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开新:以明清家训文化涵育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践进路

2023-03-11 19:29楚亚萍
关键词:齐家家训德育工作

楚亚萍

(1.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18;2.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1]44,这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在传承文化精神、诠释价值取向、构筑德育实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家规、家训是“家”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家风涵育德行并重的优秀人才。《孟子·离娄上》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26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蕴含着古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在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纽带作用。而家庭德育又是在家训的制定和传播中实现并完成的,所以家训是涵育家庭德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家训文化发展史上最顶峰、最成熟的文化样态,明清家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在家国情怀浓厚的中国社会里,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明清家训“是把精英化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大众化的实践伦理的一种有益调适”[3]。然而当前学界对于明清家训的研究多聚焦于伦理价值、史学意义等方面,对于其融入新时代德育工作却关注不够。因此,深入研究阐释明清家训德育内容、方法、目标、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既是增强新时代德育工作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的有益选择,也是建构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科学路径。

一、明清家训德育思想要义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物化载体,它承载着家族长辈对家人后世修身养性、治家持业、为人处世等层面的教化。制订家训的本意是引导家人子孙做好人、安好家、走正途、成大事,这逐渐演变成了关于修身、治家、处世的道德原则。明清家训文化内容广泛,各家之训皆有不同,但其根本的思想要义却有相通相融之处,主要包含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处世之道三个层面。从根本上来讲,它是一种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结合的道德准则。

一是注重修身之道。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修身”,家训制订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子孙后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而修身养性是基础。明清家训德育教化中大都蕴含着富贵在天、修己在我的观点,强调立志修身、志存高远。王阳明专为家人作《立志说》,认为“立志”犹如种树“植根”,强调“立志”的根本性意义;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进一步提出“志为进德之基”[4]4162,明确德行培养要以志存高远为基础,因为良好的德行修养是成就人生事业的前提。明清时期的家训普遍从“志”出发把“德”作为立身的第一要义。明代户部主事袁秉忠作《庭帷杂录》告诫子孙“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5]1722,他的“士有三品”说集中表达着中华民族立志于德、以德修身的普遍追求。清代宰相张英提出“基德者不倾”的观点,认为人立于世间,首先要做一个有德之人,只有立身立德、知止知足,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真正立足于世。那么,什么是修身之“德”呢?明代高攀龙告诫子孙做个有德之人,就应该具备孝悌、忠信、廉洁、诚实这些优良的品格,孝、忠、廉、诚共同组成了“德”。清代纪晓岚以“四宜四戒”(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作为家人身体力行之道,从正反论证中更为全面地对立德修身做了具体规定。可以看出,明清先哲对于“进德修身”的要求是具体的、立体的、多维度的,对上要求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对下要求清正廉洁、造福于民;对内要做到心怀大义、正直善良,对外要做到豁达宽容、诚实守信。明清家训把道德情操培养作为教育的关键,认为修身是其他一切知识和技能习得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自我道德修养良好,才能言传身教引导子孙后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为明清社会教化贡献了基础性力量。

二是注重治家之德。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6]51。在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体系中,家庭是作为国家依附性的存在,家族观念成为社会所有道德观念的存在场和源生地,齐家观被作为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明清家训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这种齐家观,在家训内容上普遍将家庭和谐稳定视为家族的优良品德,认为只有睦亲齐家,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具体而言,这种齐家观是体现在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的道德约束和规定上。“父慈子孝”被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在历代家训中被提及。明代姚舜牧认为孝悌之道是所有人伦的发端和道德的基础,孙奇逢也在《孝友堂家训》中提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7]3383。在古人的观念中,父子、兄弟、夫妻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关系,也是家庭组成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也成为明清家训中最重要的德育内容。它既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根本内容,又是家庭道德规范的基础,只有处理好这三对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促进家庭和睦。

三是注重处世之道。《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8]4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德善统一”,在为人处世上注重宽以处世,这是德育价值观从社会场域进入家庭场域的具体表现。明清家训把宽以处世作为德育教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崇德向善文化心理在个体生命中的具象化呈现,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社会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曾国藩在教导子女时说:“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9]851在曾国藩看来,只有连环相生的善才是无穷无尽的,才能让美德永不枯竭,因为将自己的善良给予他人是有限的“善”,而以获得善意为善才是真正的“善”。这种崇德向善的道德品质具体落实在与人相处上就体现为不以回报为目的的无私奉献。《高氏家训》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10]2845这种宽以待人、崇德向善的教育内容在明清家训中比比皆是,明清时代诸多家训都提倡家庭成员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教育家族子孙要心怀善念、多行善举,在与人交往中做到宽以待人,时常以恕己之心宽恕他人。王夫之也说:“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11]130注重宽以待人、体谅他人,杜绝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明清家训训诫内容涉及广泛,但品德教育始终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修身之道是对个体道德素养的要求,治家之道是家族昌盛的保障,崇德向善、宽以待人则是检验家族成员道德素养的标尺,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道德尺度。在家国同构的明清社会关系里,家庭作为国家依附性的存在,家庭的繁荣昌盛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相连。因为家庭不仅是身体得以休憩之所,更是心灵和情感的栖息地。家训是明清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物化载体,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价值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仍具有其历久弥新的思想内涵。

二、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的目标

以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该坚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立场,立足新时代德育工作实际情况,明确以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以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内驱力。德育目标要“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反映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追求,预示着德育的方向及其结果”[12]177。明清家训凝聚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指导性意义,以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要围绕“个人—家庭—社会”几个目标逐层推进。

一是以明清家训“修身之道”涵育个人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具体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审美等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平衡。健全的人格有益于更好地完善自我,它是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共同的要求。塑造健全人格与明清家训德育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对个人内在道德认知和外在道德实践的具体规范。在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中,“修身”是立人之基,古代圣哲前贤们通过反躬内省的方式,在自我体察观照中确立理想人格,将美德才学转化为品格秉性,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平衡的完美境界,实现“内圣外王”。明清家训中,修身之道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清人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7]3384,把修身做人看作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践行修身之道呢?应该在德行培养中实现修身目标。庞尚鹏认为,“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13]2464,把立德修身的目标具体化、明晰化,用孝、友、勤、俭来概括个体修身的基本要求。左宗棠认为,“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14]6786,将君子人格视为作圣作贤的真谛,认为只要人格端正,即使没有科举功名,亦自尊贵。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指出修身之道还在于“学”。纵观整个明清家训文化,修身之道是对个人理想人格养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且明清家训中的修身之道对新时代青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同样适用。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青年大学生要在内省中注重自我完善、修身养性。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借鉴吸收明清家训德育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强化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勉励大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在内外兼修中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是以明清家训“齐家之道”涵育家庭美德。明清家训齐家之道包括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妇和顺、邻里和睦等日常化的家庭道德规范,它是以血缘为链接的社会关系间的伦理规范。首先,明清家训中教子为本的思想给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提供了参考、指引。几乎所有的明清家训中都把家族子女的道德养成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倡导礼仪教化,注重以圣贤君子之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童,在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中让子女接受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的熏陶和感染,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童更好地明理笃行。其次,明清家训将勤俭节约作为治家之德为新时代家庭美德的涵养提供了文化动力。在家庭治理方面,明清家训普遍将勤俭为本作为持家之道。《庞氏家训》言“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13]2468,《朱子家训》亦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7]3874。诸如此类倡导勤俭之德的内容在明清家训中比比皆是。再者,明清家训以“睦亲齐家”的道德规范为新时代构建家庭内部和谐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父子、夫妻、兄弟关系是明清家庭内部最重要的三组关系,所以明清家训多含为长之道、为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妇之道的训诫。这些睦亲齐家的训诫是对家庭内部成员双向责任和义务的规范,家长们希望通过“齐家之道”涵养良好家风,而这些珍贵的齐家之道对新时代家庭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家庭组织结构的变迁,“421”家庭结构常态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不足、自我中心主义泛滥、感恩意识缺乏、责任担当不足等现象频现,成为新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德育的不足。明清家训中齐家之道的实质是调节家庭内部关系,是家庭生活的伦理规范。它在思想内涵上与新时代倡导的尊老爱幼、邻里守望相助、家庭和谐、勤俭节约等价值观深度契合。“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2]10,家齐是国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以明清家训齐家之道涵养新时代家庭美德,既是德育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之需。

三是以明清家训“处世之道”涵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儒家核心思想中,修身、齐家、处世对应着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明清家训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基础上,进而强调体恤他人、爱众亲仁、近善远佞、慎择交友等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包含宽恕、中和、忍让、感恩、仁爱等德性范畴。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提出“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10]2766,将仁爱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品德;明代名臣庞尚鹏在家训中告诫家人要崇厚德、端好尚,强调为人处世要以和为贵;明末清初大儒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强调“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7]3874,注重感恩意识的培养,强调与人相处要注重仁爱、宽恕之道。明清家训蕴含的处世之道内容极为丰富,处世思想亦多样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处世之道都以“重德”为基本内涵。这种“重德”的处世之道在新时代人际关系处理中仍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阐释挖掘明清家训处世之道并实现其现代性转换,能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建构提供文化原动力,有助于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亦符合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目标。明清家训以德待人的处世之道,注重人际交往过程中德性的双向观照,它是一种人性化的自律和道德性的他律相结合的处世形态。这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故而,以明清家训处世之道涵育新时代和谐人际关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宽恕、中和、忍让、感恩、仁爱的人生态度,进而建构良好的朋辈关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在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以明清家训“修身之道”涵育个人健全人格、以“齐家之道”涵育家庭美德、以“处世之道”涵育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德育发展的内驱力、教育变革的助推力,对培育时代青年的道德品格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三、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的原则

新时代国家社会各个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学界关于传统家训文化在德育中的价值意蕴的研究和阐释也备受关注。但是,受特定历史条件和封建制度的制约,明清时期的家训文化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因此,在借鉴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时,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去伪存真”的原则。借鉴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指出,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5]707。现存的明清家训典籍中必然有一些不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糟粕内容,如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明哲保身的处世观、严苛的体罚制等都体现了时代局限性。而且明清家训文化中,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女性贞节观出现强化的趋势,特别是理学家程颐反对女性再嫁的思想被深深地根植于明清家训文化中,帝王家训集大成者《内训》,还有女训典范《女范捷录》《温氏母训》等都没有突破女性贞节观的桎梏。在从业择业上,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已经出现,新的价值观正在萌芽,但不少家训依然传播着重农抑商的思想。故而,在吸收借鉴明清家训德育思想精髓的同时,要以辩证的态度正视其良莠不齐的现象,坚持去伪存真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地选择优秀德育文化资源,使之在创造性的转化中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文化源动力。

二是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669对明清家训文化,我们应坚持立足新时代德育工作现状和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坚持古为今用,将明清家训文化中优秀的、科学的思想要义加以创造性转化,用符合新时代德育语境的话题体系和表达方式来解读其精髓,使其有效融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故而,以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要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展开,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两个层面发力。一方面要整合明清家训思想要义和价值意蕴,助力新时代德育内涵建设。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对明清家训文化中修身养性、睦亲齐家、以德处世等思想内容加以整理,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阐释,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创新中让明清家训文化服务于新时代德育发展。另一方面,借鉴明清家训德育方式,丰富新时代德育外延建设。明清家训德育教化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的,其教育方式呈现为生活化的日常训诫。因此,新时代德育工作要重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家庭作为德育教化的第一实践场域,同道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故而德育教化不可能脱离家庭生活场所而孤立存在,良好家风对教育对象的品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探索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因地制宜将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合力推进,如此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中实现对优秀文化的现实超越。

三是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意义重大,明清家训中亦不乏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重视。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就是在德育教化中不仅要重视知性德育,而且要重视生活德育,使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知行合一的德育原则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以明清优秀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不仅要求在理论知识层面做好对优秀典籍充分、深刻的阐释,而且要求在生活实践层面将明清家训思想精髓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可以说,明清家训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融合发展层面给予了新时代德育工作所需要的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明清时代家训的制订者们,围绕“修身、齐家、处世”提出的道德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在“知行合一”的原则中规范他人的同时也约束自我。这是一种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德育原则。所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17]58,具体到家庭德育方法上,家族长辈通过践行、示范家训来促使后辈对道德训词产生心理认同,后辈通过效仿的方式将思想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理想人格。知行合一是古代先贤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以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需要正向阐释和运用这一原则,既要充分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切实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明清家训对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涵养作用。

四、结语

明清家训内容涉及广泛,但品德教育始终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修身之道是对个体道德素养的要求,治家之道是家族昌盛的保障,崇德向善、宽以待人则是检验家族成员道德素养的标尺,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道德尺度。家训作为明清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物化载体,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价值认同,无论是在家国同构的明清封建社会,还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都有其历久弥新的思想内涵。构建新时代德育工作体系不能摒弃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明清家训在德育教化方面的思想资源成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文化来源。因此,以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要围绕“个人—家庭—社会”几个目标逐层推进,以明清家训“修身之道”涵育个人健全人格、以“齐家之道”涵育家庭美德、以“处世之道”涵育和谐人际关系。受特定历史条件和封建制度的制约,明清时期的家训文化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因此,在借鉴明清家训涵养新时代德育工作时,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坚持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要在返本开新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从而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找到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齐家家训德育工作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