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种凤仙花”为例

2023-03-05 09:10:48闫鸿伟曾素林李嘉欣
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表现性核心

文∣闫鸿伟 曾素林 李嘉欣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培养个人终身发展的生存能力、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技能。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意味着小学科学课程在核心素养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将课程教学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其中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大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旨在建构有效教学的课堂,倡导在课堂中将教、学和评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途径。[2]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整体框架,让学生通过表现性学习完成探究性任务,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科学课堂中知识碎片化、理解生硬化、巩固滞后化等问题,从而落实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新课标要求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Standard-based reform),要求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90年代中后期,英国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指出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3]关于“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研究也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开展的教育改革工作,这些研究致力于将评价与教学相融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由此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是“基于标准”理念的延伸,源自对教育质量检测和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科的日常学习评价,以评价促学习,把评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评价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协同效力,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4]因此,“教学评一体化”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一体化。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和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5]《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中提道:小学科学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融合创新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它的改革关系着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课堂的学习评价要覆盖新课标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不仅需要有终结性测评,更需要有过程性测评,各种形式的测评相互补充,才能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6]学习评价紧密地融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教学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同时,学生也能及时反思所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追求有效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呈现优质教学,也要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保持步调一致。同时,教师需要设计目标一致的教与学的活动,利用评价减少教与学的偏差。因此“教学评一体化”是有效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知道“去哪里”“如何去”“现在在哪儿”。“去哪里”即教学目标,就是目的地;“如何去”即教学过程,就是工具;“现在在哪儿”即教学评价,就是导航。[7]如图1所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结构模型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相应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的真实学情来确立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统领,问题和情境为连接桥梁,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评价活动有机融合,做到教中有评、评中有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小学科学课堂以探究为核心,更容易契合“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要求。

图1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结构模型

(一)以目标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有效观测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设定最终会指向课程或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借助多个目标的组合将教学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这是“教师中心”的体现。这样的弊端就是学生只能依靠教师的引导才知道“去哪里”“如何去”“现在在哪儿”,学生自身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的运转中,也不知道自己应达成何种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将目标直指学生的学习,突破了在教学结束时以预设的评估手段来检测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评形式,在教学前就将学业成就目标以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以探究、思考与理解为核心的科学课堂中,学生不会执着于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更加注重同伴间的相互切磋,在良性竞争的课堂中提升自己。[8]明确的学业成就目标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追求逐渐、连续提高的目标,在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积累成就并实现进步,其中也包含学生转化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与迁移的过程。[9]在“目标导向”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主动参与,清楚自己应该“知道什么、掌握什么、能做什么”,以及“程度如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时的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有效教学。

(二)以过程为依据:设立驱动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表现性学习完成任务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组织策略下,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表现性学科任务,同时设计量规,引导学生开展表现性学习活动,根据量规适时开展教学评估,以此做出最佳教学决策,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10]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在学科内容、学科方法、学科目标和学科交叉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知识,而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习内容则更侧重语言、数字和文化等;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注重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其他学科可能更多地采用教师讲授、练习和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按照小学科学的课程要求,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索和发现,通过实验、观察、合作讨论和探究等方式,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和原理。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强调学生要进行表现性学习。表现性学习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表现性学习,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入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汇报、演示的方式来展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和展示,而不仅仅是书面考试或简单提问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根据学业成就目标制定任务,包括一系列需要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或行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表现性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就。任务清单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提供清晰的指导,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评估学生的依据。

(三)以评价为链条: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及时反馈促进有效教学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并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新课标要求学习评价要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但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中,终结性评价是最为常见的评价方式,主要由教师通过作业、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总结性评价。单一的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只能培养出善于考试的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热爱科学知识。

评是“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的关键一环,贯穿教学始终,其中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任务清单评价等过程性评价。在如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可采用在线测验、互动式练习、学习分析工具等手段,实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提供即时反馈。科学的学习评价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思路是逆向的,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与教学目标和方法相适应,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促进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思维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11]在我国有许多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但是与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设计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单元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种凤仙花”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一)预设合理的单元目标

1.提炼单元核心概念

提炼核心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聚焦课堂的探究方向。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中的生命科学领域包含六大主要概念,其中“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植物都能繁衍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等概念与本单元教学重点密切相关。[12]本单元旨在探究凤仙花的生物特征以及生长环境,单元核心概念应提炼为“植物的生长规律”。本单元的主题是种植凤仙花,学生可以将单元核心概念融入日常生活。提炼出单元核心概念是为了从单元整体、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的视角,让学生全方位走进真正的科学文化,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搭建驱动型问题支架

课程教学要以一种有目的的、系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以问题来驱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有效提问,以递进的驱动型问题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把握探究方向,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解决驱动型问题的同时增加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如图3所示,教师可根据引入型问题、递进型问题、探究型问题和拓展型问题组织教学,发散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思考。[13]

图3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驱动型问题模式

如表1所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播种发芽”“养护凤仙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凤仙花的一生”,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立足教学内容展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对各个问题进行提炼、筛选和整合,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围绕单元核心概念展开,促使学生主动质疑、敢于实践、乐于探究,最终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表1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驱动型问题支架设计

3.预估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研读新课标可以得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植物都能产生后代,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14]三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对世界萌生了探索的欲望,对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事物有很大兴趣。据此可以对本单元的目标学习效果进行预设:一是能够描述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并能知道各个生长阶段的周期以及特点,理解单元核心概念,掌握事实性知识;二是能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亲自播种凤仙花,对种植过程进行描述和总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劳动技能;三是能够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产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规则

1.灵活选用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评价穿插在教学始终,单元评价与单元目标保持一致,为实现单元目标提供学习证据。新课标提出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实时精准的反馈作用,小学科学的课堂是探究的、思考的、变化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用终结性评价进行评测,单一的评价手段使得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但是,也并不能直接否定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任何评价都应是开放的、形式多样的,传统与创新的评价相结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灵活的评价方式,如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过程性评价形式,在教学各环节进行多次的评测,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下来,建立学习档案,并通过测验和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形式来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质量检测。同时,教师也应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追踪访问等形式,及时获取评价,收集学习证据。

2.合理设置评价任务

威金斯等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道:表现性任务也称作表现,一般是通过复杂的教学挑战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它包括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是一个或多个教学产品或教学成果的具体表现。[15]设置表现性任务是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手段,表现性任务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串联,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不能只靠教师的传授,需要自己更多地参与和挑战。表现性任务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表现性学习,通过挑战复杂的任务来获得成就感。本单元设置了两个表现性任务:一是种植实验,教师事先准备凤仙花、大豆、花生三种常见植物的种子,除凤仙花外,其余两种由学生任选其一进行种植;二是实地考察,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场所,或在家长陪同下自行选择的地点,实地观察凤仙花,与其他植物进行比较,并形成描述总结。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学科学的表现性任务更偏向实践,这也恰恰锻炼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3.科学制定评价标准

新课标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提到:“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16]因此,依托评价量表开展课堂过程性评价,要注意在制定评价过程中明晰等级标准,让学生在评价开始前就明确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好”。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质性评价理论,这一理论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从而确定学生目前所处的能力和思维水平,[17]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进行不同的标准划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水平预估,从而更科学地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反馈进行反思学习。如表2所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种凤仙花”单元要求学生观察凤仙花从种子发芽到植株死亡的整个过程,强调探究实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六个维度,并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评价。

(三)安排适宜的课堂活动

1.单元整体课时安排

在制定评价标准后,就需要确定单元整体课时安排。单元主题和单元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单元主题是单元教学的线索,可将看似相对独立的单元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单元内部的统整性。教学活动应统筹单元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厘清内容的结构,以目标为核心,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递进式的课时安排,既要关注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要注意科学核心素养目标在课堂中的实现。具体课时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种凤仙花”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2.设计学习活动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要求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后要设计教学活动,而单元整体教学需要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加以驱动。活动的实质就是以落实科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系统分析教材的知识内容结构,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动手实践,教师利用活动所承载的教育价值,进行有效的整理,根据预期目标和评价依据进行课时安排,并确保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如表3所示,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知识的逻辑为基础,按照课时创设有思维容量的递进式学习活动。

3.反思评价结果

在课时结束后,教师与学生都应进行相应的反思,从而转化评价结果,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如表3所示,在单元整体活动中设有评价反思的过程,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由此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撑。在第7课时,学生进行任务完成汇报与成果展示,教师、学生之间都可以评价其成果水平,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再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报告,在第8课时再次呈现,达到质量提升的效果。对学生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进步过程。通过总结报告的撰写,学生能够反复厘清单元学习内容的结构,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自评,为自己的学习明确方向。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表现性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4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江西教育B(2018年5期)2018-07-29 12:05:42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新校长(2018年7期)2018-07-23 02:58:58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