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波,林 丽,于 惠,林 禄,杨宇欣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医院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由于眼科疾病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眼科疾病相对于其他疾病来说更具有风险性。许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的。由于眼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若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认识不到位,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使患者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本研究旨在分析眼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及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其进行总结,制定防范对策,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效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148例眼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男性患者9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最小的2岁,年龄最大的82岁;白内障81 例,青光眼38 例,视网膜脱离7 例,眼外伤12例,角膜炎、结膜炎6 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4 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3)无精神疾病。(4)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正常。(5)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2)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沟通。(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4)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5)病历资料缺失不完整。
1.3.1 眼科专业特征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1)眼科患者的特殊性。对于眼科患者而言,由于视力障碍,在住院治疗中暗室碰伤、跌倒等问题发生的几率比一般患者都高。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国家对控盲治盲、防盲工作的重视力度增加,老年眼科患者住院频率逐年增加;除去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老年人在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这也是老年眼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2)眼科工作风险高。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它的重要性与生理特性让眼科工作拥有较高的风险。视觉功能障碍作为眼科患者最重视的问题,患者对视觉恢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如果告知不到位,就很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未发生法律及法规允许范围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障碍、缺陷及死亡[1]。近年来,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在患者增强维权意识的同时,无意中也推动了职业风险。另外,由于视力下降,眼科患者易产生情绪不稳定,在解释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很容易造成服务投诉。
1.3.2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1)眼科护理人员缺乏。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护士综合素质偏低,一些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由于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安全管理缺乏认识,处理应急能力差,形成安全隐患。(2)风险意识不强。在眼科护理中,风险意识和护理安全具有直接关系,由于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易发环节预见性不足,护理措施未能及时施行,从而使护理纠纷和护理缺陷存在,形成安全隐患。(3)眼科专业护理知识欠缺。部分护理人员对眼科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缺乏操作经验,专科技术不熟练,易发生并发症。如泪道冲洗可形成假道导致眼睑肿胀疼痛,球旁注射可导致眼球破裂、眼底出血等严重后果。眼睛的结构复杂,且暴露于人体表面,较为脆弱,眼科的专业性较强,护士的专业水平不足则无法给予患者正确的术后恢复指导和安全指导,护理操作中容易出现失误,从而伤害到患者的眼睛[2]。(4)应急能力不足。眼科患者需要抢救的情况比较少见,对于急救药品的使用次数有限,护理人员抢救工作经验少,缺乏应急能力和预见性,一旦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容易导致延误抢救时机。(5)观察病情不及时。护理人员未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情况,对病情观察不及时,不能按时巡视病房,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从而形成护理不安全因素。(6)缺乏沟通技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缺乏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耐心,眼科疾病患者往往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本来在沟通上就相对困难些,少部分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与患者或其家属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某些时间严重缺乏耐心,对患者告知义务未尽责,进而导致护患纠纷[3]。(7)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未能及时的评估患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教育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且不突出重点,增加了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由于眼科的特殊性,眼科护理工作的任务量比较大,而眼科护理人员的数量比较少,多数护理人员都忙于临床工作中,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较易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护理记录具有法律效力,但部分护士并未能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敷衍了事,降低了护理记录的规范性和法律效应,形成安全隐患。
1.3.3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治疗依从性差。部分患者不遵照医嘱用药,不按照护士指导的用药方法去做,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文化程度低且听力、视力和记忆力均下降,因此不能够很好地遵守医生交代的禁忌注意事项,家属则容易忽视对患者的看护,手术后患者抵抗力下降,当其卫生习惯不良时则容易引发感染[4]。(2)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眼科患者住院频率也在随之逐年增加。由于视力受损程度的不同,加之老年人心理、生理等方面往往有其特殊性,所以老年眼科患者在住院期间更容易出现触碰、烫伤、跌倒等安全问题。(3)眼科患者多为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疾病的几率较高,对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医护人员应注意监测患者血压、血糖及心脏功能的变化,发现异常指标,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1.3.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室地面水迹未及时擦干,病室光线不足,患者从病室到暗室,由于光线强弱的变化导致视物不清晰,若无家属陪伴,则容易发生摔伤、跌倒等情况。同时,同病房或其他病房带来的人为噪音或医源性噪音等很容易引发部分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激怒患者[5]。眼科疾病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容易出现睡眠紊乱的问题,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6]。光线过强则会刺激视力,使患者睁眼困难,且不利于恢复;光线太弱也会使得患者视力恢复较慢,还会影响视物,且若地面较滑则容易出现滑倒的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7]。
1.3.5 治疗因素的影响 眼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眼科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在患眼科疾病的同时,还可能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多种疾病共存,涉及到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数据分析,影响眼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治疗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本研究148 例研究对象中,有111 例患者受护理人员因素的影响,占75.00%;20 例患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占13.51%;37 例患者受治疗因素的影响,占25.00%;88 例患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占59.46%;15 例患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占10.14%;受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同时影响的患者有82 例,占55.41%,受护理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治疗因素三者共同影响的患者有12例,占8.11%。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是造成眼科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眼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我院针对性提出以下防范对策。
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护理安全、护理质量的保障。随着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测定护理工作的指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新指标相继出台。因此,在眼科护理人员编制中,必须加强护理技术人员引进工作,在保障护理人员数量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各项法律知识、管理条例、技术水平学习力度,从法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规范护理行为,让各项制度顺利执行。
为了保障眼科护理医疗安全,在病史采集时,必须加强对患者各类病史的收集,当意外发生能够及时采取对症治疗,保障医疗安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眼部损伤,在护理操作中必须严守“准、稳、轻”的原则,对不同操作水平和资深的护士进行考核,当考核合格后才能具体操作,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感以及结膜损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危重患者的急救培训,对于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意外风险的几率更高,眼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管理,将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在护理告知、签字的过程中,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各项操作存在的风险和意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通过聘请专业医生进行各种疾病特征、注意事项讲解,使患者对所患的眼病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患者观看眼病健康宣传教育视频,组织患者及家属参加座谈会,对于患者提出的疑虑或困惑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根据患者提出的建议,改进相关工作流程。勤于医患沟通,不仅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了护理工作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病室内应保持地板清洁干燥,环境清静、整洁,通道简化,走廊、浴室都有扶手,暗室合理简洁。患者如需离床活动,必须有专业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对于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医院开展无陪病房整体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实行全面的精心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需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得以保障。护理人员应热情对待患者,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和主管医生的专长,关注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与特点,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尽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8],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科室定期聘请专业医生对眼科护理人员进行眼科常见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角膜炎等)的知识讲座,包括各种疾病的特征、注意事项。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护理技能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外出进修学习,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认真书写护理文书,对护理记录做到书写认真、完整、准确、客观、规范[9-11]。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为患者提供温馨、专业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综合提升眼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营造良好的病区环境,规范护理操作,强化风险预见性,能够有效降低眼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出现的几率,减少护理风险,保证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