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王杭芳
摘 要 面向现代学徒制,加速构建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有利于聚焦第一课堂育人、形塑校园育人空间和共筑人才培育合力。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是在“三全育人”基础上,增添“内圈”“中圈”与“外圈”,核心要素包括设置人才培育目标、制订人才培育标准、优化人才培育流程、搭建人才培育空间、实施人才培育评价。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实施进路为:深耕“内圈”,完善课堂育人模式;赋能“中圈”,优化校内育人环境;拓展“外圈”,丰富人才培育形式;贯通“三圈”,形成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模式;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11-05
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具备较高技术技能、创造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新模式。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与案例,在相关专业领域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各试点单位在落实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1]。在此背景之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分类型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在8个省、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了改革试点。上海市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形成“三圈三全”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三圈三全”涵盖“内圈”“中圈”“外圈”三个圈层,其中,“内圈”主要关注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中圈”主抓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及网络虚拟第三课堂,“外圈”聚焦外部社会资源。由于“三圈三全”育人模式侧重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高效对接,注重培育学生岗位适应性,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高度一致性。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三圈三全”育人模式通过深耕“内圈”、赋能“中圈”、拓展“外圈”,可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校园与企业三大育人主体横向贯通,使得职业院校育人目标从单一“知识传递”转变为多元“心智发展”,最终打造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协同育人环境。为此,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形塑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新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面向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价值主张
职业教育下衔基础教育,上接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最关键一环。“三圈三全”是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对三个“圈”的概念作出的进一步阐释和拓展,旨在促进职业院校育人体系的科学化、具象化、立体化。“三圈三全”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完备地囊括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主客体、全时空整合于一体,对于培育符合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圈:扎根课堂主战场,聚焦第一课堂育人
“内圈”聚焦第一课堂育人,强调抓好课堂主战场建设。“内圈”育人依托“全员育人”与“全课程育人”,强调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通过“课程思政”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全课程育人。一方面,“内圈”育人强调育人内容的有效供给,其课堂教学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以思想政治理论传播为主旨,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智育与德育教育[3],确保第一课堂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内圈”育人扎根课堂主战场,有机结合各学科课程与相关思政内容,推动教师积极承担育人职责,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递有机融合,提高各选修课与专业课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办学力量的壮大与社会培训组织的兴起以及数字化教学模式蓬勃发展,传统面对面式教学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现代课堂教学主体已由单一教师授课转化为了多元主体供给。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从社会培训组织、网络机构等多元主体获取。但是,作为育人第一战场,课堂教学是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场域,其育人成效明显强于培训组织、网络机构及家庭教育[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既是知识与思想传递播撒的过程,亦是情感表达与塑造人格的过程。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既是第一课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内圈”育人的优势所在。
(二)中圈:强调课堂联动,形塑校园育人空间
“中圈”育人强调在课堂内部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后勤服务。“中圈”育人能推动学校内部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助力立德树人任务真正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各方面落地[5]。而且,“中圈”育人强调与第一课堂联动,结合实体育人目标搭建虚拟育人空间,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为一体的育人空间。
在实体育人空间方面,“中圈”育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养。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变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受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因素影响,育人环境日趋复杂。“中圈”育人强调职业院校塑造学风、班风、寝风、校风的重要性,旨在将育人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生活社区等场景之中。职业院校依托学生熟知的校史故事、工匠精神及优秀师生事迹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助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在虚拟育人空间方面,伴随信息时代到来,网络正逐步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的重要战场,促使职业院校育人空间得到极大拓展[6]。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育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打造线上虚拟育人场域。但与实体课堂教学育人不同,职业院校对于网络虚拟空间育人的投入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立足“中圈”育人,职业院校应加强校内治理与校园文化建設,同时重点关注网络空间育人,使立德树人任务真正落实到职业院校各个角落,形成“中圈”校内育人合力。
(三)外圈:借力社会优质资源,共筑人才培育合力
“外圈”育人聚焦社会优质资源,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场馆、师资等资源拓展职业院校育人平台、空间或载体,实现全社会共同支撑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局面,达成“全方位”育人目标。“外圈”育人强调社会各领域资源协同育人,主要涵盖政府、社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家庭等[7]。因此,打通校内外壁垒,提升校外资源服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是“外圈”育人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外圈”育人要求职业院校依托校外优质育人资源,通过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共筑人才培育合力。同时,“外圈”育人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民族产业发展、了解历史文化、明确责任使命[8]。另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推动者、组织者及评价者,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高效调配,这不仅能够丰富高校育人资源,同时极大拓展了校外育人空间。总之,需要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等“外圈”育人资源的功能,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二、服务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要求深化工学结合、加强专兼结合,逐步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为此,现代学徒制下的“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构建需以市场需求为轴心,以校外政企优质资源为关键支撑,通过设置育人目标、制订育人标准、优化育人流程、搭建育人空间、实施育人评价等手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见图1。
(一)设置人才培育目标
“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教学场景、资源的有机衔接[9],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致力于将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培育放在首要位置,以满足现代学徒制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型人才培育的需求。职业院校“三圈三全”育人目标肩负着引导课堂教学的重大使命,主要内容既要涵盖基础文化课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理论、职业道德和素养等,还要包括实践操作、技术研发、創新创业等相关知识。因此,要面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要求,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就业为发展核心,以课内(内圈)、校内(中圈)、校外(外圈)有机联动为基础,制订符合市场所需、衔接企业发展需要、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三圈三全”育人目标。
(二)制订人才培育标准
制订人才培育标准是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构建的重要先决条件。现代学徒制是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并借鉴西方学徒制经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行的一项实验,已成为职业院校培育工学结合型人才的新范式,也是制订人才培育标准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家已发布347个高职和230个中职教学标准[10],为职业院校立足现代学徒制背景制订“三圈三全”育人标准提供了行动框架。为此,面向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标准应充分体现职业活动完整性,尤其要突出以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优化人才培育流程
“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以课堂、职业院校及企业为育人主阵地,各阵地之间需要明确和优化育人流程,以发挥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整体效能。一方面,在课堂与校园联动方面,要构建课堂与校园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集技能理论与操作实践于一体的育人流程,促进课堂主渠道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另一方面,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及创新创业培训为重点,着重贯通职业院校与校外社会各领域沟通合作渠道,形塑产教融合型育人流程。尤其是要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着力点,校企共建学习、实习、研究、实践、就业育人流程,协同办学、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格局。
(四)搭建人才培育空间
搭建优秀育人空间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探索知行合一、德业兼修的人才培育机制,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下,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空间是指课堂、校园及企业所提供的育人场所。基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实体育人空间对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影响已较为明确[11]。“三圈三全”育人模式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育人空间的基础上,将育人场域延伸至校内育人空间与校外育人空间[12]。课堂育人空间,重点关注课堂内教学情况,强调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率。校内育人空间,强调在校园文化活动、生活社区(宿舍、食堂、操场)中实现对学生素质与人格的浸润。校外育人空间,强调依托校外优质社会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等方式,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五)实施人才培育评价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圈三全”育人模式评价以课堂、校园与社会企业为核心,对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与社会效益展开综合评价[13]。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对学生学习行为、过程、结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检验“内圈”人才培育成效。在职业院校层面,通过完善诊断性评价、增强过程性评估以及侧重总结性评价,对育人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检验“中圈”育人成效。在企业层面,聚焦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育目标,依据社会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展开考评,在此基础上,相关企业根据评定结果及时优化人才培育方案,助力“外圈”育人成效的提升。
三、引领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实施进路
职业院校应立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需求,从深耕“内圈”、赋能“中圈”、拓展“外圈”角度出发,开展“三圈三全”育人模式实践。
(一)深耕“内圈”,完善课堂育人模式
第一,转变“内圈”课堂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全方位发展置于主要地位,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及岗位胜任力。转变课堂教学理念的关键在于要树立数字化赋能教学的理念,善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学情与教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第二,优化“内圈”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内圈”育人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育人的效果与质量。优化“内圈”课堂教学设计,首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更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与优势、学习需求与困难、学习态度与习惯等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制订个性化人才培育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技能培训指导与教学扶持。
第三,深化“内圈”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重视发挥学生评价和教师同行评价的作用,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突出学生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技能成长等情况。在评价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通过全方位动态评价,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效,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法,进一步提高“内圈”育人成效。
(二)赋能“中圈”,优化校內育人环境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职业院校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及文化特征,校园文化的内隐性与广泛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将岗位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促进“中圈”育人。具体来讲,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领导和策划校园文化建设,学工、团委等部门联合相关企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各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开展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文化的多种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
第二,加强人文通识教育。赋能“中圈”育人模式构建需要充分发掘校园内育人资源,积极发挥文化育人效能,为此,学校应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人文素养通识教育。具体而言,学校可围绕职业语文教学开设人文素养通识课程,建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人文通识教育团队,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风俗等系列主题资源和活动,增强学生校园文化、职业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赋能“中圈”育人模式构建。
第三,营造积极育人环境。学校要树立正确育人价值导向,着眼于专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育人内容,结合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和完善职业院校文化传播体系。可邀请社会各领域高技能技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到校开展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通过讲述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刻领会爱岗敬业精神,坚定职业信念。可将当地优秀文化、特色文化引入校园,强化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特色,为营造积极育人环境注入动能,进而赋能“中圈”育人模式建设。
(三)拓展“外圈”,丰富人才培育形式
第一,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通过加强产业急需紧缺专业、社会民生领域急需专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国家战略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第二,建设“校中厂”产教融合基地。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利用社会上多元化、多维度的育人资源,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校中厂”产教融合基地,为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第三,构建“产中学”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亦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此,要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从而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四)贯通“三圈”,形成育人新格局
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发力,关键在于破除机制窠臼,为此需要加强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与共享机制建设,实现育人资源“供需匹配、精准对接、项目共营、成果共享”。
第一,加强动力机制建设。传统动力机制涵盖预期收益、竞争压力、技术发展动力及自组织动力等要素[14],因此要探寻各方需求点与发力点,制订相应的激发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措施,激发育人内生动力。第二,加强协调机制建设。各主体协同合作可有效促进育人成效的提升,而建立良好的关系与有效的契约是各方主体协调运作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企业、教师要建立稳定的育人沟通渠道,对于出现的问题协同解决,推动“内圈”“中圈”“外圈”实现横向贯通,促进各主体协同育人。第三,加强共享机制建设。学校、企业之间可通过协议约定等明确各方责权利,在共享技术、师资、设备、平台等方面达成共识,真正实现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周晨栋,郝天聪.现代学徒制发展为何困难重重——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总结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36):15-20.
[2]杨建豪,刘铁英,左晨琳.高校“三圈三全”育人格局的协同路径优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110-114.
[3]成俊敏.“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师使命与担当提升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77-179.
[4]冯刚.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与深化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8.
[5]王景宇,刘博.守正创新: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J].江苏高教,2023(5):97-102.
[6]冯广辉.“三全育人”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83-85.
[7]陶好飞,杨熙.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策略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6):136-141.
[8]张文婷.民办高校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5):142-147.
[9]江鸿波.论“三圈三全十育人”的时空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103-106.
[10]张薇,黄耕.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的“五位一体”职业教育人才标准衔接共通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2(35):12-17.
[11]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2-20.
[12]张成飞.“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3(11):65-68.
[13]张强,余钦,程玉莲.新时代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质量提升:现实困境、学理渊源与优化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6):24-28.
[14]刘锦峰.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应然追求、实然困境和必然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5):88-94.
Construction of the“Three Circles and Three Comprehensive”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Chen Qing, Wang Hangfang
Abstract Facing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circles and three comprehensive”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ducive to focusing on the first classroom education, shaping the campus education space, and building a joint forc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he “three circle and three comprehensive”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ased on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dding “inner circle”,“middle circle”, and“outer circle”. The core elements include setting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formulating talent cultivation standards, optimizing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es, building talent cultivation spaces, and implementing talent cultivation evalua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the “three circles and three comprehensive”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deeply cultivate the “inner circle”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l; empower the“middle circle”and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n campus; expand the“outer circle”and enrich the for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nnect the“three circles”and integrate to form a new patter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uthor Chen Q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322000); Wang Hangfang, lecturer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作者簡介
陈庆(1979- ),男,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义乌,322000);王杭芳(1981- ),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浙江省2021年度职业院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学做研创四层递进的产学协作育人共同体建构与实践”(浙教办职成[2021]60号);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深化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研究——以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2019SB093),主持人: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