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加大了课程思政的难度,偏理工科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也很难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重视职业技术的学情氛围也加大了课程思政的难度。职业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天然的耦合性为高职院校实施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技术赋能视野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为:技术赋能资源挖掘和资源共享,丰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资源;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方式多样化,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灵活性;技术赋能价值教育具身化,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
关键词 技术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43-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肩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职院校具有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和办学传统,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变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具备承接现代高新技术的天然优势,具有研究新技术、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能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的优势。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及自身办学基础和优势,树立“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借助高新教育技术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当今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我国的科技发展、人才培养正在遭遇很多“卡脖子”的发展困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面临许多发展挑战和现实困境。
(一)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限制了课程思政切入点的开发
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教学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过程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和学校从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相较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强调应用型导向,它的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类课程所占比重也较大。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应知”“应会”的教学目标清晰易辨,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方法也比较明确有效,而对“红专”等思政要素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全面[1]。与普通院校的课程体系相比,尤其与一些偏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体系相比,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涉及价值观辨识的内容不多,限制了课程思政切入点的开发。整体来看,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教育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中,能够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相对较少,这就加大了在职业技能类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难度。
(二)偏理工的专业学科背景对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背景构成以理工类为主。与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相比,部分理工类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对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相关专业内容的支撑不足。一些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难以准确把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如课堂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思政特有概念、典型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人物的特定话语和基本立场,等等。为了要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科学系统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他们就需要对这些专业知识进行精准核实,通过专门学习相关理论,去查阅权威、精准的文献,才能将其引入课堂,进行课程思政拓展,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高职院校專业技能类课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也更偏重于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他们习惯了以实践实操为特色的课堂教学,不擅长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以语言讲授为主的价值观教育。还有一些高职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思政教师和学工系统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对于在自己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视不足。可见,高职院校偏理工专业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学情氛围加大了课程思政的难度
从生源结构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普通高中高考低分段的考生,二是普通高中未参加高考的单招学生,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单招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业基础参差不齐,文化课基础薄弱,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佳,在课堂中存在听课不认真、师生交流不足等情况,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这种学情现实决定了在高职教师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会更为困难。此外,高职院校及其教师都更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往往会采取小班授课和严格的管束,院系层面的评奖评优等也都更看重专业技能成绩。与之相对的公共课程学习则通常是大班授课,管理宽松,这种教学差别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会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内的许多公共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同时也导致这些学生对在技能和实训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品格培养也不感兴趣。总之,复杂的生源结构和偏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学情氛围,加大了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难度。
二、技术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一)国家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呈现鲜明的技术赋能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也呈现出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赋能导向。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技术的使用提出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再次提出要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共享资源库。从当前的政策文件体系中可以看到,国家对课程思政工作技术赋能的导向已经比较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改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现代高新技术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应用呈现出课程思政“怎么教”“教什么”和“用什么教”的整体布局,这将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上技术加持的快速发展道路。
(二)高职院校重视技术的氛围为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契机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现代高新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方面,高职院校对现代高新技术有较强的敏感性。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掌握现代高新技术是这些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和使用现代高新技术,这为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高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发展土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技术素养,他们接纳和学习现代高新技术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现代高新技术加持的教育教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上也更加新颖多变,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技术变革的推动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现代高新技术正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抓住技术冲击的契机,大力推进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三)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补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薄弱环节
以互联网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引入教学后,可以有效补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知识型、技能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这类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可切入和可开发的课程思政资源比较有限。高新技术赋能可有效突破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技术加持的课程教学活动能够将其他院校以及其他渠道的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引入本校的课堂教学中,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打开更广阔的课程思政教学时空。同时,在一些职业技能类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创意新、效果好的教学尝试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和共享。此外,一些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后,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有效增强了课程思政的趣味性,让原本枯燥平淡的课程思政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
三、技术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职业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天然的耦合性为高职院校实施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要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技术赋能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技术赋能资源平台建设和共享、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方式多样化和技术赋能价值教育具身化方面系统谋划,推动课程思政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技术赋能资源挖掘,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挖掘什么样的资源、怎么挖掘资源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高职教育原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指向技能的培养,使用的教材也多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工科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课程思政最难的部分就是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资源挖掘能力不足制约着他们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和优势决定了其在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方面能够发挥特有的作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主要方向有四个方面,即时事政治、产业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3]。技术赋能的网络检索是教师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有效工具,教师可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按照关键词检索与所教课程相关的思政资源,一方面在检索结果中直接选取能用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浏览检索结果时发现新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如在专业课程《桥梁工程》的课程思政资源融入中,可以介绍像港珠澳大桥、丹昆特大桥等中国著名大桥,并结合这些桥梁视频和图片介绍我国在桥梁建造方面的高新技术、著名工程师,也可以介绍造桥过程中工程师克服工程和建设难题的故事,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大国工匠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二)技术赋能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优质课程思政资源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建设高职专业课程专用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既能有效弥补教师自主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能力不足的问题,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课程思政的“硬融入”和表面化。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一批专业力量来做好各自领域内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工作,然后将这些资源共享给整个高职教育系统参考使用。高职教育系统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作出系统化的总体安排与部署,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提供基本航向[4]。以课程思政资源共享为主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资源共享网络,使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共享。参与共享的主体是各专业领域的优秀院校和普通院校,各门课程的名师与普通教师。共享的内容是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包括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切入点创意,也包括制作好的课程思政课件、视频和图片资源。共享的方式是在线信息交流、在线传输分享,以及教学反思与总结的深度互动。
(三)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方式多样化,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更灵活
传统的课程思政方式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一种单线和平面的课程内容混合,还没有真正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可穿戴技术给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打开了一个嶄新的平台。传统的课程思政资源呈现方式主要是纸本实物资源和普通多媒体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的加持赋能下,课程思政资源就能够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打造更为真实的实践场景、渲染更为浓烈的教学氛围。以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课程思政大课堂,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加持赋能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教学或者线上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资源转变为数字化资源,打破线上线下教学的界限;利用云存储技术对课堂进行录制和监控,实现课上和课下的自由回放和反复学习;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对作业的检查,对学生的点名和校验,节省课堂上的非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特征的刻画和对教师教学特色的刻画,以便针对学生和教师个人采取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改进方案。
第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加持能够让课程思政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也更加科学准确。如借助视频分析软件开展的课堂分析和评价的切片技术能够强化过程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仅靠考试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弊端。实时交互技术、沉浸式体验技术的使用则可以将学生置身于高度真实的实践场域,在仿真实践场域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反应,以此判断和检验学生是否形成了相关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很多过程性的评价素材都可以使用教育技术进行记录和总结,形成过程性评价档案资料,作为最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评价技术的使用给课程思政评价提供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从以主观判断为主,逐步走向数据实证支撑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发展转型,从而使课程思政评价更加精准科学[5]。
(四)技术赋能价值教育具身化,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更有实效
课程思政就要利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因此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还是落脚在价值教育层面,是瞄准大学生道德心理的教育活动。如何让价值教育入脑入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内在一致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20世纪末,拉考夫等学者提出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身体、心智、大脑置于特定情境中并交互耦合的过程,具身认知强调把人的认知看作是心智嵌入大脑、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的身、心、环境一体的过程[6]。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身道德理论认为,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道德抽象概念认知的影响[7]。价值教育的具身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强调身体参与的课程思政成为改善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追求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统一,只有实现真正的融合才能唤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说教和灌输,借助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可以把生硬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现场感、情境感、气氛感等都可以通过技术得到重塑,技术加持的课程思政教学更容易调动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全方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技术也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使得知识的价值显现和传播更加高效。情境式、交互式、内嵌式、体验式、沉浸式的知识表达,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发挥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道德抽象概念认知的影响。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工具价值与精神价值在具身化过程中相互成就、达至统一,从而让思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参 考 文 献
[1]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1-43.
[2]李桂贞.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9(19):89-94.
[3]沈国荣,徐国庆,吴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技术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2(5):71-74.
[4]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5]张铭凯.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价值阐释、挑战研判与进路探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87-94.
[6]魏晓波.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考量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7):34-36.
[7]姚茹.具身道德的脑机制研究——具身德育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J].中国特殊教育,2021(3):91-96.
Exploring Strategi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Yi Zhongying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imarily focused on vocational skills courses,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The predominantly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teacher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lso presents challenges in providing robust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dditionally, the student composition and the emphasis on vocational skil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rther intensify the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herent coupling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ith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vides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technologically empow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re: exploration and sharing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resources to en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divers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pproaches to enhance flexibi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mbodiment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values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uthor Yi Zhongying, lecturer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Changchun 130012)
作者簡介
伊中莹(1985-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长春,1300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VFA190004),主持人:柳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