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2023-03-06 01:13郑婉秋
成才之路 2023年5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

郑婉秋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新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进入新的学习状态,师生可以产生更多亲密互动。从新媒体切入,探究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围绕“新媒体背景分析”“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这几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重点联系新媒体背景,分析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新路径,挖掘更多审美元素、审美方法,将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巧妙融合在一起,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培养;以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5-0053-04

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師过于关注知识点教学,忽视学生对美的领悟。古诗词作品不仅包含大量知识点,还包含创作者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日趋成熟,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新媒体平台不再只是一种媒体平台,也不再只是一种娱乐平台,更是一种学习平台。高职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背景,科学设计古诗词教学,突出古诗词的内涵,揭示古诗词的美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一、新媒体背景分析

1.新媒体内涵概述

“新媒体”指的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通过手机、计算机、IPTV等移动终端向用户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技术性更强,可以集中反映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移动性更强,用户只要打开手机、移动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媒体资讯,不必局限于某一个固定场所或某一台固定设备。

2.新媒体对高职古诗词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已然成为当代青年获取信息和外界资讯的重要渠道,其方便快捷性也随着新技术的迭代更新而不断深化。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已成破竹之势,高职教学显然也需要融入新媒体元素,让高职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影响教学资源。通过多个新媒体平台,教师可以发掘与时俱进的新资源,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贯穿于古诗词教学,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学生接触的资源越多,思维越灵活,学习的新路径就越多,就能更积极地参与古诗词学习。第二,影响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新的教学形式。比如,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传达教育信息、组织教学活动,增加线上教学比例,加快古诗词教学进度,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教”的形式发生变化,“学”的形式也会随之变化,学生能够逐步走出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形成对古诗词的独到理解。第三,影响教学氛围。从兴趣的角度分析,面对类型丰富的新媒体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提升,能够自主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从互动的角度分析,新媒体平台联系着无数志同道合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鉴赏古诗词、创作古诗词、分享古诗词,进行跨时空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分享的快乐,感受开放式学习氛围,让古诗词学习轻松起来,多一份趣味。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凝聚着智慧、历史和文化,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在高职古诗词课堂上,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记录、模仿、背诵,还要从不同方面感受古诗词的美。作为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师,要善于分析新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一些新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让学生在审美中传承,在审美中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并非没有关联性,这两项工作可以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进一步优化高职古诗词教学,让其多一份美学色彩,辅助学生迈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

1.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受“借物抒情”之美,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亮,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月亮,还是一种思乡的心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里的冰心,不是指寒冷的冰雪,而是指纯真的追求、高尚的品格。“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中的柳条不是普通的柳条,而是蕴含着对亲人的深沉想念。学生赏析“借物抒情”手法时,要联系个人经历,细细揣摩,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了放爆竹的习俗,描绘了新年的热闹景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通过一年一度的灯会,展现了元宵节的氛围。“中秋天气似重阳,幸有庭前桂子香”围绕天气、桂花等特殊意象,凸显了中秋节的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2.学生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古诗词教学

高职古诗词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古诗词教学。例如,对于《夜雨寄北》这首诗,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1)自由诵读。各小组自由诵读诗文,先从情感上进入诗文意境。2)依次发言。各小组成员依次发言,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3)自主总结。结合各小组成员的观点,总结诗文的情感、主题。4)拓展分享。以“多媒体讲述”的方式邀请学生上台分享,介绍类似主题的古诗词,进行古诗词拓展性学习。在每一个学习环节,学生的审美能力都能发挥作用。比如,如果学生审美视角成熟,可以在诵读环节快速抓住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巴山”“夜雨”“秋池”“西窗烛”等,理解其内容,理解李商隐内心的深情,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意义。

3.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可以相互融合

传达古诗词知识、锻炼审美能力,都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这两项工作有着同样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项工作融合起来,强化审美教育。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节奏匀称、内容凝练的古诗,其中的美学色彩耐人寻味。“朝辞白帝彩云间”:在白帝城的上空,是否真的有彩云环绕?诗人心中的彩云是什么?“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距离江陵,是否真的有千里之遥?诗人为何会有“一日还”的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两岸传来的声音,是否真的为猿鸣?猿鸣在耳边回荡是什么样的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小小一只船真的可以驶过万重山峦吗?小船经过万重山峦时,船上之人的心情如何?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由表及里地看待诗文内涵,理解何谓虚、何谓实,在虚实之间体会诗文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1.结合新媒体资源,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美

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这一连串的叠词读起来颇有韵味。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搜集相关朗诵资源,让学生以聆听、观察的形式感受叠词所传递的忧伤之情、凄清之美,从而强化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庭院深深深几许”连用三个“深”字,不仅写出庭院之幽深,而且通过幽深的庭院表现出深闺少妇的寂寞、哀怨。整首词上阙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深深的庭院中,我们仿佛能够看见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下阙着重写情,美人迟暮,盼君归而不得,怨愤幽恨之情自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不仅“语言浑成”,而且“意欲层深”,女子登上高楼却不见章台路,心中无比思念,却思而不得,望不见丈夫的身影,只看见被暴风雨摧残的花朵,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从而潸然泪下。此刻,在女主人公眼中,花不只是花,花已化为人,于是向花痴情发问,无奈花儿不但不理不闻,还仿佛故意抛舍她一般飞过秋千去。通过这自然浑成、质朴易晓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真挚深沉的情感。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语言美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新媒体搜集诗词朗诵资源,充分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蕴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为你诵读”等APP上选择恰当的配乐,让学生进行诗词吟诵,并将自己的吟诵作品分享到学习通平台,再进一步赏析诗词意境,谈自己的体会。这种借助新媒体平台“融情于诗”的方式,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能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搜集新媒体平台上的改编歌曲,如《思君》《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等,鼓励学生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让学生一边体会语言之美,一边锻炼创造美的能力。

2.利用新媒体环境,探讨古诗词的情感美

利用新媒体环境,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古诗词的情感美。以《关雎》为例,该作品主要展现男女相恋的情愫,其中传递出来的情感之美,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遇见淑女,是美好的开始,每个人心中都对爱情有美好的憧憬,为此,教师可以在微信群发起“关于遇见的故事”讨论,让学生先进行个人分享,再谈谈对《关雎》中的情感的理解。“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爱上一个人,总是伴随着想念和纠结,这是爱情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难忘的爱情故事征集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美学对比,分析古代人和现代人对爱情的表达的异同。讲解完《关雎》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分析层层推进的情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情感美的认知。

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是一首咏叹离别之作,其蕴含着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词的开端直接对眼前情事进行铺叙,“尊前伤别,芳容惨咽”,继而转入对人生的思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将眼前的所见之景、心中所思之情,推及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自然风物本无情,只因有了多情人,明月、清风便也有了情,这些自然景物都成了引人感伤的有情之物。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就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理解和感悟。“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本质就是表达思想情感,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学生过往的经历和情感,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美。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离别,对于离别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同时学生也学过一些有关离别的诗词,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为此,教师可以在学习通平台发起讨论,请学生分享自己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场离别,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借助新媒体平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借助新媒体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呈现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例如,李商隐的《锦瑟》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想象,营造出一个个独特的意境,如“庄生梦见蝴蝶”“沧海汇聚珠泪”“良玉化作生烟”等。这些意境虽美,但比较抽象,学生未必能产生触动。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搜集“瑟”“蝴蝶”“杜鹃”“大海”等素材,按照诗歌中的逻辑关系制作成短视频,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意境,并提醒学生以联想和想象为路径,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体现出对过去的怀念和遗憾之情,作者也在想象:为什么当时的自己不懂得珍惜,内心一片茫然。为此,教师可以组织“抖音每日一拍”活动,记录校园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体会流逝的每一天,用心感受作者的那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再如,在苏东坡的《蝶恋花·春景》中,上阙用暮春时节的几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动人的春景图,在杏花凋零的淡淡哀伤中捕捉到了些许亮色,景中满是情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花褪残红青杏小”,花儿凋零了,总是一件伤感的事,但作者在伤感中又看见了生机和希望:花儿虽然凋零,但会有一个果实长出来,小小的青色的杏便是伤感中隐含着的有关生命的生机和希望。学生读到这里时,或许能勾起脑海中暮春时节众芳摇落的画面,这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观察并找寻衰败中暗藏生机的场景,用短视频将其记录下来,用词作为文案,诠释其所表达的意义。这样,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能更好地感受这首词的意境,产生更强的代入感。“枝上柳绵吹又少”写柳絮一直在飞,飞絮在空中摇曳、飘落,让人感觉有些悲伤,可下一句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又揭示出:每一个飞絮飘到任何一处,都会长成新的植物,诞生新的生命,所以无须悲哀。在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很多这样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这样的画面,并用手机拍摄记录下来,然后配上相应的文案,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还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生命中的美。下阙用了四个蒙太奇手法,“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四个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青春活力的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蒙太奇手法选景进行拍摄,制作符合该词意境的短视频,再现词中意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的意境。同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摄制的优秀作品发布到微信公众号,让大家鉴赏和学习,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又能让古诗词教学走出课堂,构建“文本—教室—室外—网络”的多维立体空间,形成“探究—参与—互动—体验”的全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藩篱,延展古诗词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让古诗词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时时刻刻都能汲取古诗词的养分。

四、結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古诗词课堂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一个美育课堂,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采取以下策略开展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新媒体资源,从语言视角出发,深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利用新媒体环境,聆听不同观点,积极探讨古诗词的情感美。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造特定情境,用心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在不断变化,相关平台也在不断升级,高职语文教师要带着一种勤于学习的心态,主动更新对新媒体的认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翟赫.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诗与韵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03).

[2]刘佳媛.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审美意境的表现———古诗词歌曲《关雎》演唱解析[J].艺术教育,2019(01).

[3]张保凤.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的“教”与“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8).

[4]周莉.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12).

[5]葛丽,蒋先梅.高职院校以“读、演、研”活动为载体的古诗词教学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Zheng Wanqiu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Yaan 62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teachers can try new teaching methods of ancient poetry, students can enter a new learning state,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have more intimate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new media background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It focuses on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new path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cavates more aesthetic elements and methods, and skillfully integrate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beaut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new medi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ability; cultivation; educate people with beauty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