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变化历程考察

2023-03-05 21:06王银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王银玲

摘 要:为考察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变化历程,对38个先后生育两个子女的家庭进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大体上会经历“单一中心的稳定期” “二孩出生前的小幅波动与调整期” “二孩出生后的大幅波动与调整期” “双中心的适应期”四个时期。父母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开展子职教育和同胞接纳教育,在子女养育中努力消除资源稀释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实现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二孩家庭;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008-05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研究”(17YJC880102)的研究成果。

亲子关系指以血缘或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形成的互动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夫妻关系、同胞关系存在密切联系,是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扶养与赡养的基础,对家庭生活质量和亲子双方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家庭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围绕亲子关系也产生了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针对先后生育两个子女的家庭,深入考察其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变化历程,有助于为广大家庭采取有效措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支持,并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方法

采用目的性取样中的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2],在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确定符合条件的二孩家庭作为访谈对象,这些家庭中父母先后生育两个子女、二孩处于学龄前阶段。采用自编“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访谈提纲”对父母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二孩出生前、母亲怀孕期间、二孩出生后的一年里、二孩渐渐长大过程中父母与大孩的关系、父母与二孩的关系展开。在进行访谈之前,研究者先将访谈提纲发给受访者,让受访者全面了解访谈问题,然后双方约定空闲时间采用面对面、微信语音、电话等方式进行一对一访谈,研究者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当受访者不同意录音时,则进行文字记录。最后以受访家庭为单位将访谈资料整理成word文档,共收集到38个二孩家庭的完整访谈资料。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考察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变化历程。

二、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变化历程

(一)独生子女时期大孩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在二孩出生前,大孩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谈到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父母高度一致地表示,当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常用“宝”、“宝贝”、“中心”、“重心”甚至“小公主”等词语来描述在二孩出生之前大孩在家中的地位。与地位紧密相连的往往是家庭资源的集中倾注,家庭中无形的精神资源和有形的物质资源均集中为当时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孩所独享。精神资源涉及父母的“精力”“注意力”“关心”“照顾”“看护”等。物质资源涉及父母“买东西”、家中的“书”、“玩具”等物品。在二孩出生前,大孩的各种需要和需求得到了父母和祖辈家长的关注和满足,大孩的生活充满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自在”“愉快”“自由”“受宠”“快乐”“开心”“幸福”。受访父母无一例外表达出“亲子关系非常好”的主观体验和回溯性判断,如“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关系挺好的”“关系十分亲密”等。

(二)父母与大孩关于生育二孩问题的交流

生育二孩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决定,对该决定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父母,但大孩的意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少数家庭,大孩会主动提出想让父母给自己生个弟弟或妹妹,背后原因往往是,大孩感觉孤单、没人一起玩。许多父母也正是出于给大孩做伴的考虑,选择生育二孩。此外,父母还会考虑将来养老的压力,如果子女多,养老的压力就可以得到分担。如果生育二孩主要是父母的决定,这时父母都会面临与大孩沟通交流的问题。如果大孩年龄小,考虑到大孩的理解水平有限,一些父母认为没有必要告诉大孩。如果大孩年龄较大,父母会认为必须征求大孩的意见,“大孩同意才能要,不同意就不敢要”。如果大孩不同意父母生育二孩,面对年龄较大的大孩,父母会十分慎重地做大孩的思想工作,直到大孩同意才敢采取行動生育二孩。父母之所以如此慎重地考虑大孩的意见,根本原因在于担心生育二孩这件事会对大孩的心理、学业等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父母认为,年龄较大的大孩考虑问题会更加现实,除了担心二孩会分走父母的爱,还会担心将来自己分到的家产会变少。

(三)母亲怀孕期间父母与大孩的亲子关系

在怀孕期间,许多妈妈对大孩的生活照料、日常陪伴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仍然照常进行,“大孩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关系跟以前差不多”。不过,有些大孩的生活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能跟妈妈一起睡,提前停止母乳喂养,妈妈不再接送上下学、开始住校、妈妈不能像以前那样抱大孩等。当生活受到影响后,大孩可能会感觉跟妈妈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亲密。有的父母会担心忽视了大孩,出于补偿心理,在妈妈怀孕后,对大孩比以前更好,更多地带大孩出去玩。有的大孩非常体谅妈妈怀孕后的辛苦和不方便,会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相应地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

(四)二孩出生后父母与大孩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

个别家庭在二孩出生后,大孩的生活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大孩一直住校,父母提前做足功课充分考虑大孩感受,父母亲力亲为照料大孩,更多地关心大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大孩的亲子关系并未受到二孩出生这一事件的影响,会实现难得的平稳过渡。然而,多数父母对二孩家庭会面临哪些挑战缺乏足够的了解,“走一步、想一步”,这也导致在二孩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父母与大孩的亲子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会急转直下变得糟糕起来。

1.父母更少的照料与更高的要求

在二孩出生后,二孩或取代大孩迅速占据家庭的中心地位,或与大孩一起形成家庭的“双中心”格局,无论哪种情况,父母对大孩的关注、照料和陪伴与之前相比都容易减少数量、降低质量。因为父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毕竟有限,大孩原本所独享的资源现在必须重新分配,而且二孩出生后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料,需要投入更多养育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大孩只能获得较之前“更少的照料”,资源被稀释。父母对大孩“更少的照料”在各年龄段大孩身上都会出现,只是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对于年龄较小的大孩,在二孩出生后他们常常面临晚上不能再跟妈妈一起睡的现实问题。大孩从跟妈妈睡到独自睡的转变中,有的妈妈会考虑大孩需要一个心理接受过程,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此外,父母对年龄较小的大孩在生活上其他方面的照料也会减少,相应地对大孩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大孩可以入园,父母会考虑在生下二孩后,抓紧送大孩入园,以分担一部分照料大孩的工作。对于已经入园的大孩,在二孩出生后,父母在家园配合方面与二孩出生前相比较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年龄较大的大孩,在二孩出生后,父母在生活照顾、情感投入等方面与二孩出生前相比也会“打折扣”,比如给大孩做饭没有以前那么精细、情感的给予有所减少等。

与此同时,二孩的出生也使大孩瞬间具有了新的角色身份——长子或长女、哥哥或姐姐,在父母看来,新的角色身份意味着成长和责任,大孩必须长大、必须胜任新的角色要求,不仅要能照顾好自己,甚至还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陪弟弟妹妹玩的工作,大孩被寄予“更高的期望”。父母在回顾和反思这段时间与大孩的关系时,常会发现,大孩被教育的次数增加了,父母会经常“说教”“数落”“批评”大孩,对大孩的期望比同龄孩子更高。

2.大孩的失落、不满与争宠

在二孩出生后,父母对大孩“更少的照料”与“更高的要求”相叠加产生综合作用,使大孩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大孩内心会感到失落,对父母心生不满,也会通过抱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你就是管弟弟,不管我”“突然多出来一个人把我妈妈分走了”“什么都要分他一半”等。有的大孩看见其他小朋友仍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宠爱,而自己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生而地位下降,父母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来照料,要求自己做哥哥姐姐,会气愤地质问父母“为什么给我生个弟弟妹妹”,并向父母强调“我也是个孩子”。由于身处前所未有的“不利处境”,这个阶段的大孩常常会感到不适应,产生生气、不高兴的消极情绪。觉察到自己的“不利处境”后,有的大孩会主动采取行动试图唤起父母对自己的重新关注,会向父母强调自己也有跟二孩一样的“被照料”的需求。看到妈妈对二孩的照料和陪伴,大孩甚至会产生针对二孩的嫉妒、敌意和攻击性行为,开始仇视二孩,跟二孩“争宠”“抢夺妈妈”。在大孩看来,父母的照料和陪伴正是爱的具体体现,照料和陪伴的减少或转移,会让大孩感到父母没有以前那么爱自己了。有的父母发现在二孩出生后,大孩的性格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孩不愿意跟父母进行沟通,大孩与父母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融洽了。

(五)二孩出生后父母与大孩亲子关系的重新调整

1.父母的解释、调整与弥补

针对二孩出生后父母与大孩亲子关系没有以前融洽甚至变糟糕的情况,父母一方会采取一些措施,试图挽回与大孩的亲子关系,使双方的关系“和好如初”。其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解释,父母会直接跟大孩“表白”,明确表示爸爸妈妈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她)。与言语解释相伴随的常常是行为的跟进和调整,父母在意识到对大孩的忽视、大孩有失落和不满后,会调整不适宜的做法,在说话、照顾和陪伴等方面,尽量考虑大孩的内心感受,做到“公平对待”大孩和二孩。可以说,父母对待两个孩子的心态和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一味强调“大的要让着小的”,而会更多考虑大孩其实也是一个孩子,尤其当两个孩子产生冲突时,在处理同胞冲突问题上会尽量做到公平一些。父母在意识到自身对大孩“更少的照料”与“更高的要求”及其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后,还会产生愧疚心理,并怀着愧疚试图通过多陪伴、多交流、多照顾去弥补自身忽视大孩的“过失”。

2.大孩的角色适应与角色学习

在二孩出生后,大孩从原先的“独生子女”变为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哥哥姐姐”,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的角色意味着新的规范和要求。作为“长子长女”,大孩要逐渐理解父母生育二孩的人生选择,体谅父母抚育两个孩子付出的辛苦,适当分担家务、参与照料二孩的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这些是子职教育的内容。作为“哥哥姐姐”,大孩要逐漸适应从独享父母及家庭资源转变为与二孩分享,适应与二孩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要学习如何做“哥哥姐姐”,处理好与二孩之间的同胞冲突,尽量化解自己内心可能产生的同胞嫉妒,对二孩产生同胞接纳,这些是同胞接纳教育的内容。在周围环境和父母教育的综合影响下,大孩会逐渐适应二孩家庭的生活,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

一位就读小学高年级的“新晋”姐姐曾这样对父母说出她的心里话,父母当初说服她同意生二孩时,曾说过生了二孩,对她来说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新玩具,还是超级智能的新玩具,能够陪她玩,可是当父母生了二孩后,这位姐姐发现,二孩并不是“新玩具”,二孩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比“新玩具”大得多的影响,而且不利的影响似乎更大,二孩分走了父母的时间、精力、金钱、关心与照料,还不能在决定不玩了之后丢弃掉。大孩必须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久而久之,在父母的说教、开导和补偿之下,在与父母、二孩的互动中,大孩会逐步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大孩的适应过程有快有慢,父母针大孩进行“子职教育”和“同胞接纳教育”对大孩的适应过程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比如,让大孩参与照料二孩,这些工作涉及许多内容如换衣服、喂奶、洗澡、逗二孩玩、抱二孩、推童车……这些工作与大孩玩“娃娃家”照顾娃娃的工作相类似,如果父母引导得当,大孩会像玩游戏那样照料二孩,二孩的到来会给大孩的生活增添许多新的乐趣。对于年龄较大、正承受学习压力的大孩来说,在二孩到来后,陪伴二孩能给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娱乐和放松的机会,同时大孩在照料二孩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由于大孩与父母双方都在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父母更加尊重大孩的感受,大孩更能理解和体谅父母,这将使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有所缓和和改善。

(六)父母与二孩的亲子关系

在早期,父母与二孩的亲子关系总体上处于稳定、良好的状态。一方面,父母面对二孩时已经有了养育大孩的实践经验,既积累了值得在二孩身上继续沿用的有效经验,也总结了养育大孩过程中的一些失败经验,在养育二孩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同时,随着父母年纪渐长,人生阅历也更加丰富,他们在养育二孩时心态更加平和。另一方面,二孩从一出生便面临家中已经有一个哥哥或姐姐的环境,他们对同胞的接纳不需要经历像大孩一样从独生子女到扮演新角色的调整适应过程,同时二孩年龄小,往往也会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照料。这些因素都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父母心态更加平和

面对二孩,许多父母表示已经不再像当初面对大孩时那样“手忙脚乱”“小心翼翼”“过于紧张”,由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在照顾二孩的过程中会“轻松一点”“更加得心应手”。但一些父母也表示,虽然照顾二孩相对更有经验更轻松,但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始终会更累一些,付出的辛苦还是“翻倍的”。在对孩子的期望上,由于在二孩出生前大孩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对他们寄予非常高的期望,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多”“会严一些”,在养育大孩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结合实践不断得到调整,比如,在培养某种特长而最后实际效果不理想时,父母的期望趋向合理,变得更加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再强求。有了这些为人父母的成长经历,在面对二孩时,父母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加平和,更愿意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有父母表示,大孩是第一个孩子,父母会“照书养”,比较教条化,照料得无微不至,在二孩出生后,养育二孩会“当猪养”,比较粗线条。不过,也有父母表示当初对大孩要求不够严格,现在对二孩要求更严了。这些都反映出父母对待大孩与二孩时不同的心态和心态的变化。

2.二孩年龄小有“护身符”

谈到家中的二孩,父母常会用“听话”“善解人意”“嘴甜”“知道讨好别人”“会看脸色”等话语来描述,充分显示出父母对二孩的喜爱,在一些父母心目中,二孩很显然具有“更高的情商”。如果二孩是女孩,父母会更多地提到“乖巧”这个词。如果二孩是男孩,父母会更多地提到“调皮”。二孩调皮的时候,具备养育经验的父母懂得如何管教,也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也证实了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父母对后出生的孩子(later-born children)更少惩罚,也不那么严厉。[3]父母与二孩的关系普遍良好,原因还在于本研究中的二孩年龄较小,处于学前阶段,父母对他们学习要求还未提上日程,因为学习、学业而可能产生亲子冲突的机会非常少。

(七)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稳定状态:“双中心模式”

经历过动荡、调适之后,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会进入稳定期,呈现出“双中心模式”,即以两个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两个中心,根据每个孩子所处的成长阶段、各自面临的生活和学习任务,父母进行资源的重新组织与分配。

比如,有的家庭会形成祖辈家长与爸爸妈妈各负责一个孩子的两代人“平行”养育关系。在两代人“平行”养育关系中,爸爸妈妈与不在自己身边、由祖辈家长照料的子女的亲密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家长甚至会与孩子产生疏离感、存在隔阂。

有的家庭会形成爸爸妈妈“一人负责一个孩子”的內部“平行”养育关系,比如大孩在上学需要陪读,就由爸爸陪读、照料大孩,妈妈则负责照料二孩的生活起居。在这样的“平行”养育关系中,爸爸与大孩的亲子关系更亲密,妈妈与二孩的亲子关系更亲密。

还有一些家庭会形成以两个孩子为中心、成人既分工又合作的“交叉”养育关系。祖辈家长承担二孩家庭的日常家务劳动,爸爸妈妈负责学业辅导、特长培养等,根据爸爸妈妈工作之余的时间安排,灵活调整和安排对大孩、二孩的陪伴,祖辈家长与爸爸与妈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在这样的“交叉”养育关系中,爸爸妈妈与大孩、二孩之间的亲子关系与大孩、二孩之间的同胞关系、祖辈家长与孙辈子女的祖孙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在“双中心模式”中,尽管所享有的具体养育资源不同,但大孩与二孩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父母期望自己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爱任何一方,对大孩和二孩关爱但不溺爱,根据两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发展潜能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描述二孩家庭亲子关系存在问题时,常常谈到“力不从心”“更辛苦”“更累”,但他们也会提到“更幸福”。二孩家庭的父母需要把时间和精力合理地分配给两个孩子,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需要,的确需要投入更多的养育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经济投入都有所增加,父母承受的各种压力明显增加。二孩家庭的父母虽辛苦但感觉更幸福,幸福感既来自两个孩子作为父母生命延续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来自两个孩子相亲相爱给家庭营造的和谐和温馨的氛围。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来看,从独生子女家庭到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大体上会经历四个时期:

(一)单一中心的稳定期。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亲子关系良好且稳定。

(二)二孩出生前的小幅波动与调整期。如果独生子女不同意父母生育二孩,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亲子关系会出现小幅波动,意识到问题的父母会通过沟通说服、口头承诺等方式进行应对,以修复亲子关系。

(三)二孩出生后的大幅波动与调整期。如果二孩的出生使大孩的生活较以往出现较大落差,同时在父母减少照料与提高对大孩要求的双重影响作用下,大孩会产生失落、不满与争宠情绪,父母与大孩的亲子关系会出现大幅波动,意识到问题的父母会通过解释、调整、弥补等方式进行应对,以修复亲子关系。

(四)“双中心”的适应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父母与大孩的亲子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大孩逐渐接纳二孩、理解父母,同时父母与二孩建立起良好且稳定的亲子关系,大孩和二孩成为家庭的两个中心,共同分享养育资源。

根据上述变化历程,父母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为实现亲子关系的平稳过渡保驾护航:

(一)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调查发现,二孩出生使大孩生活较以往产生较大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不重视培养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包办有关。因此建议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要遵从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其视为独立且有能力的主体,坚持让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减少子女对父母的依赖。

(二)积极开展子职教育和同胞接纳教育。子职教育旨在教育孩子“怎样做子女”“学会做子女是人生的必修课”,[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育子女尊重、理解和感恩父母。同胞接纳教育旨在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同胞”,父母除了引导大孩参与照料二孩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孩家庭的故事、图书等资源,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作为同胞手足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使子女在心里接纳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在子女养育中努力消除资源稀释的不利影响。二孩家庭中孩子的照料、陪伴、育儿支出等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需要重新进行分配、合理安排,为避免因资源稀释可能带来的养育质量的降低,父母双方要密切配合,进行分工合作,妥善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并在必要时充分调动社区邻居、亲戚朋友、同事等可信赖的社会关系力量进行支持、辅助,比如送无暇照看的孩子到其同学家短暂留宿,在消除养育资源不足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总而言之,在养育二孩的过程中,父母应通过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开展子职教育、同胞接纳教育及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等方式,让二孩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转变与过渡更为平稳顺利,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文斌.亲子关系研究的热点领域构成及主题分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6):133-139.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9-111.

[3]Hotz,V. J.,Pantano J. Strategic Parenting, Birth Order, and Schoo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5(28):911-936.

[4]關颖.学会做子女是人生的必修课[N].中国教育报,2016-03-24(009).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