相关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例如,要求各小组观察披萨、巧克力等物体的分割形式,从中发现分数的意义和定义;要求组员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比较分数的规则;让组员尝试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探究化简分数的方法以及技巧;向各小组提出分数加减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发现加减法规律。③讨论分享。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答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彼此的观点、最终答案进行讨论与比较,期间,可提出有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④归纳总结。在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基础上,提出“分数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分数的化简有什么方法和规律?”“分数的加减法有什么特点?”等问题[5]。⑤应用拓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解决购物折扣计算等日常生活中的分数问题。实践经验表明,相较于其他方法,主题探究法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分数的规律,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6]。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打造兴趣化课堂,既要创新教学方式,还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双管齐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的方法包括:
1.酌情引入游戏
游戏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恰当的游戏,对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兴趣化课堂有重大意义。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视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设计数学拼图、数学迷宫等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数学概念和技巧,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有课堂参与度。第二,组织小型的数学竞赛,设置有趣的数学题目,通过为优胜者发放小奖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知识、提高数学水平。第三,设計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加学生兴趣,另外,角色扮演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对其今后的成长有重大意义。第四,设计数学趣味挑战,例如,数学谜题,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期间,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增加学习动力。第五,引入数学游戏应用,包括数学学习App、数学游戏软件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完成游戏,激发兴趣。
2.平衡师生关系
从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平衡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转变工作理念,对班级关系、学生情况引起重视,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考虑学生关系、课堂氛围。在开展该项工作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表达观点,并对表达观念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反馈和支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创设宽松、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通过播放音乐、讲笑话或是趣味故事,调节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特征和诉求,为其提供空间及时间,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所学知识背后的规律,由此达到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作业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还有不足。
3.其他有效路径
除了上文详细介绍的引入游戏、平衡师生关系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营造良好氛围,为打造兴趣化课堂提供支持:(1)创设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在教室中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装饰品,例如,数学图表、数学游戏,让学生感到舒适、愉悦,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利用投影仪、数学游戏等设备及教具,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3)提前准备趣味性的数学题目、数学实例等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增加对数学的兴趣。(4)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主动发表观点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激发学生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实践经验表明,以上方法均有助于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打造兴趣化的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兴趣化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科目、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小学阶段打造数学兴趣化课堂,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使学生拥有发散思维、自主探究的空间,做到快乐学习。未来,教师应进一步研究打造兴趣化课堂的策略及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情况展开个性化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兴趣得到最大限度激发,由此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
[1]付桂,翟巧轩.互动式教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3,12(14).
[2]吴小燕,黄伟良.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4).
[3]马珏莹.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法设计与创新研究——评《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J].人民长江,2023,54(05).
[4]张成强,施红程.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合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03).
[5]张巧真.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
[6]谢雯,毕艳玲.规范化·形象化·兴趣化——小学课堂中的语言艺术运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