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鑫月
“现代技术的每一次迭代与突破,都会引起社会不同领域的强烈回应,并激发教育工作者对于变革教育的持续深思。”[1]2022年11月底,美国OpenAI公司推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该技术一经推出便风靡全球,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吸引了超过一亿的用户,迅速成为科技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ChatGPT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聊天机器人技术”[2],较之上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它的优势在于纳入了“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方式,能够理解用户使用过程中输入的文本,在相应的“指令”下进行文本的输出反馈,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与用户进行持续的对话式交流。智能技术这种独特的优势能够为教育领域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提供强大的动力,而技术的智能发展带来的学生学习形态的变化便是教育变革前奏的表现之一。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在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学习为切入口,分析这种新兴技术在支持学生学习方面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指出该技术辅助学生学习的内在限度,之后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防止学生主体在ChatGPT技术于全球范围内激起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这对于智能时代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ChatGPT技术的逻辑就在于通过大量数据文本的预训练,建立文本生成规则,并基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方式不断丰富自身文本内容,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之上理解并模仿人类语言,进而进行文本输出。这种生成式智能技术不仅具备上一代技术的智能优势,而且其在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以使用户在与技术交互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也使得ChatGPT在助力学生学习方面拥有更多的可能空间。
其次,评价反馈的即时性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总结反思对于提高学习成效、巩固学习成果而言十分重要。有研究者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监控和即时反馈功能将有助于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提升”[3]。学生在使用技术分析问题时,可以先将对问题的思考以文本的形式输入到ChatGPT中,技术能够借助自身的算法模拟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对解决路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不足。不仅如此,智能技术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即时的评价反馈后,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需求对技术进一步地追问,明确自身学习存在的薄弱点,结合技术的实时反馈进行渐进式的自我反思,进而在这种对话式的人机互动之中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水平。
“ChatGPT 带来的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搜索将逐渐地不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和聊天机器人之间的对话和持续多轮次的对话。”[4]任何智能技术产品的开发都要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以及模型训练。传统技术的模型训练往往局限于以往相对封闭的、有限的数据库,在面对外界的变化时无法主动纳入新的数据。在应用过程中,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是使用者发出“指令”对技术进行刺激,之后技术借助搜索引擎的功能对其做出机械化、模板化的反应,在语句的输出上较为僵硬。ChatGPT技术的出现能够克服这种技术的非自然表达,它基于自身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在文本的输出上具有了拟人化的特征,能够理解使用者传递的信息,并以接近人类语言风格以及表达习惯的方式生成“人话”,主动结合与用户交互过程中生成的数据信息去优化自身的原始算法。当同一个使用者在结束上一次交流后向其再次发起对话指令时,技术能够根据历史对话的记录分析了解对使用者个人特征风格,快速生成相应的信息,实现人机的连续对话,促使原有的人机单向交互模式转化为一种双向交流对话的全新样态。ChatGPT技术的这种“类人”特征能够使学生在与其交互时更好地调动自身学习的能动性,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ChatGPT智能技术在理解学生传递的文本信息后与其进一步展开对话交流时,能够结合学生个人的风格将反馈信息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既能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去理解知识文本信息,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智能技术产生之前,学生对于自身学习需求的认知往往比较模糊,学习的需求多数表现为教师对其学习行为的外在要求,学习资源的获取主要依靠教师对有限教育资源进行的统一分配,学习活动的开展也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缺乏对自身学习需求的清晰认识。智能技术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状态等方面,为学生认识自我、调整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ChatGPT在原有智能技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迭代升级,不仅能够对学习者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过程进行精准的记录和分析,还能够实现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注,敏锐地捕捉其学习状况发生的变化、学习策略的改变,进而及时调整文本信息的输出与呈现,使反馈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学习的步调节奏相匹配,保证提供的学习资源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真正以个性化资源配给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同时,ChatGPT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评价,面对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ChatGPT能依靠自身的“对话”功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并提供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知识理解水平的量身定制的解释”,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为其提供帮助,进而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内化、整合知识。通过学生与智能技术之间信息的双向流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在ChatGPT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成为可能。
尽管ChatGPT作为新一代智能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及应用价值,但是技术应用的理想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涉及到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上的风险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难题。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智能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内在限度,才能够在这股智能化的浪潮中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功用价值,把握好技术促进人的发展的方向,在合理的应用范围内发挥技术的智能优势,进而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ChatGPT技术训练数据的滞后性以及对语词意义理解的局限性影响了人机交互过程中文本反馈的真实性与准确性。ChatGPT技术对于学生学习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生成相应的文本内容,并辅助其分析理解,因而技术自身囊括数据信息的深度与广度、对信息含义以及信息之间逻辑关联的理解都决定了技术文本输出内容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这对学生知识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就当前ChatGPT技术预训练使用的数据库来看,其语言模型生成的数据库停留在2021年以前,而对于2021年之后的信息一概不知。技术自身数据集的封闭性使其难以涵盖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知识信息,进而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往往具有滞后性,难以满足学生当下学习的需要。同时,ChatGPT技术虽然能够借助自身算法去获取词句之间的关联,以实现对语句的意义理解,但其本身并不具有理解能力,技术提供的反馈内容是“在大数据基础上根据统计得到的概率生成文本”[5],文本内容的生成仅仅是从语言逻辑的严密性出发对信息进行的组合重建,全然不顾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导致其“生成的文本内容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概念误用甚至捏造信息等”[6]问题,在文本生成与分析反馈上容易出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现象。“之所以说‘一本正经’,就因为ChatGPT输出的文本语言逻辑严密;之所以说‘胡说八道’,就因为有时它输出的文本内容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7]学生在与技术交互的过程中,技术自身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会使学生在面对这种具有事实性错误或不合理的文本时难以甄别,在无形之中被技术生成的内容所误导,使学生产生认知的迷茫与理解的障碍。
其次,ChatGPT技术响应学生指令的前提条件限制了其助力学生学习的能力限度。ChatGPT技术开发过程中将人类语境纳入系统,使其能够结合上下文与人进行持续的对话,但是技术的工作方式是先对使用者输入的指令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文本输出,即人机“对话”的发生始终需要使用者主动提问,技术始终处于被动应答的地位。人与技术之间的双向交互难以“通过平等对话启发提问者的思路,只能‘言传’而不能‘意会’,不能借助没有答案的问题启发人的思维”[8]。同时,如果学生在与技术互动时所发出的“指令内容尚未包含在已有的预训练范围内,则有可能出现对话不能启动,或者尽管生成了对话,所答却与所问不相契合,甚至是毫无关联、完全荒谬”[9]。ChatGPT技术响应使用者发出指令的前提条件,意味着学生只有具备更好的提问能力才可以通过技术获得所需的资料信息。智能技术对于训练指令的依赖可能难以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进而也限制了其辅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发挥。
最后,ChatGPT技术在训练时的文本均采用英文形式,这也限制了技术在与学生进行交互时的文本理解与表达的能力。“ChatGPT是基于一种特定语言训练的,它可能会出现不能识别异构语言的情形,导致信息得不到恰当的翻译。”[10]由于中文与英文在语言逻辑以及表达习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智能技术在对学生输入的文本进行理解时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在后续的学习资源寻找、文本内容分析时出错,加上技术自身训练所获得的表达形式也可能会与中文的语言习惯不相适应,对于文本内容的输出反馈可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困难或错误,加大学生的认知负担,进而降低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首先,ChatGPT技术自身的意识形态可能影响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ChatGPT技术并非是一种完全客观的、价值中立的产品,在技术训练开发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自身的意识形态倾向,并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ChatGPT执行对话任务的前提是先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不断丰富原有的语料库,之后通过对外界输入的文本进行消化理解并生成内容反馈。技术训练使用的语料库原本就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此基础上训练生成的语言模型也会在无形之中具备意识形态的特征。在技术语言模型生成的预训练过程中,“一旦ChatGPT 在语料库受到‘伦理的污染’ 或‘数据投毒’,其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产生巨大危害。”[11]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当前的“ChatGPT 在训练小众数据组时就已表现出偏见:对少数群体带有歧视,不能公平对待”[12],“相关资料显示,一组由 ChatGPT 撰写的代码传达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信息”[13]。同时,由于技术训练时使用的更多是英语语料,其数据信息也多是英文数据,其中不免会夹带一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智能技术对于信息不加选择地进行“吞噬”“吸收”,其在后续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生成的文本可能会将西方的话语体系向学生渗透,让学生在这类信息的持续浸染下逐渐丧失他们自己分析问题的价值立场,造成个体价值观的扭曲与坍塌。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技术在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后,具有很强的识别并满足学生学习偏好的能力,能够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兴趣偏好进行文本的输出与呈现。由于学生还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个体,其对于未知的事物往往天然具有好奇心理,当学生对技术的指令存在不良的价值取向时,智能技术会在难以辨别的情况下给予认同,使得这种不良的价值观在人机持续交互的过程中得以固化,造成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异化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下,我国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充裕了,部分大学生逐渐淡忘了艰苦奋斗,少数人甚至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追求舒适享乐,贪图清闲安逸。对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警觉。闽东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畲族文化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勤俭纯朴等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生动案例,必须充分利用。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价值观。
其次,智能技术的表述方式可能反向驯化学生主体的言语表达。尽管ChatGPT技术在纳入人类语言情境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使用者输入的文本信息,但是技术终归无法领会人类言语表达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它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交互时总是基于一定的模板进行信息输出,“在互动问答中将形成普遍性的或‘非人非机’双向训练的‘中性化’融合式表述方式”[14]。学生作为独特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在言语表达上会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但是为了能够与技术建立“对话”的关系,学生又必须主动转变自身言语表达的方式,接受技术对其话语风格产生的约束与影响,进而在人机互动过程中理解智能技术所生成的普遍化表达。然而,“在这种套路的模仿与强化中,人们拥有统一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网络,学习者极可能成为均等化、标准化的人,其鲜活的精神与语言被通用大模型高效而规整化的表达磨灭。”[15]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主体的个人特质在无形之中被技术消解。学生若想使用技术进行学习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言语表达,强迫自己去适应技术在文本输出时的信息表述方式,并以技术能够识别的、可理解的语言唤起技术的“对话”能力。此时的技术不再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手段,而是在人机交互关系的异化下逐渐成为学生开展学习的目的。智能技术的介入“使一切都化成千篇一律的和无本质的东西”[16]。在学生与ChatGPT技术的持续对话中,技术渐渐支配与控制学生的言语表达,不断消解学生言语多样化的特质,导致个体在言语表达上逐渐不自觉地向技术的表述方式靠拢,最后导致学生主体语言同质化现象产生。
首先,ChatGPT技术对学习过程的简化可能会造成学生认知发展的浅薄化。ChatGPT技术能够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提供收集整合资源、量身定制计划、即时反馈结果等服务,且针对学生的提问能够直接生成答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只需要等待智能技术的“投喂”即可。然而,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加重要。正如杜威所言,“学习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17]。ChatGPT 技术提供便捷服务的确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贴心”服务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极简化处理:智能技术代替学生完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解读、探索、思考、总结、领会等重要环节,学习方法的习得、认知能力的提升、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被技术排除在外,学生学习时对知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理解的意识活动被技术的逻辑推理运算所取代。此时,任何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只是冰冷的无意义的信息,原本灵活、生动的知识习得活动逐渐演变为机器般呆板僵化的知识灌输过程,技术带来的“即得性”快感使学生渐渐遗弃了原本深度学习的模式,其对于知识信息的理解也仅局限在技术生成的粗浅化的分析解读上,长此以往逐渐成为一个认知发展浅薄的人。
其次,ChatGPT技术自身的“机器化”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情感发展的冷漠化。尽管ChatGPT技术在自然语言理解上的突破使其开始具有“类人”的特征,但是其本质上依旧是一种工具,它不具备任何的情感意识。在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虽能够借助数据的逻辑运算担任文本信息的处理与呈现工作,但是对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能力还不太成熟。智能机器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接收学生输入文本信息的刺激并给予反馈,学生在获得技术给予的文本反馈之后再次做出相应的指令,人机之间的双向反馈均是在接收到来自对方的刺激之后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并不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所渗透的情感信息,无法在对话中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双方之间的对话只能停留在知识文本信息的流动上,学生原有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精神对话等需求被技术这种机器化的互动方式直接略过,使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出一种机械化、工具化的特征。在这种无情的人机互动下,学生逐渐被异化为一种情感冷漠、呆板麻木的机器,而不再是具有丰富情感、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
最后,ChatGPT技术的个性化服务可能会导致学生自由意志的弥散化。ChatGPT技术自身的算法能够根据与学生交互过程中生成的数据进行自我优化调整,这会使技术对学生学习的特征、喜好等方面的分析更加精准,在资源推送上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口味”。ChatGPT技术经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化分析后,以碎片化的方式将知识信息进行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过多操心,只管坐享智能技术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也只需要将其直接转交给技术,便能够快速得到问题的答案。然而,“频繁寻求技术的帮助对于新生代学习者来说更像是饮鸩止渴,所获得的片刻的效益满足会慢慢侵蚀他们的独立人格”[18]。学生在智能技术提供的“温水煮青蛙”式的服务之下容易滋生或助长他们学习时的惰性心理,在与技术的长期交互下可能会主动放弃其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与思考创造能力,陷入对技术的依赖中,降低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智能技术的精准“投喂”会使学生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逐渐弥散其学习的自由意志,进而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呈现出技术变成发号施令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为执行技术指令的机器的异化现象。
经过上文对于ChatGPT助力学习变革的可能空间以及内在限度的分析,可以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进一步看待ChatGPT等新兴智能技术驱动学习变革的应用前景,在面对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高歌与欢呼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对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行冷静审思:如何在发挥智能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应对伴随出现的技术上的困境、伦理上的风险以及人的发展上的难题。
针对智能技术自身困境导致其驱动学习变革能力受限的问题,首先应在技术开发的源头上采取措施,不断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进而为技术驱动学习变革创造更大的可能空间。具体的措施如下:
其一,保证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提升语言模型的泛化能力。当前ChatGPT技术的训练数据主要局限在2021年之前,其数据收集时效性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语料库的全面性以及在人机互动过程中技术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引发关于文本输出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智能技术的核心机制就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运算并进行深度学习,保证训练数据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应对技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尴尬现状。在智能技术研发阶段,通过“在成本可控范围内提升训练数据的质量及模型量级的更新迭代,强化对特定领域专业问题的理解,实质性地加强智能机器系统在数据训练过程中的深度学习、理解与筛选能力,提供全面和适用性强的文本答案,克服多种语言、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偏差与误差,提高模型的道德性及伦理识别能力”[19]。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技术训练语料库的不断扩充,能够保证其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使得训练生成的语言模型能够及时优化升级,进而在接收到学生发出的文本信息之后借助算法的处理,从不同的数据信息中筛选出最能够满足学生当下学习需求的准确而全面的最佳反馈。另一方面,训练数据的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技术反馈内容存在偏见的问题,使智能技术在面对从外界输入的与训练数据相异的文本“指令”时,能够识别输入文本信息与初始训练数据信息之间的偏差,敏锐地“洞察”、准确地“解读”学生应用技术的意向需求,提升技术内部系统执行指令的敏感性,在技术“对话”能力的唤醒上实现由人被动适应技术到技术主动适应人的转变,保证技术使用过程中其能力发挥的稳定性。
其二,研究总结智能技术生成文本的规律特点,及时向学生普及使用技术的相关内容,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由于ChatGPT技术开发时训练使用的数据库为英文数据库,其文本输出时在语法、语义的使用上可能难以与中文的表达规范相契合,这就需要研究者立足本土,不断分析总结技术输出文本的规律以及特点,之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向学生进行宣传反馈,给予学生技术使用上的指导。这既能够提高学生理解智能技术反馈信息的能力,灵活地使用技术获取学习所需的资源信息,也能够帮助学生在使用技术时提高自身文本输入的严谨性,进一步提升智能技术给予反馈的准确性。
智能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人造物,其在开发的过程中会被赋予一定的意向性,即技术并非是价值中立的存在物,技术使用时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带来哪些潜在的伦理风险,主要受到来自技术开发人员在进行数据收集训练时的偏见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使用意图的影响。因此,面对“ChatGPT所导致的伦理问题看似是人机问题,实则是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伦理问题,是人的伦理而非物的伦理”[20],其风险挑战的应对也主要是对人的开发、应用技术的行为的约束与规范。
首先,制定智能技术开发应用的规范指南,从源头上对其潜在的伦理风险进行疏导。一方面,智能技术自身的算法偏见、意识形态等的生成主要来源于技术研发时所使用的数据,可通过相应的指南引导技术开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原始训练数据信息的审核,对其中蕴含的不当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从而提升训练数据库的质量,减少技术研发过程中埋下的伦理隐患,以提升智能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通过智能技术应用指南的制定,帮助学生明确技术运用的合理范围,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使得行为有所参照,进而做到理性、审慎、正确地发挥技术智能优势,灵活、能动地应用技术为自身学习服务,始终将技术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手段地位,以保持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与地位。
其次,完善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技术风险问责体制。智能技术伦理指南的制定应注重内部引导,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强调外部约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主要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去约束、规范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违法等行为,明确技术风险的责任主体,以便在问题出现后对相关主体进行问责。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既能够督促技术研发人员在开发技术过程中坚守职业道德规范,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断深化技术的智能水平,始终坚守技术伦理底线,也可以使技术应用者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潜藏的伦理风险,自觉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调整自身的不当行为,确保始终在合理的范围内应用技术。在应对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时,“伦理和法律应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且广泛的保护网络”[21],才能确保将“善”作为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以合乎伦理的方式促进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功效。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智能技术应用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支持,但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学生认知浅薄化、情感冷漠化以及意志弥散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仅依靠技术开发人员或使用者中任何一方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在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下才有解决的可能。
其一,技术开发人员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的立场对智能技术内在脚本进行设计。“脚本”的概念是由拉图尔提出,主要强调技术对于人的行为存在引导作用,技术内在脚本的设计规定了使用者应用技术的行为。当前ChatGPT技术内部“个性化服务”脚本设计主要是通过与人开展持续的对话互动,实现对用户自身兴趣需求的把握,进而方便快捷地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减轻其开展实践活动的负担的同时提高活动效率。智能技术内部的设计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准确推送、问题答案即时反馈等个性化服务,这虽然能够实现对学生主体学习需求的及时关照与回应,但也在无形之中渐渐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主体能力出现退化,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与异化,这正是智能技术在初始设计时未考虑到学习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别而出现的问题。面对智能技术对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限制,技术开发人员应当考虑教育领域育人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与规律,进一步完善智能技术在接收学生学习需求后生成反馈的内在逻辑,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一些必要的关键环节能够做到亲力亲为,引导其始终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开展活动,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扩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获得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
其二,教育者应当作为ChatGPT等智能技术与学生学习之间合作共善的促进者。一方面,在技术应用层面通过开设与智能技术相关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宣传讲座等,不断培养并提升学生应用智能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必备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善假于物,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为自身的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层面,教育者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技术应用场景模式的研发之中,结合自身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学习活动发生的理解、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为智能技术开发人员的研究提供理论启发与经验借鉴,进而提升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促进人的发展的适切性。
其三,学生应当明确自身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应用智能技术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做自我的教育者。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初衷所在。智能技术服务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而学生“自我的建构是他人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是机器人的事情,但是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成为饱满的人乃是学生自我人格教育的重要使命”[22]。学生只有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审视技术助力自身学习、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限度,才能在应用技术过程中自觉限制自身对技术的依赖,脚踏实地开展学习活动,主动参与现实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交流、精神沟通等方面需求的满足,进而在“智师”与“人师”的双重辅助下提升学习活动的质量与效率,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兴起,展示了智能技术助力学生学习变革的广阔前景,但是,任何技术的诞生都要不断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逐渐接近完善。面对ChatGPT类产品智能技术的出现,应当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技术,积极发挥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但同时也要在这股智能技术的热潮中保持一种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智能技术为学生学习带来的挑战,清醒地认识到智能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哪些风险,尽早地采取措施预防和干预智能技术自身发展局限导致的困境、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风险及其引发的人的发展的难题。从深化智能技术革新研究,完善智能技术应用监管体系,加强智能技术应用的多方协作等方面入手,这些既是消解技术应用风险挑战的基础,也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驱动学生学习变革的前提。当前,ChatGPT技术内部语言模型在生成式的训练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可以预见的是,智能技术的颠覆式迭代发展正在为教育增效赋能的实现增添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