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积极构建家园共育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实现协同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本文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落实为目的,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参考建议,即组建家长委员会,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完善家园共育相关制度,规范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亲子活动,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019-03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与家庭都要关注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幼儿园应积极构建家园共育模式,加强机构建设、促进制度优化,并以幼儿发展为核心,与家长之间加强沟通、互动,使家园形成教育的共同体。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在幼小衔接背景下,要积极整合资源,使家长有效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要及时了解幼儿教育的需求,及时整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幼儿园应立足当前家园共育模式,进一步探索建设起家长委员会制度,并根据幼小衔接的要求把各环节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并发挥作用,促进制度制定,优化家长资源管理,推进活动开展,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保驾护航[1]。
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是幼儿园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机构,家委会成员来自各个班级的家长代表。这一机构的成立能更好地助推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成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使幼儿园了解家长们的需要,使家长们更加了解幼儿园,并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及宣传工作中来。基于此,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应根据相关指导意见,成立并完善家委会,确定委员会成员,明确委员会以及各成员的职责,确保家园共育相关工作的有效落实。
例如,某幼儿园积极组建家长委员会,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参与幼儿园管理,及时与幼儿园园长沟通工作,共同研究每学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使家长与幼儿园更好地配合;帮助其他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工作,及时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解决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协同幼儿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该幼儿园在大班毕业来临之际,对幼儿和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多数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希望知道一年级有哪些有趣的活动,渴望了解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但有些家长却表现出了焦虑和不安,他们希望了解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想要知道自己该为孩子的入学准备些什么。为了帮助家长和幼儿答疑解惑,幼儿园开展了幼小衔接专题家委会活动,介绍大班本学期重点工作,并與家委会一同深入探讨幼小衔接的话题。在活动上,负责人为家长简单介绍了会议流程以及活动目的,请家委会负责人将会议的内容分享给班内其他家长。家委会负责人向家委会成员介绍了大班组的重点工作,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就幼小衔接工作给予家长一些中肯的建议,同时纠正了很多家长的入学准备误区,让家长们更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正确方法,更好地支持幼儿园的活动和课程,为孩子顺利地进入小学的第一步打下基础。通过会议活动,幼儿园充分发挥了家委会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而家长委员会成员也从孩子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等各个环节中了解了幼小衔接的要点,并通过微信向其他家长传递会议“干货”,帮助其他家长领会幼儿园工作要点,积极配合幼小衔接工作。
家委会是家长与幼儿园间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能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联系,促进幼儿园工作顺利开展。当然,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还应进一步加强实践,在家委会的基础上成立其他家园共育机构,如家长学校等,同时明确机构在家园共育中的职责,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可以帮助家委会等家园共育机构高效运行,促进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还能够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园共育模式主要包含家园联系制度、家访制度、沟通制度等。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和家庭在促使幼儿顺利入学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幼小衔接的要求完善园共育相关制度,确保幼儿园与家长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协同行动,共同促进幼儿顺利开启小学生活[2]。具体来看,为规范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应基于家园共育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第一,家园联系制度。家委会是实现家园联系的重要机构,因此,家园联系制度主要是通过家委会来制定和实施。例如,某幼儿园明确规定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家委会会议,商讨幼儿园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年末家委会向家长汇报总结家长工作;学年中根据幼儿园工作需要,委员会可随时召开会议;家委会应通过各种形式听取并及时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在制度的规范作用下,家委会充分发挥了自身职能,同时也促使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能够就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探究,能够对教师如何展开教育以及家长怎样配合教师做好幼小衔接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密切加强了家园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效率。
第二,家访制度。制度要求教师做好家访预约,保持良好礼仪;每个学期必须抽取部分幼儿进行家访;对长期请假或长期生病的幼儿要通过电话咨询或上门造访的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在突发事件后要随时家访,了解情况;做好家访记录与相关评价,为幼儿教育提供依据等等。为确保家访制度的有效落实,幼儿园应定期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例如,幼儿园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通过现场查看档案资料、随机询问或电话访问教师及家长等形式对各班级家访工作计划、家访记录、满意度调查等方面进行检查,了解家访制度落实情况,分析各班级教师家访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教师改进家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样的检查与监督不仅是对家访制度落实情况的研究,更是对今后工作的有效指导。教育工作者能够以监督检查为契机,继续加强和改进家访工作的管理与落实,进一步落实家访制度,并通过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家园共育。
第三,沟通制度。制度要求教师要在入园、离园、幼儿园相关活动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采取多种途径与家长建立联系,保持良好的沟通态度、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家长建立和谐的关系。基于此,大班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小衔接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应与家长积极展开沟通。其中包括通过微信群发布通知,在入园、离园时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妥善安排接待工作,展示活动内容,为家长和幼儿做好保障工作等。这样的沟通不仅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更促进了亲子活动的有序开展,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学习、社会等多方面的过渡准备。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在构建家园共育模式的过程中要重视制度的完善,完善制度内容并根据具体工作提出更加具体的工作要求,进而强化家园联系,为幼儿搭建好顺利走向小学的桥梁[3]。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多元化教育教学活动,家长能够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情况,同时也能够积极配合,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共同助力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应立足家园共育模式的要求,整合多方面资源,组织开展多元化亲子活动,搭建家长与幼儿园、家长与幼儿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幼小衔接的理念深入家长心中,引导其主动作为,配合幼儿园做好各项工作,进而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提供助力[4]。
例如,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满足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探知愿望,帮助他们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小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同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意识,某幼儿园与当地某小学展开合作,利用家长开放日组织大班全体家长及幼儿到学校进行实地参观和专题讲座,让幼儿们近距离地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学习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在活动之前,幼儿们向教师发出了许多疑问,如:“小学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小学里的哥哥姐姐要做哪些事情?”“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户外活动和区角游戏吗?”教师让幼儿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观看了小学生上课的场景,感受有序的课堂纪律;观察摆放整齐的学习用品,了解小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小学生一同听课,了解幼小衔接的一些知识。随后,幼儿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经验为家长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幼小衔接专题讲座。教师从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入手,提醒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一日常规等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进行一一解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真切地体验了小学生活,并对升入小学产生了向往和期待,家长也了解了孩子入小学前应做好哪些准备,从而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某幼兒园为促使幼儿在生活上做好升学准备,组织开展了家园共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指导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做好生活准备。第一,培养生活习惯。在家建立与小学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按时作息,按时入园,并以身作则,以规律的作息习惯影响孩子;注重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的意识,共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第二,生活自理。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按需喝水、如厕、根据天气变化和活动需要及时增减衣物,减少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为孩子提供存放个人物品的设备,引导其学会分类整理、收纳衣物、书本、玩具、学习用品等;开展“一分钟可以做什么”“我是时间小主人”等亲子游戏,培养时间观念,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为幼儿顺利小学并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打好基础。第三,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幼儿进入小学会面临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而要想加强他们对新环境中的安全隐患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就需要做好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陌生环境中,并提醒他们学会注意设备设施、人群聚集等情况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确保孩子在来到小学这样的一个陌生环境时能够自觉保护自己,规避危险。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家长认真参与,并录制亲子互动过程,展现幼儿的成长。幼儿教师则针对其中的问题与家长积极互动,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提高家园共育效果。
为了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能使幼儿的学校教育有一个好的开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能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这个小小的人生转折。同时,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园、家长以及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能够从心理、能力、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幼儿关心和帮助,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成长,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入小学[5]。
幼儿园有效构建家园共育模式,对于幼儿顺利实现成长的过渡、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相关内容对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依据教育发展要求,制定优化教育管理策略,推动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幼小衔接的工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郑少密,孙艳红.对话·行走·共建: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03):131-133.
[2]蔡银芬.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5):166-167.
[3]刘晓明.紧握“两条线”奏响“三部曲”——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新模式[J].好家长,2023,(05):8-9.
[4]林荔芬.基于家、园、校三方合作共育的幼小衔接策略研究[J].教师,2023,(03):81-83.
[5]吴旻烨.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2,(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