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芳 何狄强 李灏
摘 要:广东醒狮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其艺术形态深受大众喜爱。从醒狮的色彩、造型、装饰三方面分析广东醒狮艺术特征,阐述其功能价值,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载体融合视角下广东醒狮艺术创新转化新路径,旨在引发对广东醒狮文化创新性发展与传播方式的新思考,为研究本土文化、非遗技艺、艺术价值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广东醒狮;艺术特征;载体;融合创新
注:本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项目“佛山岭南非遗文化醒狮传承教育基地(孵化型)”、2023年度佛山市社科规划共建项目“广东何狄强醒狮国家级非遗项目‘校、企、社三方联动综合传承平台建设与应用”(2023-GJ142)、2022年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广东醒狮艺术特征及其创新转化路径研究”(KY2022Y12)研究成果。
广东醒狮是舞蹈、武术、鼓乐与技艺的结合体,色彩鲜艳,造型独特,装饰富含寓意且狮头形象生动,具有地域文化艺术特色。随着社会发展,广东醒狮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广东醒狮艺术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构建非遗传承中坚力量。本文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醒狮文化传承发展为例,从载体融合视角总结广东醒狮艺术的创新转化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一、广东醒狮的艺术特征
(一)色彩艳丽
广东醒狮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脸谱为基础,参考粤剧面妆进行“写色”,主要使用红色、黄色、绿色、黑色、白色等色彩塑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黄色、红色、黑色为广东醒狮传统意义上的三种主要颜色,对应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历史人物角色。整体色彩表现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象征意义紧密相关,黄色代表着仁义及权贵,红色代表着忠义和财富,黑色代表着霸气与勇猛,由此可见,醒狮色彩被赋予了强烈的人物性格特征。在色彩运用上,在明确主色调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色使颜色对比强烈、相互衬托点缀,而以黑色进行调和,色彩呈现鲜艳夺目的可视化效果,神韵俱佳,视觉冲击力强。广东醒狮作为地方吉祥的象征,常在逢年过节等场合出现,鲜艳的颜色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二)造型独特
醒狮整体造型较为复杂,各部位的形态轮廓写意而夸张,形成了具有较强识别度的视觉符号。醒狮造型有别于北狮,经过地域文化洗礼,形象风格夸张写意,强化“神似”。醒狮狮头巨大、头顶独角、五官夸张,表现为额高且窄、眉粗、眼大明亮(两眼较大且距离较远,外眼角高于内眼角向后上方延伸,眼珠为半球形而非圆形,眼珠微微凸起且能转动)、杏鼻(鼻头和鼻孔较大,鼻翼和鼻头结构凸起且圆滑,鼻梁凹陷)、口宽带笑(口巨大,似鸭嘴,牙齿直接画在颚上而非立体,上颚没有突出的尖牙)、耳朵灵活(耳朵形似“招风耳”,位于脑后,形状较小)、双腮突出、背宽。醒狮集武术、舞蹈和声乐于一体,在狮舞过程中狮子会随着鼓点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夸张的肢体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变化,表演过程中醒狮动作套路自成体系,形神兼备,不仅增强了狮舞的可看性和可感性,还让醒狮形象更具艺术性。
(三)装饰独特
佛山狮头以戏曲人物脸谱为参照,运用夸张而浪漫的表现手法,通过颜色、纹样、材质等创造了一个勇猛威武、活泼可爱和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在狮头的额、眉、眼、鼻、口、腮、耳、角、背、下颌等主要部位使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进行艺术装饰,运用虚实、粗细、疏密、曲直、黑白、浓淡、阴阳的对比手法,加强装饰性,通过构图强化图案装饰的结构美与形式美,同时运用强烈对比色装饰图案,增强视觉冲击力,强化装饰效果,醒目传神。在遵循性格外化的基础上,狮头的装饰内容与形式较多样化,可以搭配各种图形进行装饰。人们也常在狮头上配以各种饰物,如洁白兔毛、马尾毛、明珠等,使狮头更加生动,绚丽多姿。
二、广东醒狮的功能价值
(一)文化展示功能
广东醒狮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广东不同地区的醒狮艺术在表演形式、音乐、狮头造型与装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例如,潮汕地区的醒狮艺术以翻跟头、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为特色,体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的勇敢和灵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醒狮艺术则以威猛有力的动作和震撼人心的鼓乐为特色,体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的豪迈和激情。广东醒狮文化蕴含着强烈的精神力量和广泛的文化认同,具有驱邪祈福的寓意。广东本地商场开业、婚庆嫁娶、重要节日庆典都会请醒狮队来舞狮庆祝,既可以助兴,又可以表达生意兴隆、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美好愿望。
(二)精神教育功能
广东醒狮是一项具有特殊精神内涵与社会责任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教育功能,传递了“仁、义、礼、智、信”的醒狮文化精神,以独特的造型与表演形式,向观众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观众深受鼓舞与激励。比如,舞狮者可以将狮头和狮背设计并装饰得非常威武,寓意勇气和力量,然后通过在表演过程中使狮头不断扭动,狮身不停跳跃,展现其威武的形象和神态,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提升观众的勇气和自信心。广东醒狮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可以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醒狮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一个人扮演狮头,另一个人则扮演狮身。在表演过程中,两个人必须密切协作,才能让狮子表现得生动、有力。这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團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观众通过观看醒狮表演,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技艺,还可以深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社会宣传功能
广东醒狮艺术除了文化展示和精神教育功能外,还具有社会宣传功能。醒狮表演是一种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演出,经常被应用于庆祝节日、商业活动、社区庆典等重要场合,这些活动极具观众吸引力,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力平台。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醒狮以表演的形式传承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向公众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增强节日的喜庆氛围,还能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商业活动中,醒狮表演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参加活动,而且可以增加商家的曝光和销售额。例如,在一些大型商场的开业庆典中,醒狮表演往往会成为活动的亮点,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提升商场的人气和知名度。在社区庆典中,醒狮表演也很好地发挥出了社会宣传的作用,在增添文化氛围和输出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通过庆祝活动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三、载体融合视角下广东醒狮艺术的
创新转化路径
(一)依托专业,创建醒狮文化技艺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一是要有绝活的手艺人,二是要有担当的文化人。非遗传承人是广东醒狮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而教育是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向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制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引进国家非遗(广东醒狮)省级传承人何狄强,在艺术与工业设计系共建“何狄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技能大师工作室”(简称工作室),探索“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课程”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径,搭建醒狮文化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后以工作室为载体,在校园开展系列醒狮传承教育活动,构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环境。同时,邀请传承人进校开展醒狮文化与技艺讲座,举办醒狮文创设计、醒狮文化科普视频制作、醒狮操等系列文化科普与实践活动。为了将醒狮文化融入专业与课程,传承人与专业教师共同在藝术设计专业开设基于醒狮文化的创新设计课程,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提炼和归纳醒狮艺术特征,以本土文化艺术符号的形式融入包装设计、展示设计、产品设计等课程任务。
(二)融合专业特色,编写创意醒狮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传技、学生学艺的重要工具。依托设计专业特点,学校要创新教师团队与工作室技艺传承团队,围绕醒狮艺术特征,从文化与艺术融合创新角度,编写广东醒狮非遗项目校本特色教材。与传统醒狮技艺类教材不同的是,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增加创新设计与实践内容,比如,在中小学教材中增设一些醒狮图形创意设计与实践调研、醒狮文创、手工制作等内容,多元化促进中小学生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职校本教材中,依托高校创新平台,强化学生对醒狮色彩、造型、装饰的提炼与归纳能力,提出醒狮图形创新设计与应用新要求。文化的沁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优秀的醒狮技艺编写成校本教材,有助于推动广东醒狮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三)与数字媒体融合,构建醒狮符号元素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现代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依托设计专业,运用数字技术对醒狮艺术特征进行创新设计,构建IP形象,并与不同媒介进行跨界合作,增强醒狮文化展示效果。可以制作醒狮AI小游戏,植入表演套路、鼓乐等,通过虚拟技术模拟现实场景。玩家可以通过控制醒狮跳跃、攀爬、战斗等,感受醒狮表演的魅力,增强对醒狮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让醒狮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此外还可以拍摄教学影像视频,借助数字媒体传播广东醒狮文化,比如,何狄强全程指导及配音的《佛山醒狮十八式》教学短视频,通过数字技术将醒狮形态与神态清晰地展现出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可以将醒狮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借用品牌力量与自媒体平台,将醒狮艺术形象与技艺精神文化以数字形式植入广告,实现文化精神与品牌理念的融合创新,展现醒狮传承新视角。
(四)与音乐、街舞融合,挖掘醒狮技艺时代价值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的是保持文化的生命力,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扩大传统文化影响范围的有效方式是融入潮流,使其以一种新的载体融入生活,让更多人知情知艺。何狄强与陈忠民共同作词创作粤语儿歌《舞狮仔》,通过音乐文字与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群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细蚊仔(小孩子)舞狮仔。何狄强凭多年技艺经验,将左眺眺、右望望,你行前来我上膝的醒狮形神兼备的招式,以及与中国功夫融为一体的醒狮技艺特点融入《舞狮仔》,使其充满岭南少儿谐趣,展示了岭南舞狮少儿活泼可爱的灵动形象。
(五)多种非遗技艺的融合,多形式解读醒狮艺术符号
广东醒狮其拟人化的造型、传统风格的花纹图案和丰富多彩的装饰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其他非遗技艺的重要工艺装饰图形。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多种非遗技艺融合创新课程,运用色彩、造型、线条表现提炼醒狮图形,与陶瓷、珐琅画、花灯非遗技艺进行融合装饰,多形式传承醒狮文化。何狄强与国家级传承人杨玉榕合作研发“醒狮·彩灯”,实物作品送相关部门存档备案,在非遗项目进校园和开拓文创市场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多文化与技艺的融合创新为非遗传承发展开拓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综上所述,广东醒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广东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醒狮文化、艺术特征、文创的研究逐步增多,本文从载体融合创新视角,以高职文化传承创新为例,挖掘醒狮艺术特征与价值。可以从多角度创新跨界融合载体,进而促进醒狮文化传承创造性转化,实现醒狮文化与校园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等的结合。同时,将广东醒狮技艺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有利于醒狮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醒狮文化,让醒狮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曹璐熙.广府文化元素图案化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2(12):3-5.
[2]吴念,王先昌.广东醒狮的艺术特征及其创新转化路径研究[J].中国包装,2021(11):69-71.
[3]曾军伟.广东醒狮中的经典形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7(8):110-111.
[4]李广,孙文平,张海霞.岭南醒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价值研究[J].天中学刊,2011(2):39-41.
作者单位: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