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进程中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呈现的文化总和。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其在创办、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办学特色并被广大师生及校友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人文特质的实践活动。文章在厘清新型大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当前制约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文化特色与内涵的挖掘与提炼不够深入;文化培育的内容与方法创新力不足;文化培育效果不明显、长效机制未健全。据此从传承使命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深挖特色创新培育方式、健全机制全面提升培育效果3个维度提出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型大学;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培育;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157-05
Research on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New University Culture in China
FENG Yinghua1,2
(1.School of Marxism,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32,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sum of the cultures presented i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University culture is a practical activity that gradually forms the value orientation, spiritual outlook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alumni in the process of its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univers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at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university culture, mainly including: the excavation and refinement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are not deep enough.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cultural cultivation are not innovative enough. The effect of cultural cultivation is not obvious an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is not sound. According to this, the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university culture is propos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heriting the mission,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value, digging deeply into the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cultivation mode,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effect.
Key words: New-type university;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al cultivation; Realistic dilemma; Optimized path
文化是人類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大学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软实力,与传统大学文化培育相比,新型大学文化培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现实困境,如何推动新型大学文化培育、为新型大学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现实问题。在梳理有关中国新型大学内涵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新型大学的共同特点与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了优化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有效路径,为新型大学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引。
1 中国新型大学内涵的界定
厘清新型大学的内涵是开展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在国内,1993年李京文等人对日本国际科技大学的组织框架进行了介绍[3];张永康于1997年介绍了西南工学院走出了一条通过校董事会参与办学和管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办学新路[4];周光礼、公钦正与牛贯杰研究了湖南自修大学、陕北公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早期“新型大学”的创新历程、办学实践和时代价值[5-6]。这些研究已涉及“新型大学”,但从高等教育学规律角度出发对新型大学的学理性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国外经验的介绍,也有对所涉及“新型大学”的历史环境与以往传统大学的比较研究。自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来,我国新型大学的实践探索走上了快车道。有关新型大学理论研究也随之加速,柳友荣從2011年起围绕“中国新大学”主题开展了研究[7],认为“新型大学”的运行形态是行业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形态是双能型、教学形态是知识输出导向型[8];顾永安认为中国新型大学以“应用型”为核心特质[9];胡景乾等人认为中国新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新设立或转型而来的一批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10];邹平提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构建新型大学”[11];房欲飞认为“新型大学”在运行上有着不同于既往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12]。新型大学的内涵目前在国内虽未形成较为权威的共识,但与传统大学相比较,仍具有两个层面的共同特征:一是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有着“变革性”的创新,二是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断融合的产物。因此,新型大学是为了响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思路、治理体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家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变革性”突破或重塑的新形态大学。
2 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
文化培育是推进新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其在创办、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办学特色并被广大师生及校友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人文特质的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部分新型大学在文化培育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新型大学文化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
2.1 文化特色与内涵的挖掘与提炼不够深入
新型大学培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其文化培育也同处于探索阶段。一是对创校精神的挖掘与提炼不足,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对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还比较欠缺,而创校精神是新型大学创设期间历史背景、创办者、人物事迹、人文景观、奋斗历程等众多文化因素蕴含在内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总和,是新型大学创建的精神动力之源。二是新型大学的文化与时代精神、地方文化、行业文化等不同类型和层次文化之间的融合度和引领力不够,不同新型大学的服务面向是多维的,基于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每种不同服务面向的新型大学要根据自身使命和发展实际开展文化培育实践,而部分新型大学文化的挖掘与提炼未能与上述要求相匹配,其结果是引起了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
2.2 培育内容与方法创新力不足
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从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四个层面,与新型大学建设使命相关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学术文化及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吸纳与壮大存在不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方面培育的内容深度不够。从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看,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聚焦在文化景观与标识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文化作品生产与宣传等3个方面,是传统大学文化培育方式方法的延续。可以说,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在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性与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使得在文化培育过程中师生融入度、参与度较低,大学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需要不断增强。整体上,当前我国新型大学在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3 培育效果不明显、长效机制未健全
新型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往往带有独特的使命,因而在新型大学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倾向和行政管理色彩。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形势也在影响着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效果的发挥。当前,部分新型大学的文化培育工作与其自身的治理体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结合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新型大学文化的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精神支撑等作用。新型大学文化的导向力、凝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的效果不平衡、不充分,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偏弱。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意识的共识、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有效统合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导致新型大学文化培育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3 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优化路径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立足实际,提出提升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优化路径。
3.1 传承使命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新型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价值性。新型大学文化培育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指向,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型大学从创立、建设到全面发展等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精神价值核心。从我国新型大学创办历程来看,其建设使命无不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智力资源。这是新型大学的建校初心,这样的初心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精神归属、根本认同与矢志追随。这种爱党爱国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核心使命一脉传承,是新型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重要内容。
新型大学文化培育要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文化育人基本功能、文化发展基本规律、文化与社会关系等方面高度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需要坚守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基本原则:一是政治原则,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新型大学的文化智慧和力量。二是价值原则,强化价值引领,坚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以特色大学文化涵养大学生品格塑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生根、润泽、成长。三是主体原则,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主体是创校者、全体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要充分发挥文化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延续根脉,坚守特色发展、主体发展之路。四是求是原则,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注重文化培育的育人实效。
3.2 深挖特色创新培育方式
特色是新型大学文化培育之本,而特色的提炼要建立在文化内容基础上。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内容主要包括:融合文化,是新型大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革命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是对大学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物质文化,是学校创建、发展历程中各种物质产品内蕴的文化,这些文化特征、文化元素主要是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感受到别样的文化氛围,体验物质文化带来的精神熏陶;精神文化,是大学共同体共有意志、思维、理念和观念的总和,是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核心与灵魂,其中创校精神是新型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是新型大学创始者、举办者、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所具有的行为方式、行为风尚、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的集中体现;治理文化,是新型大学管理、组织、制度、运行、质量等方面呈现出的独特文化;媒介文化,是数字时代新型大学文化舆论引导、产品制作、传播、展示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活动。
创新文化培育方式是应对当前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方式单一、培育效果低于预期等问题的关键。在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解放思想,破除思维定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充分借鉴国外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思想、理念、方法中的精华部分,消化、吸收、再创新,去其糟粕、精华为我所用。其二,要强化浸润式培育方式,注重隐性文化培育,加大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力度,以高度契合学校精髓脉络,让师生在自然、适宜、独有的环境下,自觉接受学校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其三,要充分发挥教学文化对文化培育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强化劳动教育、美育、体育与文化培育的融合,在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中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多元文化的融合力度,促进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其四,要强化文化培育精品建设,以学校发展核心理念和目标为指引,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着重提高文化活动的亲和力、趣味性、价值性和参与度。其五,要加强文化与育人的融合,推进文化培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树人。要创新文化培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班级、宿舍在文化培育中的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大学文化培育网格化管理格局。其六,要重视数字技术在文化培育中的应用和推广,加快文化培育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培育内容升级、载体扩容、传播通渠能力,制作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接受和喜爱的各类文化培育数字作品,向更高层面、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宣传文化培育成果。
3.3 健全机制全面提升培育效果
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一个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需要建立健全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促进文化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其各创新要素之间有效融合、同向发展的结构关系、功能定位和运行方式,由动力机制、融合机制、调控机制、心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组成。动力机制即强化政策激励导向,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为载体,充分调动新型大学各主体参与文化培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习惯的养成;融合机制即充分调动校内外、校内各二级单位的各种文化培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融入文化培育中,将地方文化、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注重新型大学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新型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调控机制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在文化培育进程中及时优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文化培育前瞻性决策研究,及时调整文化培育有关政策部署及各类资源;心理机制即深挖文化培育的心理羁绊,解蔽文化培育各主体内心的文化“壁垒”,激活文化培育各主体的参与热情以及其主观能动性,固牢新型大学文化的心理归属与认同,实现新型大学的文化自我、文化本我和文化超我的跃迁;保障机制即从组织、制度、资源和考核等层面,为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新型大学文化培育五个内在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13]。充分发挥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成果的价值引领和凝聚共识作用,汇聚推进新型大学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其一,将新型大学特色文化贯穿到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岗前培训、师生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等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增强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其二,要将新型大学特色文化与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有机融合,比如与思政课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认证中融合大学精神、提升专业文化内涵,增强课堂育人的文化价值。其三,积极打造、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让良好的文化氛围滋润师生,增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四,讲好大学文化故事,创作更多符合师生和校友需要的文化精品,通过自媒体等网络途径向校内外传播大学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资源。其五,以文化培育推进党建工作持续创新,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强化党建创新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将大学特色文化融入党建文化中,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引领性。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培育在推进新型大学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作用,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班级、宿舍”五级文化培育体系,将文化培育成效覆盖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加强人财物等条件保障,制定有针对性且强有力的考核激励政策,科学制定文化培育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开展全要素、全流程、体系化的文化培育效果全评价,加大考核結果的应用,实现文化培育过程与结果应用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71-1372.
[2] 邸燕茹.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3(4):62-64.
[3] 周光礼,公钦正.扎根中国大地创建新型大学——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学实践的内在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3):7-16.
[4] 牛贯杰.“为有源头活水来”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的创办与成立[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79-90.
[5] 李京文,郑友敬,金周英.21世纪的新型大学——日本国际科技大学[J].中国软科学,1993(1):47.
[6] 張永康.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大学[J].中国西部,1997(2):28.
[7] 柳友荣,黄国萍.“新大学”去同质化发展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68-71.
[8] 柳友荣,廖文秋.新型大学:“型”在何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4):17-29.
[9] 顾永安.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8,9(1):129-143.
[10]胡景乾,顾永安,屈咏梅.中国新型大学的兴起背景、内涵构成与未来发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 31(6):89-93.
[11]邹平.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构建新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2-23.
[12]房欲飞.“新型大学”的运行特点、动因探析及成效评价[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5):1-5.
[13]宋有,于成学.大学文化:大学发展的灵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38-4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257);常州工学院课程思政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信任力研究”(项目编号:30120300100-jgkt-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英华(1986-),男,江苏徐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