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大学生“四史”教育实践探究

2023-03-09 20:17满鑫垚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四史育人

满鑫垚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1]26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四史”教育,发挥“四史”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内容。基于“大思政课”理念深刻把握“四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总结“四史”教育工作经验和存在的瓶颈问题,探究“四史”教育的创新优化路径,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化对“能、行、好”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恩格斯曾提到:“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212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3]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重视历史以及历史的重要价值,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4]9这一重要论述,既体现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又彰显了“四史”文化的关键地位和蕴含的特殊使命。积极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把“四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一)厚植家国情怀,开辟情感共融的育人模式

“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担当,以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忠诚执着,无不体现了家国情怀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底色。厚植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四史”文化包含的百年党史、74年的新中国史、45年的改革开放史以及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的精神、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道德品质等。当前,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大学生应从“四史”文化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回应时代需求,提升应变能力,切实以自信自强、主动有为的精神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思想引航的育人效果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对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某些歪曲历史本质,混淆历史主流声音、妖魔化革命烈士等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并不断侵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冲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党、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进而影响着青年学生政治方向的正确选择。“四史”教育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牢固树立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关键之举。“四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青年学生感知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引导青年学生以信念之力、信仰之光助力个人成长、参与社会建设。

(三)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索以史润心的育人进路

价值观念的形成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体系的冲击,青年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一些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享受,形成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近年来,网络中也频频生出一些新名词,诸如“躺平”“摆烂”等新型词汇,备受青年群体的传播和推崇。这与我国倡导的主流文化、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权威性。“四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青年学生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金钱观、利益观等,保持集体主义原则、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四史”文化的独特“中国魅力”。

二、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基本经验

“四史”教育坚定了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提升了青年学生的历史素养。“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顺利开展、全面落实得益于对育人实践基本经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四史”教育开展以来,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为“四史”教育提供方向保证

“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开展及深入推进,其首要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自觉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要在推进“四史”教育中,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历史和人民群众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深刻理解将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质的“两个结合”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四史”中汲取经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接班人。

(二)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四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 周年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使用“守正创新”。强调守正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守”应“变”,守正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犯政治方向性错误。创新即从实际出发,开创新的境界,两者有机统一。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断深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必然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守正创新,以创新强守正,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大思政”视角创新发展“四史”教育实践路径,推动“四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形态。

(三)坚持学史明理增信,以“四史”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自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推进“四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的重要基石,是“四史”文化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深化发展、传播的关键所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了使中国“富”起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目标,奋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回顾历史、追根溯源,以史为鉴、以史增信,不断推进“四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四史”育人功能,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三、大学生“四史”教育现存问题

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广泛开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实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目前“四史”教育开展的实际状况看,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四史”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

部分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依然存在滞后性问题,在传播载体上有待创新。传统思政课堂、展馆参观实践仍然是“四史”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这种教育方式手段与“0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习惯缺乏契合度,导致“四史”教育难以与青年学生产生充分的情感共鸣、思想碰撞,育人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对“四史”教育的认同度有待提升

部分学生更为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四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偏见,将“四史”教育与传统思政课学习进行对标,甚至将二者等同。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呈现出功利性、形式化特点,进而导致“四史”学习教育不能走脑入心,走深走实。

(三)进行整体统筹、系统推进的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四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立足发展的实际,从学校整体设计、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推进、开展“四史”教育。仅仅依赖思政课堂去讲授和传播“四史”内容,对“大思政”理念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忽视了“四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创新优化路径

鉴于大学生“四史”教育面临的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其创新优化路径。

(一)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立足点,打造协同育人的“四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5]411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关键要素,均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情感认同以及行为选择偏向产生重要影响。2023 年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等有关部门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6]31,制定并颁布了《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7]因此,要以传统思政课为根基,实现“思政小课堂”“家庭小课堂”有效衔接“社会大课堂”,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模式。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但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要合理运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重要的“四史”教育资源。同时,学校也要定期与家长召开“云端相见”等系列交流活动,做好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为青年学生能够接受多重良好的“四史”教育提供有利的环境。二是发挥家庭教育辅助作用。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工作,主动学习、了解“四史”知识,引导孩子从“四史”中感悟时代的责任,在“社会大课堂”里不断历练自己。三是发挥社会环境氛围的塑造和保障作用。社会应履行并有效支持全面育人服务。政府需净化社会大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育人体系,完善图书馆、文化墙等基础工程建设;要深度挖掘并有效保护本地区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如纪念馆、陵园等。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家庭履行主体责任,社会提供服务保障。三者统筹发力、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不断深化“四史”教育优势,推动“大思政课”格局形成,促进“四史”文化育人元素渗透到不同空间、不同阶段,促进青年学生健康且全面发展。

(二)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为重点,开展多元化“四史”教育活动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承载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开展“四史”教育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光辉历程、中国的发展历程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效整合“四史”为根基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增强“四史”育人实效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筑牢“四史”教育思政课堂。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思政课为载体,将“四史”讲细、讲深、讲活,打造“讲好党的故事”“讲好新中国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社会主义发展的故事”系列精品课程。鼓励学生阅读“四史”相关红色书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制定读书清单,让青年学生从书中汲取“四史”文化养分。其次,开展“四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将红军长征胜利、抗战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融入“四史”教育活动中,通过文艺演出、主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各类纪念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参与。二是充分利用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如具有红色文化属性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为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可供选择的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信仰。再次,创设“四史”教育校园文化宣传栏。如设计“四史”内容主题文化墙、文化长廊和雕塑等,对革命事迹、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等进行有效宣传。鼓励青年学生共绘、共享“四史”文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同。最后,发挥社会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退伍老兵、优秀党员、最美人物等典范进行红色历史文化宣讲活动。通过鲜活的英雄事迹、革命故事激发青年学生的拼搏精神;通过40 多年改革开放的奋斗史,使青年学生了解鲜为人知的历史,增强青年学生奋斗的动力;通过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事迹,呼唤青年学生勇担时代重任。

(三)以创新传播载体为突破点,打造数字化“四史”育人路径

创新“四史”教育传播媒介载体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四史”育人元素,使大学生“四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育人属性不可小觑。一是发挥互联网中“四史”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网络突破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挖掘“四史”教育优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创新融合。[8]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沉浸式教育。结合数字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走进秦岭:‘两山论’生动实践的虚拟仿真实验”、浙江工商大学的“全链融合,卓越成长——‘鸿云成长’思政微形象文化育人新模式”等,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将教师“一言堂”式教学转变为学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教学,推动了传统“四史”教育与智慧课堂的融合发展。三是创建“四史”教育新媒体育人平台。建设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四史”平台,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推送“四史”教育相关文章与短视频。同时,鼓励师生围绕“四史”教学内容创作短视频、微电影、音乐、动漫等。通过传播载体的创新,将思想引导与教育传承融为一体,使“四史”教育元素立体化,真实且透彻地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带来“四史”文化的洗礼,使“四史”育人元素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语

毛泽东曾谈到,“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9]286“四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育人要素。深化“四史”育人建设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四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全过程,要通过聚多元力量、用多种途径,越时间、跨空间,实现“思政小课堂”“家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向同行。要把青年学生置于三者之中,通过不断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等手段,使学生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担负新时代的责任使命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四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