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

2023-03-04 23:52王晓燕樊瑷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对外传播传播策略

王晓燕 樊瑷昕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具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陕西红色文化也需要传播到国际社会,让世界了解陕西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真实、立体的陕西形象,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该文聚焦陕西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陕西红色文化外译和对外传播现状的调研,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的提升策略,旨在提升陕西红色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能,实现最大化的跨文化传输,使红色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关键词: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外宣翻译;传播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9;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174-06

Study on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Shaanxi Red Culture

WANG Xiaoyan, FAN Aixi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Abstract:Red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Shaanxi Province boasts abundant red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With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going global" strategy, Shaanxi's red culture also needs to be dissemin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llowing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haanxi, displaying a true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Shaanxi, serving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elping to tell a good Chinese st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red cul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Guided by Bassnett's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Shaanxi red culture, the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red culture are proposed with an aim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hence promoting the "going global"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Shaanxi; Red cultur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External publicity and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novation

紅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智慧与革命精神的总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主线与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更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陕西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得天独厚且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

近年来,陕西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所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陕西旅游国际市场吸引力的显著提升,陕西红色旅游也扩大了国际知名度,海外旅游者、来访者日益增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此契机下也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先导和桥梁,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影响跨文化交流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红色文化外宣翻译旨在将中国红色文化、红色思想传播到国际社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民族精神,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而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照金精神”,扎实推进陕西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陕西形象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应在加快发展陕西省红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做好外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并注重对外传播机制建设和质量提升。

1 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本研究针对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现状开展了广泛调研。项目组采取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了解陕西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显著特征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 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机制不健全,跨文化意识不足

目前陕西红色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呈现传播机制单一,传播方式传统陈旧的特点。在各大搜索引擎搜索陕西省主要的红色旅游景点、革命旧址时,只有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极少数一级博物馆和5A级景区有专门的官网,但均没有提供英文等多语平台。红色旅游宣传资料、手册、革命历史文献资料的高质量、完整详细的外文译本更是少之又少。陕西红色文化多以报纸、革命纪念场馆、电影及文学作品等方式进行外宣,缺少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更多形式的创意作品。目前没有专门的陕西红色文化英语或多语网络宣传平台,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方式单调陈旧。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此方面的作用不凸显,缺少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统一规划、机制构建和传播方式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1.2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传统守旧,资源挖掘不足

陕西红色旅游景点对外宣传基本依靠中英双语图片文字展示、导游或讲解员讲解,但由于讲解员缺乏良好的双语讲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准确地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播出去。很多红色文化景点游客参与互动机会较少,趣味性不足,游客不能深刻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加之,文化景点内容宣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游客很难将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串联起来,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其难于理解,难于内化。此外,网络、多媒体平台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开发。依据历史线索、人物、事件的红色文化分类信息检索平台和服务平台,内容多以纸媒、网媒上碎片化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文字质量也参差不齐。整体来说,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渠道略显老套单一、信息呈现方式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尚不成体系和规模,难以有效吸引国外网友和游客的兴趣,无疑很难感染、吸引外国受众了解陕西省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陕西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调研还发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有限,对话方式大多为自上而下、灌输为主,红色故事背后的红色精神挖掘深度明显不足。传播内容仍然局限于宣传少数革命领袖生平和革命事迹,而对重要战役或者几部知名度高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文献上却缺乏微观、多层次的视角。

1.3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欠缺

近几年,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红色文化外宣翻译与对外传播也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等多个视角引入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研究[1]。肖群首次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对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译文失误和译文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汉英红色旅游文本的功能分布和实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异[2]。张景成、胡群认为,旅游外宣资料翻译中,那些注重形式富含文化成分的表达型文本部分才需要遵循忠实原则,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而对于其他信息型和呼唤型为主的文本,其主要目的为传达信息、进行交际,应该采用交际翻译策略[3]。刘彦仕将读者视为翻译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其更为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并提出红色文化外宣翻译的译者应该注意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3个纬度的适应性转换[4]。从传播学理论视角研究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文章也日益增多,刘国英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红色文化双语平台,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研究[5]。郭磊等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多模态翻译研究为探索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6]。

让国际社会正确解读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了解中国历史必不可少且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红色文化的对外翻译研究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且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并取得一定成果。尽管如此,但其发展缓慢,研究成果尚显不足,大多数研究囿于具体词句翻译的语言微观层面,缺乏中观、宏观视角的拓展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考察。而红色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国形象和文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因而其对外翻译工作极其重要,有关研究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两者,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欠缺。“现有大多數研究是通过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对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视角单一。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显得不足,其对外传播效度研究亟待加强[7]。”当下,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复合型研究,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学科生长的必然趋势,用单一角度,单一范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愈来愈低。所以构建多学科、跨学科学术视野,积极借鉴社会学、传播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的理论,促进不同范式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它们之间的协同优势,才能为相关研究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1.4 红色文化外宣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缺乏权威统一翻译标准

随着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大众追捧,陕西红色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红色文化外宣翻译资料翻译质量整体偏低,语言错误、文化缺失等诸多问题并不少见,术语翻译杂乱无章,缺乏完整、统一的外宣翻译资料。不少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或旅游手册、网络上英文资料等常会出现英语单词和短语的拼写错误,更为严重的是不同景点、不同平台上同一人名、地名、事件等专有名词的翻译版本各不相同,良莠不齐,令人费解。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生搬硬套,翻译失误导致他人误解甚至负面印象也屡见不鲜。因翻译质量低导致接受度差,这对旅游地乃至国家对外形象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陕西省红色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的调研,研究发现的主要翻译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4.1 翻译混乱

长期以来,由专家审核、权威机构颁布的指导性或示范性统一翻译标准的空缺也是导致翻译乱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现有外宣翻译中各种翻译组织或机构所提供的外文译本各行其是,主观性强,造成翻译手法、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各异,进而导致译风混乱。往往同一专有名词或术语有五花八门的译法,使读者从理解上就产生困难。例如,“枣园”的英译就有“Date Garden”和“Zaoyuan”;“宝塔山”的英译版本更多,“Pagoda Hill”“Baota Mountain”“Pagoda Mountain”。显然,推出专业性的、专门针对红色文化的翻译标准和规范译本已经事不宜迟、势在必行。

1.4.2 语言错误

语言错误,是譯者对目的语不当使用造成的,包括语法错误和句型错误。

例1:

Red revolutionary cradle of Northern Shaanxi

Northern Shaanxi is a achievement the revolutionary epic land, in the red soil, the children with their flesh and blood and write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revolution.

上文(节选)来自网络媒体有关陕北的一篇双语报道文章,里面语言错误和句子结构的错误较多,整段英文艰涩难懂,不仅没有准确地传递有效信息,反而还会导致西方读者的误解。

1.4.3 文化失误

文化失误是由译者在呈现特定文化因素时忽视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和文化认知的差异。而导致文化失误的最主要原因是文化缺损,即红色文化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在目的语如英语中存在对应的文化概念的空缺,尤其是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例如“红色”在中西文化中有迥然不同的联想,所以翻译中常容易引起意义错位。

例2:

原文: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km处的枣园村,系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占地约133亩。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有窑洞20余孔,平瓦房80余间,礼堂一座。

译文:Occupying an area of about 133 acres, the Date Garden-site of the CCP Secretariat is eight kilometers away from Yanan. There are twenty cave dwellings, along with over eighty tile-roofed houses and one assembly hall. It was originally a garden of the warlord Gao Shuangcheng.

这一段关于枣园旧址简介的译文中,将“133亩”翻译为“133 acres”属于明显的翻译错误,因为中西面积度量单位的差异,中文的“亩”与acre(英亩)并不等同,实际上1英亩(acre)=6.070 284 6亩,错译导致了信息传递的错误。此外,原文中“窑洞”是中国陕甘宁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译文“cave dwelling”过于简单,并未提供更详细的背景信息介绍或图片说明,而必要的解释对帮助外国受众的准确理解语义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文化信息的缺失会损害译文的传递信息功能。

2 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创新策略

2.1 文化翻译忠实历史,以异化为主

翻译对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对外传播的效果,还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遵循恰当的翻译原则与策略对保证翻译质量至关重要。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不应局限在语义等值,而是一种文化交流,应努力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其目的是完成文化转换[8]。它不仅要关注译文读者,也要尽量保留原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再现文化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策略上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红色文化文本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史实、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这类文本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尊重历史、忠实原貌。译者需秉承谨慎的态度,深刻理解原文,尽可能做到准确完整地反映历史。由于红色文化文本中涉及大量的部门机构名称、部队番号、地名;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大小运动、战争等诸多事件,其中又包括大量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专有名词,所以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做到仔细准确,必要时要查阅史料,反复求证核实,且确保前后一致。红色文化外宣文本凝结了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智慧,这其中不乏一些有关国家理论路线、政策方针、国家形象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表述,还包括一些国家、地方党政领导人的题词、文章、讲话等。因此对于这类具有政治敏感性的文本翻译,在翻译原则上强调严肃、严谨与准确,准确地反映原语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语境,不能望文生义、擅自随意解读。此外,还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感,既要准确理解原文精神,又要适当变通,采用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采取恰当的传播技巧,避免生硬拗口、可读性差[9]。

2.2 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力,加大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力度

加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需要相关行政部门、文化旅游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形成合力。

首先,文旅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制定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行统一的翻译标准,以便在各个景点和平台出现的译文规范一致,提升现有红色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管理水平。

其次,文旅企业推行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项目开发,创新红色文化品牌,将创意设计与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陕西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例如将革命精神、历史文化与剪纸、刺绣、陶艺、书画、皮影、民歌、戏剧等民间手工艺和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提高红色文化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各红色旅游景点应该为外籍游客提供通用外语翻译服务,既有外文版文字宣传资料,也有外语版的语音导览和导游讲解,以此完善语言服务能力。此外,在为各大红色旅游景点和其他外宣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外文翻译的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外文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符合受众的理解习惯,增强外语受众对中国红色文化的交流兴趣,从而扩大红色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最后,陕西是我国高等教育大省,无论是外语专业类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促进文化“走出去”关键的桥梁就是翻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中国故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二是中国国情和特色社会文化的对外翻译。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外译,都离不开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的翻译人才。因此,陕西高校围绕如何加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不断创新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能,讲好红色故事,提高翻译质量和效度等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进行大力推进。然而,当前迫切需要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好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以此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陕西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2.3 创新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方式,加强传播策略研究

当前研究应聚焦在如何把“红色故事”讲得精彩方面,此外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要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传播策略,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中国经典红色文化故事。

2.3.1 聚焦微观层面,创新“他者”视角

陕西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讲述视角可以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从聚焦于微观层面的个人故事,触发受众的亲身体验,在“以小见大”中讲述“红色故事”,并运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对话讲述方式,使红色故事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角度来讲,红色故事不仅要自己讲,还要让别人讲,要充分考虑他者话语体系,由单维度到多维度。外国人讲红色故事既是一道的学术命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探索的对外传播实践命题。陕西的红色故事不能仅是自说自话,还要充分考虑到受众,选择符合西方社会大众欣赏和接受的个人化叙事方法,用跨文化的视角呈现人类共通的红色内容讲述,这不仅能够实现融通中外的新表达,还能使中国故事正确而完整地被传达出去,并被世界了解和接受,从而在国际上建构全面客观的中国形象。但是,目前他者视角下的红色故事,创新叙事手法依然是需要用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来探索和发展,这需要学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2.3.2 传播主体、渠道多元化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播方式显然已经落伍,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这就鼓励更多元的传播主体,尤其是广大非官方媒体为红色文化传播发声,助力国际传播矩阵实现更多元、更立体的发展。而这些非官方媒体包括市场化媒体、自媒体。因为它们有着灵活、多样、快速等特点,能够快速聚焦于更微观、更细分的议题,还可以通过更具个人体验的言说,全方位展现、丰富红色文化的形象。可以预见,当前新媒体生态演变与技术革新,大数据、场景链条、人工智能、VR等已经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也将成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技术赋能的新兴研究内容,关注讲述主体的拓展和联合,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传播格局,仍是目前重要的研究主题,他们可以助力红色文化进行精准、有效的讲述,从而形成多主体、多维度的国际创新传播策略[10]。

首先,推动“互联网+红色文化”传播手段的智慧化、数字化,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如数字化展示平台、云体验等方式,创新传播模式,增强传播效果与受众的体验感。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视等方式,增强红色文化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受众的嵌入式体验效果,特别是贴合现在年轻一代的品位与需求[11]。其次,整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平台,构建专门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多语平台,作为展示窗口,并集合历史人物事件、文档史料、图片视频资料、风土人情、旅游等,为公众提供全方位资讯与服务,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对外推介的规范化、系统化,也有利于红色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2.3.3 培养高素质国际文化传播人才

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人才和语言服务人才是主力军。目前,对人才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高校需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跨文化传播人才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跨文化知识储备,提升他们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度,使其能够采用受众听得懂、能接受的传播方式去传播中国文化。

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国际传播与语言服务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责任感,树立“讲述者责任”意识,能够严肃准确地对外宣介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高校不仅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还要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政策方针和外交思想内涵的准确认识和理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话题敏感度,使之成为拥有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外宣人才。

3 结语

在国家大力宣扬传承红色文化的背景下,建立良好的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生态机制至关重要。对外讲好中国红色故事,让国际受众能看懂、易记住,而且愿意看、乐意听,关键在于提高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方能实现最大化的跨文化传输。总而言之,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需要立足时代特征,创新思维、调整策略;在传播渠道上加强数字赋能,在叙事上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注重国际国内传播的互动研究,加强应用型、实证型和前瞻性研究;政府、企业、高校3方发挥各自所长、协同作用,用好红色资源,让陕西红色文化生机勃发,更加坚定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NIDA, 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3] 张景成,胡群.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江西红色旅游外宣英译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86-89.

[4] 刘彦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J].外国语文,2011(27):74-76.

[5] 刘国英,杨凯,井春燕,等.红色文化双语微信平台的结构与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 2022,8(4):45-47.

[6] 郭磊,吴赟,牟宜武.中国红色文化的多模态翻译传播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1,40(3):116-123.

[7] 孙斐然.红色文艺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国内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7(10):4-5.

[8] (英)蘇珊·巴斯内特.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 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9-14.

[10]郭聪聪.融媒时代对外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6): 35-36.

[11]窦卫霖,杜海紫.中国当下流行新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6):65-71,174.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HZ0741);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JJWZ2020001);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JGA202105)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6,10-),女,陕西延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宣翻译,外语教育。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对外传播传播策略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